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白族是云南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农村白族妇女的政治参与是一项颇具学术价值与实践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选取了较具典型性的昆明市西山区碧鸡镇观音山这一白族村作为研究对象,并将该村白族妇女的政治参与置于村民自治的背景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描述了城郊农村白族妇女政治参与的主要状况,归纳了城郊农村白族妇女政治参与的基本特征,并进一步提出了完善城郊农村少数民族妇女政治参与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是我国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制约因素,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主体的参政意识和参政经验及社会网络的构建有关.扩大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路径,应在此认识基础上设计.  相似文献   

3.
侯成成 《学理论》2013,(13):57-58
妇女政治参与是政治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民主化程度的提高,妇女政治参与在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妇女政治参与的水平比以往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由于传统观念、政治、经济、教育,还有女性自身等因素的制约,我国妇女政治参与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笔者对我国妇女政治参与问题进行分析,找出制约妇女政治参与的客观和主观因素并提出有效的改善对策,有利于促进我国妇女政治参与,推动政治文明和民主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西部地区24个行政村千余名农村妇女的调查数据,探讨男性劳动力大量外出背景下的农村妇女政治参与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农村妇女都具有强烈的政治能力意识与政治责任意识,选举参与率高,但对政治典则、政治程序的认知程度低,决策参与滞后。留守妇女与非留守妇女的比较分析发现,男性外出之后,农村妇女并没有因此而走上政治舞台,甚至在某些方面还带来了负面影响。文章最后从男性政治文化、妇女经济地位与自身素质低三个方面对这一现象进行了理论上的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5.
中国妇女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与改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妇女政治参与程度、参政状况,是妇女社会地位和妇女在社会事务中作用发挥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一个民旌妇女解放程度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尺度之一。本文分析了妇女政治参与存在的差距及其 原因,提出了扩大妇女政治参与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由此可以看到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同时也折射出目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机制存在诸多问题。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公民无序政治参与,因此,构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防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积极举措。  相似文献   

7.
在转型期,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热情愈益高涨,这是由世界民主化潮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要求及我国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决定的。在这一时期,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有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政治参与热情与冷漠同时并存,非制度化政治参与呈上升趋势,各种社会组织正在成为有序政治参与的载体,政治性取向的参与日益成为主流。为进一步引导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健康,必须树立公民意识,尊重公民政治参与权利;把握政治参与的限度,合理地规范和引导公民政治参与;促进信息公开,为公民创造政治参与的条件;创新执政方式,推动公民政治参与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雪莲 《学理论》2011,(11):33-34
农村妇女的政治参与是有效测试和恰当衡量男女平等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也是完善和改进农村社会政治文明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目前,农村妇女在村民自治中的政治参与仍处于弱势和边缘化的状态。分析了制约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原因,并提出了推动农村妇女政治参与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键,也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三农问题的实质是农民问题,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新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而农村妇女占农村人口的一半以上,传统父权文化积淀导致的其弱势地位,严重制约了其公民意识的发展.本文将以政治参与为切入点,分析她们向现代公民转变的障碍,并探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实现角色转变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回溯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历史进程,从宪政参与到协商民主的发展是一个极为曲折的过程.宪政机制下公民政治参与的方式主要通过政党与法定社团,这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公民参与的有效性.然而,改革开放以来,面临多元分化的政治背景和社会现实,利益多元强化了公民政治参与的难度;传统政治参与方式抑制了公民参与的主体意识;精英决策和法律模糊又极大地限制了公民参与的权限.为此,有必要引入新兴的协商民主理念,结合我国的政治环境进行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崔岩  尹木子 《青年研究》2015,(3):11-19,94
基于对"世界价值观调查"中有关我国的数据分析,本研究关注我国公众在环保组织参与中呈现出来的特点,分析了不同环境意识对公众环保组织参与的影响。同时,本研究还从政治参与的角度分析了公众参与民间环保组织的动机。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现阶段我国公众参与民间环保组织的动机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现实客观存在的环境问题,即污染驱动下的被动环保参与;二是公众对国家机构和民间组织没有太多信心,这反而促进了他们较强的政治行动倾向和参与行为。研究表明,"环境维权"是当前我国公众环保参与的主要动机之一。  相似文献   

