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里的一员,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侗族人口有一百四十多万,主要聚居于黔湘桂三省(区)毗连地区。侗语属汉藏语系,侗傣语族,侗水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两大方言地区,由于大山阻隔,相互间交往较少,因而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社会文化都有一定的差异。就拿侗族曲艺来说,北部方言区除“说故事”部分村寨用侗语外,其它曲艺形式多借用汉语了;而南部方言区侗语曲艺则十分丰富。本文拟谈南部方言区的侗语曲艺,就教于专家。  相似文献   

2.
侗族南部方言区与北部方言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北部地区文化涵化层次较深,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南部地区的涵化程度则相对微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几乎没有失落什么特质,也没有被当代文明冲淡。是什么原因造成侗族文化的结构现状呢?探讨这个问题对我们借鉴历史经验,全面把握和构建当代侗族文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鉴于侗族北部方言区地域广阔,在现有条件下难以进行整体的研究,我们选择了涵化面最广、涵化程度最深、文化变迁最突出的天柱县作一个案分析,试图理清北侗文化涵化的历史过程和社会机制,从而更好地为侗族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
侗族语言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语在语言学相关理论研究之创新和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中之地位两个方面论述其科学和创新价值,认为侗语、侗水语和侗台语在追溯和揭示南方族群文化和历史上有关键意义,侗语则是侗族文化的最核心成分,并且应该成为文化保护、整合申遗工作的核心资源和手段.  相似文献   

4.
侗款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款,从狭义来说,它就是侗族的法律、法规。但侗款还包括立法、司法等一套侗族的法律制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侗款也具有侗族法制的含意。“款”字是个古代汉语借词(不象是同源词),其侗语读音叫,Kuant”。它在侗语里是“法律条款”之意。不少的侗款资料表明,在“款”这个词出现之前,侗语里用以表达“法律”或“法规”概念的是”jinl”和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黎平县许多乡村和小学都在积极试验推行苗文、侗文。有些人对这一新生事物不理解,抱有许多疑虑。为此,就推行民族文字意义和作用,谈谈我的一些肤浅认识和看法。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也是人类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就以侗语而言,侗语是侗族人民的主要交际工具,侗文就是记录侗语的符号。  相似文献   

6.
侗族是我国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榕江、从江、剑河 锦屏、天柱、镇远、三穗、岑巩、玉屏、铜仁、万山、石阡,湖南省的新晃、通道、靖州、芷江、会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融安、罗城以及湖北省的恩施、宣恩、咸丰等县(自治县)。人口约一百五十余万。 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一种语言。侗语内部分为南北两个方言,方言中又各自分为三个土语。侗语是一个分歧较小的语言,不仅方言内各士语间通话无阻,而且两个方言皆可通话。 侗族自称[Kam~(55)](近似金字或(黑甘)字或黔字古音),意如“遮掩”“荫蔽”。有的地方自称[am~(55)]、[n~(55)]。据史籍记载,侗族属百越,可能是骆越人中的一支。魏  相似文献   

7.
侗语谚语,侗语称li~4 Wa~1' jm~1,译成汉语为:“语言之花道理深。” 在侗族民间流传着一些含义深刻的谚语,如: 我们侗家有谚语。 很早就有谚语了。 侗家不离谚语。 谚语是体现哲理之言。 谚语含意海样深。 以上几条谚语,说明侗族谚语很早就在民间流传,已经成为语言的精华部分。它丰富多采,至今闪耀着灿烂的思想光辉。 侗族,属古“骆越”的一支,其传统文化历史悠久。侗族人民过去没有自己的文字,历  相似文献   

8.
侗汉两种语言长期直接接触。作为弱势语言的侗语深受汉语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侗语日常口语中,也深入到作为侗语书面语的侗族琵琶歌歌词中。对四类琵琶歌歌词中汉语成分的分布进行考察,不仅能看出具有不同社会功能的歌类在汉语词汇借用上的异同,还能从整体上看出侗语逐步汉化的趋势在书面语层面呈现出何种状况。数据显示,侗族琵琶歌的汉化程度已不容小觑,提醒人们要保护、弘扬民族文化,就得从保护民族语言、提升其活力和纯度抓起。  相似文献   

9.
试探“萨岁”神坛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萨岁”(saxsiis),是侗族供奉的女神。在南部侗境,几乎村村寨寨,都设有她的神坛;在北部侗乡,虽然未见这种痕迹,但从新晃等地迁居鄂西南的侗族所信仰的“大母神”,和三穗敬奉的“圣婆”来看,在历史上也有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0.
侗族是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成员之一,人口一百四十二万余人(1982年),聚居于黔桂湘三省(区)交界的黎平、榕江、从江、锦屏、天柱、玉屏、新晃、通道、三江、龙胜等县,散居于三穗、剑河、镇远、岑巩、芷江、会同、靖县、绥宁、城步、融水、罗城和湖北省宣恩、恩施等县。 侗族住地连成一片,政治经济发展基本一致,风俗习惯大同小异。侗族有共同的语言,属汉壮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侗语分南北两个方言,但差异不很大,彼此间仍可通话。  相似文献   

