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法的阶级性和继承性问题,目前法学界正在展开讨论,大家的看法还不一致.首先,去年的"华东政法学报"先后发表了李良的"百家争鸣和法律科学"、刘焕文的"在百家争鸣中谈旧法思想"以及杨兆龙的"法的阶级性和继承性"三篇论文.接着今年出版的"法学"双月刊、"政法"双周刊和中央政法干校校刊"教与学"都陆续刊登了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多数法学家认为在浩如烟海的旧时代的法律资料中,是有着丰富的遗产,经过批判后可以吸收利用的,但对于刘焕文提出的"新旧法有内在的思想联系"和杨  相似文献   

2.
发表在"华东政法学报"第三期的杨兆龙先生的"法律的阶级性和继承性"一文,有不少值得讨论的问题.杨先生从法律规范的本身来分析其阶级性,把它大别为四类,即:正义的、不正义的、有反抗性的、不一定表现出具体的阶级性的,他说:"法律中有许多规范的阶级性不表现在规范的本身,而表现在谁运用它们或用它们来对付谁的","法律也有反映不同阶级的立场的",有的"却反映着被统治阶级的阶级性",因而认定"法律的继承  相似文献   

3.
一、保证责任期限的概念保证责任期限是根据当界人约定或法律规定,由担保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间。首先它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期间,是指时间的经过.从始期到终期的时限,意味着从某一时间开始到另一时间终了;是测量事实先后的尺度。作为合同的时间因素,它关系到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产生、消灭。其次,它是指保证债务的履行期限,即保证合同中由保证人承担责任的期限。它是指生合同履行期满后的一段期间,保证责任期限不能等于或早于主合同履行期限,具有一定预期性,否则立合同履行期限届满时,保旺责任期限随之过去,则失去其法律意义。二…  相似文献   

4.
旧的法的遗产能不能继承,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中国法学界对这个问题予以重视并展开热烈的争论,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在这个问题的争论中,显示了"百家争鸣"的气象,这是近来法学研究方面可喜的现象.在我研究了李良、刘焕文、杨兆龙诸先生有关本问题的文章以后,愿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以上诸先生商榷.一、新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和旧法(指国民党反动政府及其以前的封建社会、奴隶社会的法)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它们之间无丝毫的内在联  相似文献   

5.
法的阶级性是关于法的本质问题.这一问题早经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在不少著作里作过论述.但现代法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阐释时,理解上尚不一致."华东政法学报"第三期发表的杨兆龙同志的"法律的阶级性和继承性"一文,对法的阶级性问题大胆地提出了广泛的见解,对我有些教益,但也有许多可以讨论的地方.原文涉及的问题较广,这里我打算就法的阶级性是否一致的同题,提出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6.
论行政事实行为的界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事实行为本是民法学概念 ,援用在行政法学中时 ,产生了很大分岐。总结起来 ,行政法学界关于行政事实行为概念的主张主要有 :1.认为行政事实行为是行政机关所为的不产生法律后果的行为 ,① 或者说不直接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行为。②2 .认为行政事实行为指行政机关非以发生法律效果之意思 ,向外为意思表示之行为 ,该行为发生一定法律作用 ,但并非为该行为时所欲发生者。③ 3 .认为行政事实行为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过程中依法作出并产生相应法律效果的客观的物质活动。④ 关于行政事实行为的性质 ,有认为是行政行为或具体行政行为 ,⑤ 也有认…  相似文献   

7.
郑定  马建兴  杨昂 《法学家》2003,4(1):15-19
新世纪以来,中国法律史学的研究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勃勃气象.在对过去的回顾与总结的基础上,学界进一步深入地探讨中国法律史学的学科建设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问题.由中国法律史学会主办、上海大学法学院承办的"中国法律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11月21-25日在上海召开.……  相似文献   

8.
情事变更原则在预售商品房纠纷中的适用邓自力情事变更原则是指产生效力的法律行为或事实的基础和环境因不可归责于当事人的事由,发生了当事人预料不到的变更,如果仍使其发生原有的效力则显失公平,而应根据公平和诚信的法律价值目标重新调整其行为或事实中的权利与义务...  相似文献   

9.
@@ 法律有一种双重性质(a dual nature),这就是我欲阐释的论点.双重性质论主张,法律必然同时包含了现实的(real)或事实的(factual)维度和理想的(ideal)或批判的(criti-cal)维度.在法律的定义中,事实的维度由权威颁布和社会实效的要素所代表,而理想的维度则可以在道德正确的要素中发现.权威颁布和社会实效都是社会事实.  相似文献   

10.
古文里有一段很有名的对话.寒山子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之乎?"拾得笑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相似文献   

11.
康熙大帝在继位执政60周年之际,特举行"千叟宴"以示庆贺.宴会上,康熙敬了三杯酒.第一杯敬孝庄太皇太后,感谢孝庄辅佐他登上皇位,一统江山.第二杯敬众大臣和天下万民,感谢众臣齐心协力尽忠朝廷、万民俯首农桑,天下昌盛.当康熙端起第三杯酒时说:"这杯酒敬我的敌人,吴三桂、郑经、噶尔丹还有鳌拜."宴会上的众大臣目瞪口呆.康熙接着说:"是他们逼着我建立了丰功伟绩,没有他们就没有今天的朕,我感谢他们."  相似文献   

