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徐彦 《贵州民族研究》2016,(12):137-140
文化生态变迁一方面给白族扎染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提高其知名度,另一方面也让白族扎染陷入了发展瓶颈。在文化生态变迁的背景下,以周城白族扎染为例对白族扎染艺术装饰性变化进行探讨,着重分析文化生态变迁下其装饰性变化的特征及原因,并基于白族扎染艺术装饰性变化的辩证分析讨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思路。  相似文献   

2.
白族人崇尚白色,认为它象征纯洁,是"人之初",无污染的形态,而一生的经历又赋予其不同的意义与希望,如同扎染,由白至蓝再至青,每染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白族扎染在大理的周城村已传承千年。张仕绅家的三代人都开染坊。染坊的命运,无疑是白族扎染百  相似文献   

3.
白族传统工艺扎染被称为“大理之宝”,至今已传承千年。近日,在洱海西岸的大理市喜洲镇周城村,我们采访了守护、传承这种技术的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技艺传承人张仕绅,了解他与扎染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田果 《今日民族》2011,(4):22-26
记得2007年8月,白族民间艺人张树先肩披扎染白族马甲,腰挎系有鲜红背带的龙头小三弦,跟戴宽边墨镜,半长头发往后一溜,在中央音乐学院演艺大厅进行了鹤庆的甸北田埂调表演,浓烈的白族音乐氛围,令人耳目一新,引起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3年多过去了,张树先的那次表演仍令人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5.
调研组 《创造》2004,(11):28-30
滇西因"山"的地理格局而划分出的不同民族的民间工艺以其独有的传承方式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其中,滇西扎染民间手工业较突出的大理白族周城村、民间银铜加工较集中的鹤庆白族新华村、传统木雕加工比较著称的剑川白族狮河村和近些年以旅游经济的活跃而著称的丽江纳西族白沙乡、保山乡及以饮食经营为特色的德钦藏族奔子兰乡和将崎岖难行的山区劣势有机地转化为骑马观光旅游特色从而拉动落后山乡初步脱贫致富的德钦县藏族明永村等村落,典型地反映了近代以来滇西少数民族地区村落产业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6.
张媛 《今日民族》2016,(2):20-22
正"我来云南的第一站是大理,看到大理古城这么多特色的商店,有点让人眼花缭乱。"对于爱好旅行的张萍来说,每到一个地方,淘点特色纪念品,就是证明她来过这个地方的最好证据。在人们越来越热衷旅游的同时,各种特色商品不断出现,民族贸易和民族特需商品(以下简称"民贸民品")在其中也占据较大比重。在云南,随处可见白族扎染、彝族头巾、苗族服饰、藏式木碗、哈尼族  相似文献   

7.
刘晓 《创造》2015,(10):78-79
彩云之南、多姿多彩的民族风俗,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保留下了千年的手工技艺,彝族刺绣、傣族织锦、剑川木雕、建水紫陶、乌铜走银、白族扎染、尼西黑陶以及滇派内画等,这些种类繁多、风貌独具的技艺,是云南无穷的文化遗产. 手握精彩,云南文化要站上时代风口,云南的文化创意产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只等风来.  相似文献   

8.
<正>学校教育,事关千家万户的下一代,国家的未来,当之无愧是"最大的惠民工程"。但沙朗民族实验学校的故事不止于此。这所小学的学生以白族为主体,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必须课程外,还开设了刺绣、扎染、茶艺、葫芦丝、扬琴、竹笛、陶笛、中阮、琵琶、古筝、二胡等11门民族文化课程和《弟子规》《三字经》等国学经典课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人生埋下了一颗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种子。  相似文献   

9.
要让传统文化永远留在后代人鲜活的记忆里,首先要让它存活在我们的生活里.文化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根的有机体,而生活就是滋润它的源泉和母体.只有活在生活里的文化才有生命力.在社会急剧转型,经济飞跃发展的今天,我们的一些历史的、传统的东西正面临着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与发展民族经济似乎成了一个顾此失彼甚至互为代价的二难悼论.然而,大理周城白族的扎染业同时兼顾了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使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契合点.实现既保护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又成功发展民族经济.  相似文献   