11.
由吴展明、周昌武二同志搜集整理的《侗乡好事酒歌》(获黔东南自治州社科二等奖),是在贵州三穗、镇远、天柱、锦屏、玉屏和湖南新晃、芷江、会同、靖县等侗族北部方言区浩如烟海的好事酒歌中精选出来的。它为研究人员研究侗族文化提供一份翔实的资料,又可返回于民间继续广泛地流传,从而促进新侗歌的进一步繁荣和发展。 通读《侗乡好事酒歌》后,我得到的印象是:内容丰富,价值多样,语言活泼。  相似文献   

12.
侗族大歌面临的真正危机,是现代文明的冲击致使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多声部纷杂的保护措施,并没有解决侗族大歌的保护问题;侗族北部方言区传统情歌以我为主融摄汉文化元素而创造的玩山歌,向我们显示了侗族大歌保护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侗族的古籍资料——侗款中,常会出现“jul hus jiv gal,ligoc langc jiv xeih”的语句。历来人们在翻译的时候,一般都把“jul hus jiv gal”译成“州府置歌”。 本文将对侗语“gal”字的汉义提出个人看法。 首先,谈谈侗族款词中出现这句话的背景。侗族款词,现已成为朗诵词一类的口头文学。但是,狭义的侗款就是侗法。在古代的侗族社会里,侗族款组织在执行侗法过程中,在需要对人犯处罚重款的情况下,要将其款项购卖一头牛来宰杀,将其肉切碎煮熟后,分送给款区内的各家各户,名之曰“散款肉”。但是,在散肉之前,首先要把牛的上腭和下腭都砍下来,  相似文献   

14.
一种语言分化成不同的方言土语,是由许许多多的原因造成的。侗语方言土语的形成与侗族人民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看来封闭的自然经济环境,交通不便,内部交际不频繁,受其它兄弟民族(主要是汉族)的语言影响程度不同,是侗语方言土语形成的两个重要原因。侗语是直接继承于古代的僚语,可上溯到古代越语,后经过长期的发展而形成为侗语,再经过分化发展形成方言土语,因此这些方言土语是有着共同来源的。尽管语言上存在着方言土语之间的差别,但这些差别都是有规则可寻的,它们的语音对应规律整齐,  相似文献   

15.
壮侗语族(Kam—Tai Languages)又称黔台语族、侗傣语族,包括壮傣语支的壮语、布依语、傣语;侗水语支的侗语、仫佬语、水语、毛南语;黎语支的黎语;仡佬语文的仡佬语,此外还有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的瑶族所说的拉珈话和海南岛的临高话。国外的泰语、老挝语、缅甸东部的掸语、越南北部的侬语、岱语、土语以及印度阿萨姆邦的阿霍姆语与壮侗  相似文献   

16.
侗“萨”时代初探——三江林溪萨神遗迹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我们到林溪乡调查萨坛,召开老人座谈会,对侗萨时代作了初步探讨。 侗萨在林溪乡范围内,有sax laox(萨老)、sax sis(萨子)、sax dengc(萨腾)、saxmags qinp sis(萨摩天子)等数种称谓,总坛神牌用汉字书写为“达摩天子”。达摩与萨摩音近,是侗族借用汉字记录侗语常有的现象。 林溪乡有萨神神坛多处。总坛原设在林溪岩寨基松胖(宋代堡寨遗址。1982年,采集到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议的“款”字,是指历史上侗族把它视为本民族法制的那种“款”,而不是指在以后讲款传款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作为文学品类之一的“款词”(即侗族的朗诵词)。 一、侗款的原始名称不叫“款”,而叫“石法”。 世间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而且,在发生时,有其应运而生的必要性;在消亡时,亦有其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在侗族历史上的“石法”(jinl、bial)出现之前,作为古越人一支的侗族,仍未脱离有如汉语古籍文献上所说的“越人好斗”的旧习。在侗族古籍《侗款》的“九十九公款词”里,就记载了贵州及广西的一些侗寨自相内乱的一些情况。有这么一段侗语说道:“jenl yuih sinc daih kongp wangc,senl mags j-  相似文献   

18.
侗语,过去的中外语言学家,大都将它归入汉藏语系,侗傣语族或侗台语族。建国以后,才划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但也有的学者,至今仍然坚持前一规范。当代侗语,分为南部和北部方言,其中,各又包含3个土语,且和壮语、布依语、傣语,特别是和毛南语,仫佬语、水语有着密切的亲属关系。现谨就文献之载,和与侗语有关的吴方言,作为沉淀于这一方言的越语,与侗语作一比较,借以映证两者的族属及其历史渊源。当然在这里只能因文中之书,以上古音或中古音来断其声韵,并取其与侗语相关者而较之。至于涉及语音学诸问题,为本文所难负,故错谬难免,望识者指正。  相似文献   

19.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是侗族的合唱歌曲的俗称。包括有一般大歌、声音大歌、童声大歌、叙事大歌等。它以其格调柔和、含蓄尾婉而优美典雅的抒情旋律与其协调和声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一领众和,分高、低声部合唱的民间支声复调音乐,显示了我国民间音乐的色彩斑斓,打  相似文献   

20.
侗族文人吴文彩(1798——1845)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创立侗戏,至今已经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侗戏发展缓慢,远远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侗戏要改革,侗戏要发展”己成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侗族人民的共同呼声,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局顺应侗族人民的要求,于八四年八月举办全州首届侗戏调演。为了参加全州侗戏调演,我们整理改编了已故侗族戏师杨成林创作的侗戏《丁郎龙女》,并在改革的道路上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