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11月24日,是刘少奇诞辰一百周年,本刊特邀请省委党校刘贵田教授撰写了《刘少奇在中共满洲省委的历史贡献》一文,以缅怀刘少奇的丰功伟绩。  相似文献   

2.
1930年 3月 ,刘少奇被中央调离满洲省委书记岗位。中央为什么这样做 ,学术界有三种说法 :一是请假调离说 ;二是催促调离说 ;三是批评调离说。第三种说法讲到了问题的实质 ,但仍应进一步展开把问题讲清楚。实际上 ,刘少奇的调离 ,是他在与当时中央“左”倾错误发生严重碰撞的背景下被排挤的结果。 1 930年 4月 2日《中共满洲省委会会议记录》和 1 930年 4月 9日《刘少奇给中央的信———关于中央对满洲省委工作批评的答辩》 ,真实地记录了刘少奇被调离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谭译 《党史纵横》2001,(5):F003-F003
《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4载有中共满洲省委分别于1929年7月20日和8月8日写给中央的两份报告。报告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在“八一”举行示威游行的计划和执行情况,落款处署名“之启”。据考,“之启”是刘少奇在满洲省委工作时所用的化名,有时也称“赵之启”、“子棋”。这两份报告中刘少奇详细阐述了省委三次修改示威游行计划的理由和过程,充分地表现了满洲省委的这位卓越的领导人不唯上、不唯韦,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事情是由中东路事件引起的。1929年7月10日,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当局由于受了蒋介石的误导和对形势作…  相似文献   

4.
<正>1929年7月14日,刘少奇受中共中央委派抵达沈阳,出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至1930年3月末调离满洲省委,刘少奇在短短8个多月的时间里,领导满洲省委取得了空前的成绩,其中,舆论宣传工作成效显著。这一时期,刘少奇领导东北各级地方党组织以及群团组织,刊印了种类繁多、数量可观的报刊,据不完全统计,多达十余种。由刘少奇主持创办的省委机关刊物《政治通讯》目前仅见一期,尤为珍贵。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革命斗争史上,曾经活跃着一支极富传奇色彩的特殊队伍——满洲特科,领导满洲特科的是中共地下党员蔡伯祥。以医院做掩护20世纪20年代,东北正处于国际国内多种矛盾交织的焦点。党中央为及时、准确地掌握各方面的情况,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从党在东北的统一领导机构——中共满洲省委成立之日起,即筹划成立满洲特科。1928年11月上旬,周恩来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后,回国返沪途经沈阳曾停留一周。期间传  相似文献   

6.
在中共满洲省委旧址陈列的展品中,有一件委任刘少奇同志为满洲省委书记的文件.这是1929年6月4日,党中央召开的第三十九次政治局会议的原始记录.从这份文件我们可以得知参加此次会议的有向忠发、项英、杨殷、关向应、李立三、周恩来等同志.并有“派少奇去满洲作书记”的决定.这份原始记录的原件最初保存在中央档案馆,后不知下落.使现在陈列的这份复印件显得更加珍贵,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1929年6月,时任上海沪东区委书记的刘少奇受党中央的派遣,来到奉天,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开始了他在满洲披荆斩棘的战斗生涯。到1930年3月奉命离满返沪,在这短短8个月的时间里,他舍生忘死,兢兢业业,以其非凡的革命胆略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掀  相似文献   

8.
文超 《党史纵横》2005,(6):47-47
4月29日,《中共满洲省委史》编写工作会议在沈阳召开。来自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的编写组成员参加了会议,研究员李蓉同志代表中央党史研究室出席会议,东北三史《(东北抗联史》、《东北沦陷史》、《中共满洲省委史》)编撰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共辽宁省委副书记王万宾同志出席会议并做重要讲话。会议由中共辽宁省委副秘书长窦明洋同志主持。王万宾同志代表中共辽宁省委首先讲话。他在讲话中重点强调了编写《中共满洲省委史》的重大意义。他说,中共满洲省委是我党在东北地区成立的第一个统一领导东北地区党组织的机关。在将近9年的时间里,在异…  相似文献   

9.
1929年7月至1930年3月末,刘少奇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这近9个月的时间,对于中共满洲省委来说,是从比较幼稚走向比较成熟的关键时期;对于刘少奇来说,则是他“受命于危难之中”,在东北地区这样一个极其复杂险恶的环境中经受锻炼、积累经验,为其形成白区斗争正确工作路线准备条件的重要时刻.不仅如此,在这期间,刘少奇还有一段被捕的特殊经历.在“文革”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将刘少奇这段历史捏造成所谓“叛徒、内奸、工贼”的“证据”.所以,刘少奇在满洲省委这段历史,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学者门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相继推出了一批回忆录、专题史料、研究论文和专著.现把这些著述的研究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大革命”期间,刘少奇遭受蓄意陷害,被戴上“叛徒、内奸、工贼”的大帽子,“永远开除出党”。其主要证据之一,就是“1929年8月21(或22)日,刘少奇(当时化名赵之启)与孟用潜(当时名孟坚)在奉天(今沈阳市)纱厂被张学良逮捕。刘少奇立即供认自己是满洲省委书记,孟用潜是省委组织部长,供出省委委员唐宏经、王立功、张聿修、丁君羊、饶漱石和省委秘书长廖如愿,出卖了满洲省委所属东满、北满、旅大、抚顺等十多个特(县)委(支部)和奉天市的六七个支部”.  相似文献   

