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马牛 《实践》2005,(9):47-48
“攀比”一词大多用于贬义,其 实,所谓“攀比”无非是“援引事例比 附”之谓。“援引”什么“事例”攀比, 不仅大有讲究,其结果也往往大相 径庭。 全国优秀组工干部祁爱群, 1980年16岁时,曾面临“留藏还是返 沪”的人生选择。举棋不定问,祁爱 群“攀比”了自己的父亲——一个 “老西藏”,比比20世纪60年代进藏 的父辈,一切艰难困苦又算得了什 么?最后,祁爱群作出了扎根西藏的 人生抉择。正是这种“攀比”精神,促 使祁爱群扎根高原,献身藏区。 而被判处死缓的原北京市交通 局副局长、大贪官毕玉玺的“攀比”, 则显露出他龌龊的灵魂。他和同事 比,觉得自己资历老却升得慢;和上 级比,他认为自己水平高却屈居人 下;和大款富翁比,他觉得自己贡献 比他们大得多却远不如他们富裕、 阔绰……结果越“攀比”越觉得委 屈,越“攀比”越心理不平衡,于是恶 从胆边生,伸出了罪恶之手。最终, 钱是捞得够惊人的了,受贿多达 1304万余元,几辈子都花不完,但他  相似文献   

2.
学生进入初二年级之后,一部分学生容易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喜欢过激表现自己,以引起班上同学的大笑和混闹,甚至嘲笑老师、随意起哄,漠视老师批评;注意力不能集中,感到学习困难,学习成绩滑坡;逆反心理严重,听不进老师和家长的话,有的还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对抗情绪及逃避、说谎、破坏甚至离家(校)出走等不良行为;渴望得到异性的青睐,与异性交往比较大胆;攀比、赶时髦;开始模仿成年人抽烟喝酒或以抽烟喝酒来表现“酷”;  相似文献   

3.
《廉政瞭望》2012,(10):44-45
在一些老百姓眼中,记者比监管部门还“厉害”:似乎每一次的食品安全事件,都是先由媒体曝光。每一次出事,监管部门都会说,“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但事实是,屡屡“亡羊”,谁来“补牢”?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考、中考分数的揭晓,各地的“谢师宴”一时风行起来,不少饭店、酒楼相继打出了“谢师宴”的招牌。有的学生家长将“谢师宴”作为子女的“庆功宴”,为了“不落面子”,相互攀比,看谁的档次高。  相似文献   

5.
所谓攀比心理,就是刻意将自己的智力、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进行比较。并希望超越别人的一种心理状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越来越好,但个别学生不顾家庭的实际情况盲目攀比。异化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心理负担。同时又给家庭造成了一定的经济负担。因此,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攀比现象不能掉以轻心、任其发展,更不能盲目迁就,助其发展,而应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相似文献   

6.
“和尚动得,我动不得”,《阿Q正传》中的这句话,大家都耳熟能详,鲁迅先生用这句话把阿Q“比烂比下”的丑陋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谁能料想,时至今日,“阿Q谬论”不仅没成为历史尘埃,还有了新的表现。“要查,每个人都有事”“比我问题严重的多的是”……在纪检部门近年来查处的案例中,不少问题官员就存在这种寡廉鲜耻的“比烂”心态。面对组织的调查,不是去反思自己所犯的错误,而是反过来抱怨组织,以别人的“大恶”来为自己的“小恶”开脱。如,有的贪官在职级上与高的“攀比”,一般干部与科级干部比,科级干部与处级干部比,处级干部与厅级干部比,厅级干部与省部级干部比,这些人比上比下,比出来的结论是“你贪我贪他贪,大家全都在贪”;有的贪官在数量上与金额大的“攀比”,贪了几十万元和几百万元的与贪了几千万元和上亿元的比,这些人比大比小,比出来的认识是“我贪的是人家的零头,根本用不着小题大作”:有的贪官在事实上与问题多的“攀比”,“我查来查去就是一点经济问题,不像人家什么问题都有”,这些人比多比少,比出来的感觉是“他人属于作恶多端,自己只是白玉微瑕”。  相似文献   

7.
首先,推行政务公开是解决为谁服务的必然要求。我们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然而,由于一些公职人员主观世界改造还不彻底,为谁服务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好;一些权力部门存在“暗箱操作”和“幕后操纵”问题。只有推行政务公开工作,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强化公职人员的公仆意识和廉洁勤政的自觉性,从根本上解决“为谁服务”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廉政瞭望》2013,(21):12-12
有中央媒体近期刊文《纠正“领导高明论”》,指出一些领导干部自认为在思想水平与工作能力上都比周围群众高明,甚至认为“谁是领导谁高明”。文章提出了“领导高明还是群众高明”这个“事关立场和观点的根本问题”,称应坚持群众高明,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大事如此,小事亦然。那么,现实中一些领导是不是就比群众高明?什么样的领导才算是真高明?  相似文献   

