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年     
<正>也许因为家境贫穷,也许娱乐方式单调,小时候,对年的期盼,对年的记忆,深刻而美好。如今,人到中年,每每到了年关,心虽已不再有儿时的悸动,但对过年,仍有一种淡淡的憧憬,一种难言的期待。过年了,普通人家也开始有了酒局。记得小时候,炒两个青菜,在锅底柴火的余烬里温一壶瓜干酒,已是高规格接待水准。爷爷、父亲在堂屋八仙桌上陪客人,奶奶搬个小凳子坐在一侧,说说闲话,母亲则坐在门槛上,随时端茶倒水,上菜送饭。那  相似文献   

2.
过年     
<正>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听得人心里直冒热气。农贸市场猛然间人多了起来,团场内外的小商贩摆上各种日用品、瓜果、蔬菜、肉、蛋、鱼……应有尽有、目不暇接,耳边零零落落地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东一嗓子、西一喉咙地热辣辣吼叫,团场人心里的喜鹊站在笑容的枝头上叽叽喳喳唱个不停。撕一张日历、心里就欢喜一下,挑一副春联贴一个福字,家家户户购买年货就拉开了大幕。农场的男人  相似文献   

3.
过年     
黎明  刘晖 《党的建设》2008,(2):46-47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春节,在人们的翘首期盼中又一次来临。一年当中,大大小小的节日很多,但是春节似乎一直是传统节日中的老大。据调查显示,83%人的认为,在所有节日中,春节仍然是最重要的,也是一定要过的。迎着冬日的寒风,记者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听到了几个生活在你我身边的普通人过年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过年     
正~~  相似文献   

5.
姚新园 《世纪桥》2014,(3):67-68
唐朝由于北方民族大量内迁与南方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俗。唐宋时期是封建社会的高峰阶段,北方民族与中原随着政治发展及商业的交往日益密切,饮食文化得以传播,对中原饮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过年     
日子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忙忙碌碌地过着。忽然间耳朵里多了一种声音,那是匆匆的脚步声和年货买了吗的问候声。这才恍然觉得年关到了。时间就是在这匆匆的脚步声中逃走。纷纷扬扬的雪花,早已把洁白的画布铺好,只等待着人们来挥就喜气洋洋的年画了,噼哩啪啦的鞭炮声一天紧似一天了,钟表的秒针电好像受了这噼哩啪啦的鞭炮声的惊吓。跑得似乎比平时更快。今天就是大年三十了!城市噪音的分贝急剧地增加着,  相似文献   

7.
过年     
黄守东 《新长征》2006,(2):43-43
  相似文献   

8.
过年感想     
<正>不知不觉已步入中年,常感到光阴的短暂,也常忆起幼时过年的情景。上世纪七十年代,团场连队生活艰难。大年初一,父辈们还要干活劳动。记得这年三十黄昏,连队给职工放假了,且杀了几头猪准备过年。连队里分猪肉了,我就提着小篮子和伙伴们一起排队等候,好不容易轮到我,出纳一报账,说我家因为一些原因不能领猪肉。我"哇"的一声哭了,在尴尬和绝望中,只好提着篮子灰溜溜回到家。父亲见我满脸泪水,自尊  相似文献   

9.
回老家过年     
正今年回老家过的年。我的老家在重庆库区农村。那里多山,出了县城就是弯弯曲曲的乡道公路。一路上我们很高兴,盼着早点见到年已60多岁的父母。然而过了一个场镇,到村里的公路愈发狭窄和多弯,导航路程虽然只有20公里,车子却开了40分钟。父母见到我们,绽放的笑容完全发自内心。快一年没有见面了,父母最关心的还是孙子孙女们。他们很急切地打听几个小孩的期末考试成绩,问他们今年又长高了多少,回老  相似文献   

10.
抗联过年     
1939年初,随抗联6军1师3团一个连掩护20多名伤病员,在宝清县锅盔山活动的李敏,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兵了——其实,那年她只有15岁。  相似文献   

11.
过年的话     
过年了,照例要说些过年的话。过年的话是什么话?是祝福的话、吉祥的话,总之是好听的话。像我这种来自农村的人,小时候大都接受过老人们的言传身教,就说过年吃饺子吧,你若不小心将饺子给煮破了,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菜吃完了,不能说完了,要说满了:不小心  相似文献   

