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列宁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创立者,也是共产党执行民主集中制的楷模。为了全面贯彻民主集中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当前研究、学习列宁执行民主集中制的经验仍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列宁党内民主理论是在同各种机会主义思潮和派别进行不调和的交锋中形成的.各种机会主义思潮和派别为列宁党内民主理论形成提供了反面素材,执政实践为列宁党内民主理论发展提供了鲜活内容和经验.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中,俄国农民作为一支重要力量投入了革命,对推动革命的进程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布尔什维克党虽力图直接领导他们,但他们却基本上是以自发的起义形式来进行革命的,因此十月革命并非是一场以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工农联盟的形式进行的社会主义革命。不过,农民的革命运动与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城市工兵革命在一致反对资产阶级政权的基础上形成了客观上的革命联盟,二者共同将该政权推向孤立、孱弱的绝境之中,从而保证了十月革命得以较为容易地取得胜利。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历次沙皇专制体制内自上而下改革的失败和完全缺乏西方式的市民社会的现实,规约了俄罗斯知识分子将以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承担起推进和完成现代化的使命。由此,他们开始组织化,从知识精英走向政党精英。而后,布尔什维克又从革命党成为执政党。但布尔什维克并没有摆脱俄罗斯知识分子那种由历史文化传统模塑的充满悖论的文化特质的影响,对自身文化缺陷和现代政党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又一次使俄罗斯现代转型和自身角色转换陷入泥淖。 相似文献
5.
二月革命后,西伯利亚地区的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还处于统一的社会民主工党之中,没有独立的布尔什维克党组织,这严重影响了革命向纵深发展.列宁《四月提纲》的发表和四月会议的召开,推动了西伯利亚独立布尔什维克党组织的建立,至十月革命前夕,大部分地区都完成了这一工作.这对布尔什维克夺取苏维埃领导权、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苏共瓦解的众多原因中,官民对立的官僚集中制难辞其咎.苏共的民主集中制存在着先天性不足,主要在于过多地强调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而轻视保护少数原则.斯大林等人正是利用了这一制度的内在缺陷,有意无意地将之放大,使之常态化、制度化,结果民主集中制被异化为官僚集中制,致使苏共的权力沦为党内官僚特权阶层的私有工具,这是诱发苏共瓦解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尹彦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2,(5):66-72
列宁时期民主的集中制可以概括为十一项基本内容.战争时期的极端集中制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国内外战争刚刚结束,俄共十大与列宁即对和平时期民主的集中制作了初步设计:考虑一种新的政治政策. 相似文献
8.
2006年10月28日俄罗斯生活党、退休者党和祖国党举行合并大会,组成公正俄罗斯党。此举宣告了俄罗斯政坛中左翼势力的联合,在俄罗斯政界引起强烈反响。新党成立后经过四个月的工作,于2007年2月26日举行了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提出了政治纲领。公正俄罗斯党成立后在组织规模上成为俄罗斯第二大党,提出了在俄罗斯建设21世纪社会主义的口号。 相似文献
9.
从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开始到1991年苏共瓦解,苏共近80年的历史,其党建实践可划分为列宁时期、斯大林时期、斯大林之后、戈尔巴乔夫时期四个阶段。苏共的党建实践与党先进性问题的探索,既有成功,也有失误,因而,其经验是丰富的,教训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0.
在以色列第17届议会大选中,利伯曼领导的前苏联移民党——家园党获得了11个议席,从一个小党一跃成为议会第五大党。它的崛起主要靠其传统优势、铁腕路线和竞选策略,最大限度地争取前苏联移民、强硬分子和摇摆性选民的支持;同时,民众对前进党的猜疑、对利库德集团的失望,以及对哈马斯的担忧,也为家园党的胜出添加了有利条件。未来,家园党将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积极谋求进一步的发展,并可能给以色列政局带来不少变数。 相似文献
11.
列宁的执政党建设理论要义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的工人阶级执政党建设的理论要义紧紧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这一核心,揭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工人阶级政党在执政后自身建设的基本规律。这一理论具有鲜明特点。由于时代和历史的局限,列宁的探索只是初步的,很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但列宁所阐述的基本理论及其体现的真理性,是一座历史的丰碑。 相似文献
12.