11.
<正>刘少奇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期间,将宣传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建设党的舆论阵地,组织领导出版了十余种报刊,使其成为鼓舞东北人民英勇斗争的利器。这些报刊真实记录了满洲省委革命工作取得的光辉业绩,生动再现了刘少奇在满洲省委8个多月的革命历程。  相似文献   

12.
刘少奇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期间,将宣传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努力建设党的舆论阵地,组织领导出版了十余种报刊,使其成为鼓舞东北人民英勇斗争的利器。这些报刊真实记录了满洲省委革命工作取得的光辉业绩,生动再现了刘少奇在满洲省委8个多月的革命历程。  相似文献   

13.
不惧怕艰险,敢于担当 1929年6月4日,时任中共上海沪东区委书记的刘少奇临危受命,出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当时,刘少奇已经是国民党全国通缉的中共著名活动家.由于口音上的差别,他在公开场合活动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风险无处不在.但是,当刘少奇听到奉天纺纱厂工人罢工的条件已趋于成熟,而省委负责指导该厂斗争的孟坚又缺乏领导罢...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末的东北,同南方革命根据地党的地下工作基础好的地方相比,党的干部特别是中高级领导骨干显得十分缺乏.因此,培养干部始终是中共满洲省委的一项重要工作.其中,培训干部成效最为显著的是刘少奇主持中共满洲省委工作时期.在刘少奇担任书记期间,中共满洲省委采取多渠道培训的方法,以解决党的干部缺乏的燃眉之急.首先,选送党团骨干.到中央干训班学习.1929年12月,刘少奇利用到上海汇报工作的机会,向中央特别提出了干部培训的事.回到满委后,刘少奇亲自清理组织名册,确定了20个候选人名单,调到省委考察后,陆续派到中央训练班学习革命理论和工作方法.任国桢、赵尚志、张于民、李维舟等人都先后到上海临时中央局举办的各种学习班学习过.  相似文献   

15.
中共满洲省委旧址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东北地区也燃起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并速成燎原之势。为强化党组织的力量,统一思想,统一行动,1927年8月,中共北方区委根据党的“八七”会议精神,派陈为人到东北负责筹建中共满洲省委工作。10月,东北地区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在哈尔滨召开,会议通过了《我们在满洲的政纲》决议案,产生了第一届中共满洲省临  相似文献   

16.
奉派奉天,突遭逮捕1929年7月14日,刘少奇一身工人打扮,同妻子何宝珍来到奉天。奉天,就是现在的沈阳,当年就是东北的名城,曾是奉系军阀的老巢,也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一个重要据点。刘少奇这次来,是受中共中央的派遣,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在此之前,已有三届满洲省委机关遭到敌人的破坏,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最严重的一次是1928年12月,省委20多人在举行扩大会议时,被敌人包围。省委委员除团省委书记一人逃出外,省委书记陈为人和全部常委以及几名外埠负责人共13人被捕。由于省委机关遭到严重破坏,党的工…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党史界公开出版的党史资料的书籍中,对1928年满洲省委出席“六大”代表说法不一:一说满洲省委出席“六大”的代表是唐宏经、张任光、朱秀春、于治勋、王福全等五名代表(1982年,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共党史资枓》1982年第三辑,朱世荣编:《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事日记》)。一说满洲省委出  相似文献   

18.
1927年10月,中共满洲临时委员会成立(1928年9月改为省委),统一领导东北地区的革命运动。至1935年4月,前后共有12届省委班子,其中较出色的省委书记是刘少奇。刘少奇为什么会出任满洲省委书记?这与谢觉哉的一段特殊经历是紧紧联系的。原来,谢觉哉曾于1928年12月末受中央的委派到东北巡视工作。12月23日,他到达沈阳。就在这天,满洲省委在沈阳市大东边门外地下党员牛思玉的家中开会,省委的主要负责人陈为人等以及东北各地党组织的负责人共14人参加。由于警惕性不高,会址选择不当,开会时被敌人发现,除一人脱险外,其余13人全被逮捕。谢觉哉了解到省委遭到破坏后,心情非常沉重,在人生地不熟的情况下,他想方设法打听党的组织,为尽快恢复满洲省委不辞辛苦地到处奔波。刘少猷是较谢觉哉早些时候到达沈阳负责党的部门工作的。满洲省委遭到破坏后,他与12月23日脱险出来的团省委书记张任光召开了满洲党团联席会议,重组新的省委。谢觉哉分工抓宣传工作。此时,中央又委任谢觉哉为中央特派员、负责对东北地下党的工作作进一步考察。  相似文献   

19.
“路线转变”一词,最早见之于1933年8月27日《中共南满中心县委决议》,讲的是贯彻《中共中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党的任务》(通称“一二六指示信”),对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造成了客观上、主观上非常顺利的条件”。1933年12月3日《中共满洲省委给东满党团及游击队中同志的信》中,又指出“东满工作在中央省委正确新路线之下…获得了不可否认的伟大成绩”。可见在30年代就以“路线转变”和“正确新路线”,来评价“一二六指示信”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本文就贯彻“一二六指信”在实践中的作用,尤其是对东北人民革命军的发展所造成的有利条件,进行若干论述,期望得到补益和指正。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共产党创立之初,即高度重视对党内的监督工作,并规定了严格的监督制度,以强化党的纪律,防止腐化现象的滋生。中共满洲省委作为重要的地方党组织,自成立起就根据中央指示,把党内监督工作列为重点工作之一,并设立了党在东北地区的第一个纪检机构——中共满洲省监察委员会。经费紧缺一直是中共满洲省委面临的一个严重困难。刘少奇任满洲省委书记期间,同时兼任中央审查委员会书记,深知严格管理和合理使用经费对于加强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