12.
雷琳爽 《学理论》2012,(7):43-44
女性政治参与,是指女性群体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活动。女性政治参与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女性政治参与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制约女性政治参与的因素,从我国女性参政的现状着手,分析封建政治意识对女性政治参与的影响。包括三方面:女性文化素质,女性经济地位以及女性参政意识。  相似文献   

13.
政治参与是公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努力实现较高水平有序政治参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政治参与中理应包含性别意识的内容.性别意识之体现会促进有序政治参与的实现.解读政治参与及其中性别意识之要义,探析在政治参与中体现性别意识的路径,有助于推动和谐社会之构建.  相似文献   

14.
我国妇女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修改,是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决策的成功实践.其成功的具体表现是:参与时间较长,参与组织多且能够发挥各自的作用,参与行动是自发的.妇女非政府组织成功参与公共决策的主要原因是:妇女非政府组织体系合理并有参与公共决策的自觉意识和能力,国家与妇女非政府组织间的良性互动.妇女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公共决策的成功实践启示我们,有效发挥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决策的积极作用,需建立公权部门与非政府组织之阃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传统政治参与存在着有效政治参与的不足、政治系统与民众的政治沟通不畅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受传统政治文化影响,民众缺乏参与主动性;另一方面,由于有效沟通的渠道有限,制度化的信息传递不畅通,缺乏上下互动性.互联网的出现,为我们解决政治参与要求与体制之间矛盾,提供了多样的参与渠道,并为公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新的途径,从而弥补了传统政治沟通的不足.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应积极地利用互联网进行有效的政治参与.  相似文献   

16.
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已成峰火燎原之势.在网络政治参与众语喧哗的背后,蕴藏着我国公民对廉洁政府、服务型政府和社会公平正义的诸多期待.这种期待是网络政治参与动机的重要构成部分.网络政治参与动机主要有三种:经济利益动机、伦理道德动机、归属和成就动机.在多种动机驱动下的网民,通过网络上的学习、交流和强化,最终形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群体极化"现象的形成,客观上要求政府对网络政治参与心理进行调适和疏导.  相似文献   

17.
王俊哲 《学理论》2011,(15):66-67
政治冷漠是农民政治参与的一种特殊方式。随着我国村民自治、村委会直选的不断推进,一些地区和村民中出现了某种政治冷漠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有其经济的、社会的和传统政治文化的原因。要消除这种政治冷漠现象,就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具体的政治参与制度,保证选举真实有效;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村民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8.
政治现代化过程就是公民参与不断扩大与完善的过程,公民参与是政治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障.我国公民参与的发展中存在着传统封建文化、公民社会不健全、公民参与成本高和动力机制不完善等阻碍政治现代 化的因素.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从中国社会资本存量的利用、公民参与成本的降低、公民参与动力的提高等方面强化意识普及与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9.
农民政治参与是村民自治的重要内容。现阶段,农民政治参与的深度与广度都有重大突破,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然存在着参与需求高但渠道单一并存,参与意识高但参与能力低下并存,政治参与冷漠与参与热情并存和宗族势力、贿选和换届不换人等困境,本文从制度、农民自身素质、传统文化及农村社会结构和社会阶层变化等因素出发分析影响农民政治参与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民生新闻作为当前一种重要的社会政治现象,从构建公众社会话语权、培养公众民主意识和参与意识、营造公共领域、发挥舆论监督等方面,有效促进了政治参与和民主政治的建设。然而,由于民生新闻本身所具有的一些缺陷和定位偏差,过度的和缺乏引导的民生新闻将对社会政治稳定造成冲击。因此,在完善政治参与渠道的同时,还需要客观理性分析民生新闻在引导公众政治参与中的可能发生的问题,并探讨民生新闻和公众政治参与两者优化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