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育珍  朴美玉 《人民论坛》2014,(14):254-256
文章通过对韩国相关文献的梳理,对韩国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进行概述,进而揭示韩国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产生的原因,分析相关政策及其成效。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业已成为我国青少年工作面临的难题,深入研究韩国的青少年网络失范行为及其对策,对解决我国的青少年网络使用相关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网络主体间的平等是一种虚拟的平等,网络主体间实质存在着网际不对称关系。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与网际不对称关系有着内在联系。网际不对称关系弱化了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约束,降低了网络道德失范的实施成本,从而对品性不良青少年选择网络道德失范形成激励。不同的网际不对称关系诱发不同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必须从“内教”和“外控”两方面着手,才能遏制和减少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优化网络运行秩序。  相似文献   

3.
网络主体间的平等是一种虚拟的平等,网络主体间实质存在着网际不对称关系。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与网际不对称关系有着内在联系。网际不对称关系弱化了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约束,降低了网络道德失范的实施成本,从而对品性不良青少年选择网络道德失范形成激励。不同的网际不对称关系诱发不同的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必须从“内教”和“外控”两方面着手,才能遏制和减少青少年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优化网络运行秩序。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网络社会的青少年在享受着网络社会的方便与快捷的同时 ,也在被互联网所改变 ,网络的开放性、隐蔽性与无约束性会导致青少年道德失范 ,网络侵犯行为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本文分析了青少年网络侵犯行为的表现及其特征 ,并给出了青少年网络侵犯行为多发的原因 ,进而提出了网络侵犯行为的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作为具有独特国情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当今社会转型背景下,必然会出现由经济快速转型而导致的社会失范,尤其是道德失范。而在社会道德失范情况下,道德的社会维系功能减弱甚至丧失,并作用于青少年,导致青少年行为失当。该文拟对社会迅速转型所引发的道德失范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探讨道德失范与青少年行为失当之间的辩证关系,最后从预防青少年行为失当角度对道德重建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6.
网络道德失范是青少年道德意识和道德心理畸形发展的具体反映,这种行为从某种角度折射出了青少年内心的诸多问题,极具危害性。弱化的"自律道德"和难以形成的"他律道德"是青少年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的根本原因。面对新的挑战,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寻求新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论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及其矫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信息社会,网络成瘾是网络对青少年的最大威胁.网络成瘾青少年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其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表现为身体伤害、心理伤害、发展伤害和行为失范.青少年网络成瘾矫治行业严重混乱,缺乏科学有效的网络成瘾矫治方法,部分矫治方法侵犯了网瘾青少年的健康权、生命权等合法权益.要坚持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借鉴国外经验,科学矫治青少年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8.
目前,网络已经深入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但是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大学生在虚拟网络世界中的行为失范问题已引起学界的关注。大学生的网络失范行为将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对社会构成严重危害。因此,新时期要积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的研究,通过网络主体建构、高校建设、网络立法、技术控制的方式对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进行规制。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与青少年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极大地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它为青少年发展带来了极大益处,产生了良好影响,同时,其负面影响也日渐显现。它是诱发青少年模仿传媒暴力,网络道德失范行为、不健康迷恋行为和非理性消费行为等越轨行为的重要原因。因此,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提高传媒的自律以及培养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孙继红 《人民论坛》2013,(14):44-45
当前我国网络不文明和失范行为频现,引发诸多网络道德问题,甚至纠纷。为此,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已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不可回避的重大课题。在分析网络道德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基础上,文章提出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的对策和举措,以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当前网络道德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公安研究》2011,(2):94-94
胡灵在《法学论坛》2010年第5期撰文认为,网络监督无疑已经成为中国民主进程中不可忽视的言语力量,网络监督在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也体现出相当的局限和混乱——公法领域存在的弱化和局限以及私法领域表现出的行为与言语上的失范。有鉴于此,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应遵循一定的法律边界和相关原则。  相似文献   