12.
13.
土家族过年     
土家族过年,有过小年和过大年之分。小年过的是腊月二十三;大年要比汉族提前一天,即腊月二十九(月小是腊月二十八),有的地方叫“过赶年”。提前一天过年的原因有两种说法:一说,在明代嘉靖年间,正值年关,朝廷突下圣旨,调土家族士兵赴苏淞协剿倭寇。按路程计算要按时到达指定地点,不等过年就得出发。为了便于这些已集中起来马上就要离开家乡走上战场的土家族官兵过了年再走,就决定提前过年。过年后,土家族官兵紧急出征,按时到达,并同其他民族官兵一道后,土家族官兵紧急出征,按时到达,并同其他民族官兵一道将倭寇击败。由于…  相似文献   

14.
抗联过年     
正1939年初,随抗联6军1师3团一个连掩护20多名伤病员,在宝清县锅盔山活动的李敏,已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兵了——其实,那年她只有15岁。这天是大年三十儿。一口大铁锅里,煮的是桦木柈子,战士们管这叫"熬树胶"。苦涩不说,还有股说不出的味道。可人饿急眼了,望着那棕色的渐显黏稠的"树胶",嗓子眼里就恨不得伸出个小巴掌来。  相似文献   

15.
儿时过年     
徐进 《前线》2021,(2):F0002-F0002
  相似文献   

16.
漫谈过年     
正我这一辈子,经过几个朝代,也已经过了八十几个"年"了!时代在前进,这过年的方式,也有很大的不同和进步。从我四五岁记事起到十一岁(那是在前清时代)过的是小家庭生活。那时,我父亲是山东烟台海军学校的校长,每逢年假,都有好几个堂哥哥,表哥哥回家来住。父亲就给他们买些乐器:锣、鼓、二胡、洞箫之类,让他们演奏,也买些鞭炮烟火。我不会演奏,也怕放炮,只拣几根"滴滴金"来放。那是一个  相似文献   

17.
团场过年     
张继 《兵团工运》2020,(1):51-51
春节将至,团场小镇过年的喜气越来越浓。雪花在空中似蝴蝶般飘舞着,仿佛也赶来过年似的。几个孩子在雪中玩耍,咯咯的笑声,让我想起儿时过年的情景。那时,团场的生活艰苦,平时缺吃少穿,小孩子都盼着过年,能穿上新衣服吃好吃的。每年,腊八刚过,母亲开始忙碌,白天干连队农活,只有晚上才有时间,在煤油灯下。  相似文献   

18.
郭前孔 《理论学刊》2012,(4):123-126
赋、比、兴是自《诗经》以来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影响中国数千年.继汉魏六朝之后,明清时期又掀起关于赋、比、兴讨论的热潮.但与汉魏六朝单纯探讨各自特性不同的是,明清时期的讨论几乎都与唐宋诗之争发生关联,各类宗唐派人士在斥责宋诗弊端的同时,均把唐宋诗之别看作是表现手法的差异,从而将论争引向深入.从明代开始的辨体至此有了更为明确的认识,宗唐派以后的文体观念大致不出这个范畴.事实上,自《诗经》以来,赋法也是诗歌表现的一种重要手法,从来没有脱离诗体而仅仅体现于其它文体.故无论赋比兴何种创作方法,根本在于触情而出、即事而作,而不是单纯强调其中任何一种.  相似文献   

19.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它意味着团圆、喜庆、迎新送旧,也将中国文化中孝敬老人、朋友情深和美食文化、民俗文化等内涵都表现得淋漓尽致。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变革,春节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形式,但是经久不变的,是春节喜庆的文化本质,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人与人之间的亲情、祥和与乐观。  相似文献   

20.
过年的习俗     
《党建与人才》2001,(1):45-45
年是什么?据传说,年是一只怪兽,一年四季都在深海里,只有除夕才爬上岸来。它一上岸,所到之处便是洪水泛滥。后来人们在家门口贴起红纸,院子里烧柴禾、拢旺火,用菜刀剁菜肉,发出雷鸣般的声音。把“年”吓得逃回了海里。于是就有了除夕贴对联,挂彩灯,穿新衣,还要剁饺馅包饺子,晚上还要拢旺火、烧柴禾,——这就是年了。那么古代人是怎样过年的呢?我们先来听听这首“年节歌”——二十三祭灶爷,二十四写对联,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初一初二磕头儿,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五初六跳猴儿,……“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