12.
社会生活的调整规范有很多种,包括法律、宗教、道德、习俗、习惯等,都从不同的侧面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其中,民事法律事实是受到民法规范调整,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客观现象.非法律事实则是民法规范不予调整、不能产生民事法律规范的社会生活事实.  相似文献   

13.
《现代法学》2016,(2):82-95
事实与法律在本体论和规范论上都不能实现泾渭分明。这决定了损害也有二象性,既可分为事实意义和法律意义等理想类型,又可依事实或法律属性建立众多现实序列。在实体法上,从法律效果的角度反观损害致其本质上无法纯化为事实。要件交错性从外部要求综合其他要件整体判定损害,损害的结构形态则在内部使损害明显包含了评价要素,两者均使损害负载了法律属性,并对规范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程序法也须结合损害的二象性设立具体制度。真正的证明对象应限于损害的事实成分。证明标准须按照损害的具体类型予以调整。事实意义和法律意义的损害都存在推定问题,但适用范围存在差别。以"得利"替代"损害"和损害法定是损害证明的重要替代机制。  相似文献   

14.
罪刑法定的司法化是罪刑法定实现的关键,其中法律方法的运用尤为重要.自近代以来,法律方法大体经历了近乎机械适用的设计到允许法官解释法律,再到法律论证的演变过程.法律方法与一国或地区一定时期的主导价值观紧密相联,具体方法的选择则需考虑个案事实与法律规范之间的复杂关系.立足于我国法治后发型的现实,依案件事实与罪刑规范的不同关系,稳妥地选择体现我国罪刑法定人权保障主导价值取向的法律方法,是我们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5.
一鉴定人的鉴定意见在诉讼当中是证据来源之一,但不能简单的把它理解为一般证据.鉴定意见是"特别的独立的一种证据".鉴定人与证人不同.证人是由案情本身决定的,他的出庭是就他对案件本身目睹耳闻的事实,如实地向法庭陈述出来.他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由第二者代替.鉴定人则不然,在他被邀请为鉴定人之前,与案件毫无关系,同时也只有这种毫无关系的人才能充当.如某专家被邀清为鉴定人,他是通过对案件发生后的现场的勘验、尸体的解剖、活人的验断、有关材料的鉴别化验以及对有关情况的听取等,凭借专门的科学知识,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自己的见解,而后出具鉴定意见书,向法院解释与说明非专家所不能理解的案件事实."把已经确定的案件事实所应适用的经验原理  相似文献   

16.
吕艳利 《现代法学》2001,(1):102-105
本文历史地考察了中国古代主流信仰的演变与法律思想的发展 ,通过论述畏苍天敬祖先 ,神权法思想确立 ;诸子百家争鸣 ,信仰众说纷纭 ;统一由表及里 ,万事一断于法 ;儒家正统主导 ,宗教传统缺乏四个发展阶段 ,揭示了两者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论法律事实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陈金钊 《法学家》2000,(2):51-58
法律与事实在法学上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其区别表现为它们分别概括了不同的事物,它们的联系在于法律事实既是事实的一种,同时也属于法律现象.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事实是指事情的真实情况,从这种解释的倾向性看,它侧重强调了事情的真实存在.而从较为公认的观点看,法律主要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所以,法律与事实明显属于两种不同的事物.在法学研究中,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必须加以区分.事实问题是指涉及与调查有关的过去某时间、某人、某事的存在状况或事实状态等.  相似文献   

18.
论事实错误与法律错误的区别刘明祥一般来说,事实错误与法律错误在概念上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事实错误是对犯罪的客观事实产生了错误认识。法律错误则是对犯罪的客观事实有明确认识,只是对行为在法律上的评价存在不正确观念。在司法实践中,大多数涉及事实错误或法律错...  相似文献   

19.
孙咏梅 《中国公证》2004,(10):41-44
所谓"必须公证",是指法律规定某些法律行为必须经公证机构公证,才能成立或生效.在此,有几点须加辩明:首先,必须公证并非指一切法律行为或有法律意义的事实,都须公证.我们知道,公证是代表国家对法律行为或有法律意义的事实的真实性、合法性加以证明和确认,赋以该行为或事实以法律认可的效力.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行政法规,体现工人阶级领导的全国人民的意志,是实现国家行政管理的重要方法.它通常具有以下一些作用.例如,可以作为一定的法律事实,产生一定的法律后果,能够引起行政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消灭;可以作为其他法律关系发生的根据;可以作为提起诉权的根据;可以作为审判关系适用的合法证据;等等.国家行政机关必须采取措施来保证行政法规的实施,这些措施首先就在于组织工作,而组织工作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则是要挑选和配备干部并及时检查执行情况,还要说服群众使他们自愿地和顺利地执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