12.
时至今日,随着网络行为失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日趋严重,网络社会的治理问题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也给体现时代精神的哲学提出了新的认识课题。从哲学视域看,网络社会既是现实社会的当代创新,也是现实社会的历史延续,是虚拟与现实的有机统一;网络社会是既有科技属性又有人文属性的社会,也是具有行为规范的社会;用道德和法律这两种行为规范来衡量、判断,网络行为失范问题已然出现,并呈日趋严重之态势,因此,网络社会的治理势在必然、势在必行;网络行为失范归根到底是行为者即人的失范,网络社会治理所指向的必然是现实的人;在网络社会治理过程中,须遵循网络社会运行律、网络行为演变律、心理引导律和行为规制律,须坚持系统性、协同性、前瞻性、正当性等原则,须做到自我控制与社会控制的统一、道德维度与法律维度的联结、技术手段与人文手段的结合,形成治理的作用合力。  相似文献   

13.
试论21世纪青年工作者的"网络意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蓬勃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突飞猛进,为跨入以全球数字化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网络经济时代和全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信息多媒体”、“数字化生活”,尤其是“信息互联网”对青少年社会化影响的全面介入,必将对新世纪成长中的青少年的社会意识、社会行为和社会生活,以及个体技能、素质等的综合发展,产生一系列重大、深刻地影响。这一背景要求我国青少年工作要构建面向21世纪的新模式,青年工作者要增强三大“网络意识”:(1)青少年工作的网络战略意识;(2)青少年工作的网络价值意识;(3)青少年工作的网络对策意识。  相似文献   

14.
网络道德失范及其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兴发 《前沿》2004,(5):169-171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 ,网络道德失范现象日趋严重 ,主要表现为网络道德观念混乱、网络道德规范乏力和网络不道德行为泛滥。治理网络道德失范需要从观念、规范和行为这三个层面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5.
网络失范与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虚拟特性让法律、道德规范在网络空间里几乎无法发挥作用。相关法律法规的滞后,引发大量的网络失范行为,具体表现为人肉搜索引擎的集体无意识、权利义务关系的虚拟化、“三人成虎”的言论传播模式、网络色情和网络暴力污染等。高等院校要改革法律教育方式,加强对网络社会的规范和引导,建立大学生网络法律意识评估和预警机制,全方位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暴力研究中存在两方面的不足:一是忽略了青少年主体的特殊性,二是忽略了青少年暴力与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区别.青少年“玩暴力”现象,是青少年暴力研究中一种被忽略的客观存在.承认并深入研究青少年“玩暴力”现象,是解释青少年暴力现象特殊性的突破口和深化青少年暴力现象的基础.就其关系来看,青少年“玩暴力”一般是青少年暴力的基础,青少年“玩暴力”是青少年对暴力认知失范的行为表征,青少年对暴力的认知失范的固化是导致青少年暴力的必然诱因.  相似文献   

17.
骆剑琴 《前沿》2011,(20):142-144
青少年既是我国网络用户的主力军,又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各种网络不文明甚至是违法犯罪行为正在对青少年产生影响。因此,在对青少年网络行为现状进行调研,并分析其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构建以技术规范建设为基石,以道德规范建设为重点,以法律规范建设为屏障,三管齐下的青少年网络行为准则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18.
《思想工作》2007,(10):28-28
李一在《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撰文指出.网络行为失范是一种依托于互联网络而生成的特殊形态的人的行为失范。以下四个方面的应对措施.可以列在网络行为失范之防范和控制策略中的首选位置。1.倡导和强化网络行为主体的自我控制。在认识上.要保持足够的清醒.要“澄清认识”。因为行为混乱的根源在于思想认识上的混乱。在能力储备上.要注意培育网络行为自主能力。  相似文献   

19.
祝娟 《人民论坛》2012,(23):187-189
网络的出现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便利,同时网络失范行为的出现也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的影响。从马克思主义人学的视角来看,人的自然属性是网络失范现象的客观成因;人的社会属性的异化是网络失范现象的现实成因;人类实践的历史性是网络失范现象产生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20.
社会转型期,旧的社会规范体系因不适应社会发展而逐渐丧失其控制社会行为的功能,新的社会规范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便处在一种"失范"状态.社会"失范"必然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容易诱发青少年学生越轨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