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分析洪涝灾害经济影响的基础上,文章指出应当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国情,优化防灾减灾能力评估体系设计,对防灾减灾能力提出科学规范的评价指标,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防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充分发挥防灾减灾能力评估的监测与指导等功能,提高我国防灾减灾能力,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
汪万福  齐芳 《中国减灾》2011,(15):36-37
2009年《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中明确提到要加强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开展社区减灾工作,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本文试图在系统论指导下,对社区防灾减灾能力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3.
2009年《中国的减灾行动》白皮书中明确提到要加强社区减灾能力建设,开展社区减灾工作,提高社区防灾减灾能力。本文试图在系统论指导下,对社区防灾减灾能力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防灾减灾能力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2017年,福建省各级民政救灾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系列讲话精神,恪尽职守,主动作为,扎实推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很好地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在民政部年度综合评估取得满分成绩。抓创制,着力制定防灾减灾救灾政策法规近年来,特别是2016年以来,我们结合福建实际,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为全力推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综合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还有不少环节需要完善和加强。在防灾减灾工作实践中,还存在诸如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仍较淡薄、基层社区的减灾能力薄弱等多方面问题。近年来,基层政府积极指导社区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社会减  相似文献   

6.
正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6—2020年)》编制之前,我国共出台了三部防灾减灾规划。从"减灾规划"到"综合减灾规划"再到"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三部规划的名称经历了沿革与转变。在一定时期内,这三部规划从战略高度上对国家防灾减灾工作进行了顶层设计,指导了我国的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对提高我国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这三部防灾减灾规划进行回顾和梳理,以期更好地理解各部规划的内在联系与内容上的沿革。  相似文献   

7.
《中国减灾》2011,(11):1-1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综合防灾减灾形势依然严峻,还有不少环节需要完善和加强。在防灾减灾工作实践中,还存在诸如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尚不健全、社会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仍较淡薄、基层社区的减灾能力薄弱等多方面问题。 近年来,基层政府积极指导社区制定灾害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社会减灾公共设施和器材装备建设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8.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三个防灾减灾日,5月9日至15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国家减灾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减灾委)以防灾减灾从我做起为主题,以四个一活动、全民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和防灾减灾演练为抓手,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和避险自救能力。  相似文献   

9.
2012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四个"防灾减灾日",主题为"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作为今年国家"防灾减灾日"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于5月10日在北京举行。举办此次论坛是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发展战略,加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交流防灾减灾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弘  相似文献   

10.
徐娜 《中国减灾》2012,(6):8-11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防灾减灾工作形势依然严峻。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为进一步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月10日,第三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举办此次论坛主要是为了进一步深入探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发展战略,加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交流防灾减灾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弘扬防灾减灾文化,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事业的科学发展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1.
海洋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海洋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从为渔民海上捕捞提供服务,拓展到海洋防灾减灾、国家安全、海洋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十二五"期间,我国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海洋气象防灾减灾面临的要求更高、领域更宽,加上服务能力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所以探讨海洋气象防灾减灾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的若干问题就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海洋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从为渔民海上捕捞提供服务,拓展到海洋防灾减灾、国家安全、海洋经济发展等多个领域。“十二五”期间,我国现代海洋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海洋气象防灾减灾面临的要求更高、领域更宽,加上服务能力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所以探讨海洋气象防灾减灾监测预警能力建设的若干问题就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范一大 《中国减灾》2012,(5X):24-27
<正>2011年11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本规划是在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和《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估的基础上,立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为进一步全面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相似文献   

14.
正为提高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建立健全灾害应急管理体制,2013年年底以来,甘肃省减灾委办公室组织省减灾委专家和主要涉灾部门历时4个月,深入7个市、35个县(部门),开展了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调研。调研组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新要求,在综合分析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深入剖析存在的9个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提高甘肃省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多灾地区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能力,建立健全灾害应急管理体制,2013年年底以来甘肃省减灾委办公室组织省减灾委专家和主要涉灾部门历时4个月,深入7个市、35个县(部门),开展了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调研。调研组结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新要求,在综合分析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深入剖析存在的9个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提高甘肃省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对于多灾地区完善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迪 《中国减灾》2013,(12):18-19
在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中,社区是基本的组织单元,是强化社会对灾害的自我管理能力、有效发挥社会力量参与防灾减灾的重要环节。为切实加强我国城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依托2013年城市气象防灾减灾专项建设项目开展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社区建设试点。  相似文献   

17.
<正>近年来,面对我国日趋严峻的自然灾害形势,浙江省杭州市市委、市政府以减灾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着力提高城乡防灾减灾能力。加快实施减灾重点工程提升城乡防灾减灾能力防治水患一直是杭州市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2015年4月,总投资10.86亿元的浙江省重点建设项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突发性重特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作出指示或批示,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减灾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减灾委的综合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努力推进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大力倡导减灾的社会参与,不断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升作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重特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作出指示或批示,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减灾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减灾委的综合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努力推进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大力倡导减灾的社会参与,不断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20.
<正>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重特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作出指示或批示,对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减灾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充分发挥减灾委的综合协调作用,进一步加强综合防灾减灾救灾的体制和机制建设,努力推进综合减灾能力建设,大力倡导减灾的社会参与,不断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事业发展,为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