9.
“无望”心理,指某些领导干部到了一定的年龄段,或在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下,感到已经没有升迁的可能,产生了一种仕途已走到尽头的末日心态。据调查,这种不健康的消极心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无望”心理的生成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虽然客观方面的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笔者认为,主观方面的原因仍然是最主要的。这里仅对主观方面的因素作一初步剖析。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这是一。产生“无望”心理的同志往往对自己有着过高的期望值、他们总认为自己目前的职务与自己的能力还不相称,认为自己还应该有更大的…  相似文献   

10.
近两年,陵县在控制领导干部职数方面进行探索,取得了一定效果。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干部“官本位”观念难转变、“谁上谁下”评价标准难把握、配套措施难落实等,容易导致干部职数出现反弹。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规范干部职数管理,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相似文献   

11.
当前,办“三资”企业的热潮滚滚,然而,在开放大潮下,也涌动着一些不协调的“潜流”。一、在一些地方,一些人把开放建开发区,办“三资”企业当作获得某种“待遇”和“名份”的手段,而不顾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一窝蜂地争建开发区,争办“三资”企业,甚至相互攀比,下指际、限时间、定任  相似文献   

12.
(一)山区工业现状呼唤特色农业产业。实行市场经济后,企业不再吃国家的“大锅饭”了,企业的生存权掌握在市场手上,也就是说,谁生产的商品在市场上适销对路,谁就拥有效益,谁就获得生存权,否则,谁都逃不脱倒闭破产的厄运。在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山区工业企业遇到了比其他地区工业企业多得多的困难:在体制问题、管理问题、技术改造问题、结构调整问题之外还多了一些诸如交通运输、信息人才等问题。很明显,如果山区工业企业没有自己的特色产品,是无论如何也竞争不过别人的,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优胜劣汰市场法则的惩罚。目…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各地各部门按照“纠建并举”的方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通过集中整顿和专项治理,加大查纠力度,解决了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使纠风治乱专项治理工作形成了比较好的势头。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群众反映的一些突出问题还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有的仍在自立项目收费,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屡禁不止;有的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有的对政策、法规执行不到位、不规范,随意性很大;有的利用行业特权,巧立名目强行“服务”,变相收费。还有的行政执法人员态度恶劣,作风粗暴。行业和…  相似文献   

14.
舒炜 《廉政瞭望》2014,(16):56-58
衡阳市一名干部回忆,“我到现在都不明白,大家都知道杨敏之是市长,在食堂相遇时为什么都不与他打招呼,好像谁也不认识谁。当时给人的印象是,老百姓要见他这个市长,比见现在的一个科级干部还容易。”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人大代表兰梁建议.应该在中小学开设性教育课程,正面引导中小学生的性观念。“与其让学生们一味地通过手机、网络去了解一些不健康的性观念,还不如在学校正式开设性教育课,开诚布公地讲给他们听。”针对“手机涉黄”,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杨维提出:“让孩子们远离手机黄毒,除了加强网络和运营商的监管以外,还应该立法禁止12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手机。”  相似文献   

16.
全方位提高艺术教育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铸 《求是》1994,(21)
目前,有一个令人担忧的社会现象,就是往往老年人多数都有较高水平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而相当多的年轻人,包括一些未成年的中小学生,却缺乏对高品位艺术的兴趣与追求,不少学校的校园里出现了所谓“追星族”现象。这表明我们在美育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我国的教育事业正肩负着为21世纪培养人才的重大使命。21世纪将是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都获得重大  相似文献   

17.
要杜绝学习实践活动中的“浮萍”现象,关键在于摆脱浮躁心态。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时,既不可急于出成果、出数字,也不能盲目地进行无谓攀比。应切实做到步伐沉稳、内容扎实。要想学习活动收获大,就要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一步一个台阶地提高,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的内容应尽量做到切合实际、服务实践,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搭建平台方面,虽然基层党组织做了一些努力,在培训、就业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工作还仅仅是初步的,有些工作还浮在表面,没有落到实处,甚至还有“真空”地带。  相似文献   

19.
腐败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社会心理是造成腐败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目前腐败心理呈现出补偿心理、失衡心理、侥幸心理等多样性特点。腐败心理的形成和行为的产生,往往是因为其个人需要极度膨胀,欲望动机发生扭曲所致,同时领导干部对权力认识的偏差也强化了腐败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在选拔和任命干部时应进行心理测试,对干部要进行心理健康和心理代价方面的教育,适当满足干部对物质的需求,关心他们心理发展状况,从心理源头防止腐败。  相似文献   

20.
谈“攀比”     
正落马官员的悔过书总能提供别样启示。比如,收受违纪违法赃款近2000万元的安徽省蚌埠市原副市长刘亚在其悔过书中说:"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个人利益、个人享受至上,暗地里总爱攀比:比谁的房子好,比谁在省里‘关系硬’,比谁提拔得快。结果比出了腐败思想,比出了不平衡心理,比出了低级庸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读过刘亚的悔过书,人们不难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