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5 毫秒
1.
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全方位开展外交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着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妥善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的阶段性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2.
世纪之交,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江泽民同志继承发展了我党第一、二代领导集体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思想。世界的多样性、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江泽民同志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提出和推行的根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其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谋求国家利益是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建立国际新秩序是实现其外交思想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外交战略思想的和谐取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内容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在斗争中维护国内和平与世界和平;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在外交实践中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站在正义的立场,坚决支持亚非拉各国人民为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所进行的反霸权斗争;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同西方国家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在今后的外交政策中,我们要继续体现毛泽东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维护世界和平;体现和谐取向,为中国现代化建设营造和谐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4.
世纪之交,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江泽民同志继承发展了我党第一、二代领导集体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思想.世界的多样性、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是江泽民同志独立自主外交政策提出和推行的根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其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谋求国家利益是其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建立国际新秩序是实现其外交思想的基本保证.  相似文献   

5.
陈彩云 《党史文苑》2009,(12):6-7,10
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邓小平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奠定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为中国带来了繁荣的外交新局面,解决了外交中的实际问题,并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新形势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将被继承和不断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带来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变化,邓小平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这一政策奠定了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石,为中国带来了繁荣的外交新局面,解决了外交中的实际问题,并改善了中国的国际形象。新形势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必将被继承和不断发展,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王平 《学习论坛》2005,21(6):44-47
和平崛起新道路与邓小平的国际战略思想有着直接联系,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奠定了和平崛起新道路的理论基石,拓展了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空间,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现实而理性的选择。在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领导下,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一定能实现。  相似文献   

8.
20世纪 8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进行了重要调整 ,在判断世界主题已由战争与革命向和平与发展转变的基础上 ,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这一外交政策的重要调整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 ,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和平国际环境 ,对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党建与人才》2002,(12):15-15
新华社北京11月8日电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谈到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时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江泽民指出,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促进发展,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给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有利条件。江泽民指出,我们主张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10.
60年来,新中国外交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与世界大多数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为本国的建设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促进了国内经济、文化、教育与社会发展,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和地区合作、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中国外交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遵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努力开展多边外交.科学分析国际环境的发展变化,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促进国家协调发展.但是,如何正确处理国家利益与意识形态的关系,如何理性处理中国和平发展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如何妥善处理中国和平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如何兼顾中国和平发展与促进世界共同繁荣,中国应承担怎样的国际责任,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相似文献   

11.
胡大牛 《探索》2000,(5):7-9
80年代以来,逐步形成了邓小平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思想的系统理论其基本认识和目标在于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要问题;其战略展开在于争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指导下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强大国关系、推进“南北对话”、发展“南南合作”。  相似文献   

12.
过去的一年里.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顺应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时代潮流.坚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同各国的友好与合作关系,努力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促进自身和各国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佳 《理论建设》2008,(2):38-40
胡锦涛提出的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是在立足与中国内政与外交的现实需要和世界发展总体趋势的基础上,对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发展与创新。这一重要理论对推进中国的外交事业与和平发展道路,对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共处、共同繁荣,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成功地维护了我国的独立和主权,积极地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使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提高,国际影响迅速扩大,成为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不可忽视的坚定力量。外交政策是指导国家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制定外交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维护国家利益,谋求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生存与发展。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努力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长期的、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国际形势和对外工作的问题时指出,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我们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这是在科学考察国际形势特点和认真总结我国对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向全世界发出的我国在新世纪的对外战略宣言。党的十六大报告重申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蕴含着新的时代气息,体现着新的现实要求,也展示了我国新的外交风貌。早在上一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就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将"和谐"理念拓展到国际事务领域,把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与新中国"和平外交"传统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和谐外交"和"和谐世界"理念."和谐外交"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延续和发展,而"和谐世界"则是我国外交理念的新发展.由于当前世界矛盾错综复杂,构建和谐世界绝不是轻而易举的,其实现需要中国和各国人民长期的、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7.
卓晓宁 《唯实》2005,(12):30-32
江泽民同志在成为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以后,对国际战略问题深思熟虑,形成了丰富而独具特色的战略思想准确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促进世界共同发展;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决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努力改善与发展同发达国家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初,国际形势纷繁复杂、变幻莫测.但是,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主题,合作与共赢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福祉.中国的和平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中国的成功对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是世界和平的维护者和引领者,是世界发展的贡献者和促进者,是国际合作的受益者和推动者,是“共赢”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必将为实现人类社会共同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外交走过了60年辉煌而又曲折的发展历程。60年来,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家关系,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在风云激荡的国际环境中处变不惊,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国际影响不断扩大,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赢得了越来越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在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上,将和谐理念拓展到国际事务领域,把中国传统的和谐思想与新中国的和平外交传统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和谐外交和和谐世界的理念。和谐外交是我国一贯坚持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延续和发展,而“和谐世界”则是我国外交理念的新发展。由于当前世界矛盾错综复杂,构建和谐世界绝不是轻而易举的,其实现需要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长期的、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