10.
巍山、大理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以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为依托,按照产供销、内外贸的经营原则,充分发掘传统的民间手工工艺,大力发展扎染生产,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龙”型产业实体。扎染的社会化生产不仅使古老的手工工艺焕发了青春,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而且小产品进入了国际大市场,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1994年,两县市共生产扎染布150万米,出口14氏2万米,完成工业总产值17756万元,出口交货值1783.1万元,实现利税263.3万元。一、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生产扎染是以白纯棉布为原料,…  相似文献   

11.
五百春秋扎染乡,白族儿女善扎花.花鸟鱼禽随心扎,扎罢染浸植物蓝.蓝里白花见洁雅,雅俗人人赞扎花.扎花传统精艺品,俏销四海九州夸.  相似文献   

12.
正云南省少数民族众多,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段树坤、张霞、唐兰英、普玉珍、陶美元、杨世翠、陆自友7位手艺人,分别代表着刺绣、扎染、蜡染、蓝靛制作等少数民族服饰相关的传统技艺发展现状。段树坤:游客可以DIY的扎染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白族本主崇拜所反映的民族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主崇拜是白族社会中一个显著的文化现象,它溶铸了白族各个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凝聚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乃是白族诸多传统的折射,白族的民族性格亦蕴含其间。可以说,本主崇拜是白族性格的一个投影,从本主崇拜中不难寻觅出白族显著的民族性格。 一、开朗乐观,勇于追求幸福生 活  相似文献   

14.
《台声》2018,(21)
正人间胜景何处寻?彩云之南万里情。在山花烂漫的季节里,应全国台联邀请,台湾高雄路竹区里长联谊会主席、文北里里长陈国强,带领台湾中南部里长参访团,10月15日至22日期间在滇考察。团员们一半的时间,是通过走访楚雄彝族自治州、丽江纳西族圣山——玉龙雪山、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地,深入了解云南的生态文明建设,体验白族扎染制作工艺,感受少数民族风土人情;另一半时间则回到昆明,参访朱德故居,与翠湖社区、  相似文献   

15.
鹤庆白族银器加工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青 《今日民族》2012,(10):38-38
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生产银器,其产品覆盖了云南全省及周边省份地区的银器、银饰市场。目前,白族银器主要产品包括汉式银器、藏式银器和其他一些民族的银佩饰等三大部分。因为涉及面广,其形制、工艺、纹样等方面都各有其特定的社会意义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杨冰 《今日民族》2009,(8):19-20
白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积淀的民族,文化遗存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的一份珍贵遗产,具有重要和多重的抢救和保护价值。目前白族文化遗产中得到政府部门及各种社会组织着重保护的文化遗产内容有: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有着独特风格和浓厚的文化内涵,其建筑工艺堪称一绝;门窗木雕,处处展现白族木工高超的技艺;大理三塔,是大理典型的代表和象征,看到三塔就让人想起大理;本主祠,  相似文献   

17.
饶峻妮  饶峻姝 《前沿》2008,(4):49-51
本文试图将白族歌谣放在民族文化的“多棱镜”下扩视,以历史的视角和文化平等的视野对其现照,用心灵去剖判、理解白族之所以成其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定民族的内在特质与外在表象,努力发掘深埋其中的多重文化解读空间,真实地表达出歌谣文化的整体面貌和底层民众的情绪世界。因为大理白族民间歌谣是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与革新中展现的活态文化,反映了白族人民田有的思想意识、文化现念、民族风情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8.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与劳动生产实践中,经过长期、广泛的口头传唱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情景及风土人情的再现,是集体创作的音乐作品,是表达一个民族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白族民歌内在的韵律和自身特点,以质朴、自然、浓郁的乡土气息展现了白族人民的生活面貌,白族民歌是了解白族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  相似文献   

19.
在白族的民族认同中,滇西北的"勒墨"支系部分群众表现出"我非白族"的认同观,而大理的部分白族则表现出了"汉族祖源"的认同观.两地白族的认同观虽然有异,但主要都是为了积极争取进入国家主流政治体制,或者是能够获得国家权利的关照,从而争取政治生存空间,或者争取应有的政治权利.从民族认同的普遍意义来看,两地白族的认同前提、认同构建方式、场景性等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0.
白族文化的包容性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容性是白族文化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包容性几乎表现在白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但突出地表现在白族族源的多元性、白族文化源流的多源性、白族宗教信仰的多元性、南诏大理国与唐宋的关系、白族的民族观及婚俗观和丧葬观等方面;白族文化包容性的主要成因是受中原文化和白族生息的地理环境的影响;充分挖掘和利用白族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的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