苏维埃政权初期列宁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党掌握了国家政权,成为执政党。列宁在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将共产党基层组织活动与工会、青年团等组织结合起来,由党领导其他群众组织共同发挥作用,这些理论和实践活动对苏联共产党的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政党不信"与民主党突起,2003年日本众议院选举形成了民主党与自民党对峙的两大政党格局。然而,从众议院选举以及政党的分化过程来看,民主党实现政权交替的条件尚未成熟。其一,民主党的选举纲领,与英国政党比较,基本沿用了传统的"选举后模式",还未能向"政策选择可能性"的政权纲领转换;其二,由于在野党分崩离析与整合困境,民主党尚未形成强大的政权交替的推动力量;其三,在以小选举区制为中心的选举制度下,自民党"一党超强"地位仍未改变。 相似文献
14.
西方学者在界定民主巩固内涵时主要存在3种路径:政治制度路径、民主文化路径和多元综合路径。政治制度路径的理论家强调政党的作用,民主文化路径的理论家强调公民社会的作用,而多元综合路径则试图在两者之间折衷。1997年泰国宪法及之后的泰爱泰党的兴起为泰国第二波民主化之后的民主巩固创造了条件。然而,泰爱泰党并没有专心于群众型政党的建设,而跨越式地去学习全方位政党、卡特尔政党和商业公司型政党的经验和特征。这一学习模式在促使泰爱泰党迅速崛起的同时,也埋下之后在喧嚣中退场的隐患。泰爱泰党的政党学习实践反映出后发国家的一种学习困境,也揭示了政党模式的次序变迁与民主巩固之间的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15.
"战略是一个国家或政府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与指导"。[1]而政策则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2]日本民主党上台执政后,面对东北亚地区不断变化的新的地区安全环境,对于一个没有执政经验的新政党来说,其采取的各项政策在战略层面上只能是原自民党政府的继承和延续,不会因新政党上台执政而发生战略性"急变"。2011年以后,东北亚地区形势因朝鲜半岛局势、中日关系摩擦加深以及日俄在解决领土问题上的新纠纷等等,而增加了不确定性,使民主党政府的东北亚安全政策面临着新难题和新挑战,也逼迫其在安全政策上作出新调整。但这些调整仅仅是根据新形势变化作出的政策对应,多属于"策略"层面。野田首相其人、性格及处事方式的圆滑,为日本走出东北亚地区安全"困局"多少会增加一些新变量。 相似文献
16.
就推动韩国政治转型的直接因素来说,韩国政党无疑具有相当关键的作用。然而国内的韩国学研究当中,长期以来,人们却忽视乃至刻意回避了韩国政党在民主政治转型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者尝试着对韩国政治转型过程中政党这一隐形的力量所具有的民主化功能进行了初步地考察和分析,并将这种研究视角推及到了整个东亚地区,以期表明这种研究成果的地区规律性,及其地区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8.
论日本自民党派阀政治回归的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自民党前任总裁小泉纯一郎在其当政期间采用了一系列标新立异的政治手法,使该党传统派阀政治一时间似乎面临消亡的境地。但是,小泉刚离任不久,曾经红极一时的"小泉政治"即迅速走向终结,派阀政治随之卷土重来。究其原因,小泉政治其实只是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而自民党的派阀则由于建立在日本社会、历史和文化基础之上,不可能轻易消亡。不过,对于自民党来说,不管是小泉政治还是派阀政治,从根本上说一切都是为了权力。 相似文献
19.
日本民主党执政与美日同盟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政权更迭是亚洲格局发生重大变革的一个最新迹象。民主党在竞选中获胜表明了寻求"更加平等"的日美关系获得了国内民众的认可,这是民主党制定对美政策的国内背景。在国际层面,中国的实力地位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种变化在日美关系上必然要有所反映,民主党执政则在客观上为日美同盟变化提供了可能。民主党追求自主性的基本方式是构建东亚共同体和更多地参与联合国事务,这预示着:与自民党相比,民主党将更多地以亚洲身份和在多边框架下参与地区和国际事务,而非对美国的一味盲从。民主党对"自主性"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同盟弱化,相反,在解决朝鲜核问题、防核扩散、能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日美有可能继续加强协调以维持对两国都必不可少的同盟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