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菡 《发展论坛》2002,(7):61-62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在新的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共产党人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如何完成这一重任,需要我们把握我国现阶段宗教问题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可能性和必然性,做出积极的探索。一、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是我们正确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科学地阐明了宗教的本质、宗教存在的根据和消亡的条件、宗教的社会作用、无产阶级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和政策等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以虚幻的形式,颠倒地反映…  相似文献   

2.
随着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的兴起和全球宗教复兴,全球范围内的宗教传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动向扣新特征,给我国宗教和国家安全带来了新的影响和挑战。如何认识、规范和主导我国的宗教传播活动成为新世纪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宗教的信教人数都在不断增加。近年来,“宗教热”在农村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宗教与经济的关系一直备受学者和社会的关注。基于此我们特别选择信仰比例比较高的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宋峡村进行了一次问卷及访谈调查,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4.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社会主义社会对宗教的要求,也是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条件。2001年12月的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提出新世纪初宗教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贯彻落实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一基本方针,对于正确处理我国的宗教问题,做好新世纪初的宗教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论断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的丰富和发展积极引…  相似文献   

5.
基督教作为辽宁省现有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之一,19世纪初传入我省,在不到200年里,传播迅速、影响广远,尤其是近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在辽宁省宗教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引导辽宁省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不能不把基督教作为课题加以研究.正确认识辽宁基督教相适应的基本情况,认真理清存在的问题,科学制定相适应的对策措施是我们探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王立军  赵静 《理论学刊》2014,(4):100-104
在我国,以死刑问题学术研究为代表的精英思维已达成了限制乃至废止死刑的基本共识,但它尚未实现与社会大众之间的观点互动,远未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因而对死刑决策实践影响有限。特别是它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亟待澄清,较突出的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死刑国际潮流、政治领袖的个人意见与死刑决策的关系。不过,尽管死刑问题精英思维存在诸多弊端,但它毕竟代表着死刑发展方向,应将其作为引领我国死刑制度改革的路标。  相似文献   

7.
马品彦 《共产党人》2011,(1):32-33,20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大约从公元前4世纪起,盛行于东方和西方的一些宗教,沿着丝绸之路陆续传入新疆。这些外来宗教与新疆本地的原始宗教一起,逐渐形成了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宗教的社会地位在发生变化,但是,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却没有发生根本改变。  相似文献   

8.
宗教是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历史现象。限制宗教的消极作用,利用宗教的某些积极因素,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我们党在宗教问题上的基本政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关键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做到这一点,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正确认识宗教的本质、起源及其功能,正确分析宗教与社会主  相似文献   

9.
去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宗教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宗教问题的复杂性和做好宗教工作的重要性,提出了新世纪初宗教工作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相似文献   

10.
从限制到废除:中国死刑制度的改革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方法,是凭借从肉体上消灭犯罪分子的手段来惩罚犯罪、保护社会安全的刑法手段。近些年来,国际上废除死刑的运动风起云涌,许多国家在法律上废除了死刑或在司法实践中已不执行死刑。我国法学界主张减少死刑甚至废除死刑的呼声也日益高涨。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及死刑所具有的特殊作用,目前我国应暂时继续保留死刑,但应严格限制死刑的适用,从而顺应国际死刑制度发展的趋势,通过限制死刑逐步废除死刑。  相似文献   

11.
自200多年前贝卡利亚首次提出应该废除死刑的观点以来,死刑的存废问题在学术界就一直争论不休。文章就死刑废除论与保留论者之间争议的几个焦点问题如死刑是否违反社会契约、死刑是否人道以及死刑是否具有最大威慑功能做一简单介绍并阐明自己观点。  相似文献   

12.
文亭 《新长征》2006,(1):54-55
近年来,一些学者对死刑的存在提出异议,甚至提出要废除死刑。笔者认为这是不恰当的。死刑的存与废,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在我国的社会、文化、传统、历史背景下,废除死刑是不切实际的。国际上虽曾有些国家废除过死刑,但效果并不那么理想。前苏联三次废除死刑又三次恢复,菲律宾、意大利、瑞士等均出现死刑存废反复的问题。美国也是如此。美国在1967年7月以后,曾一度停止执行死刑达10年之久,但随着重  相似文献   

13.
正确认识和调动我国宗教的积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调动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发展和稳定服务是做好新世纪初宗教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社会主义社会为调动宗教的积极因素、抑制宗教的消极因素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期,要努力使已经存在的宗教,多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服务。  相似文献   

14.
纪录 《廉政瞭望》2006,(12):15-15
近年来,关于对贪污受贿等经济犯罪是否适用死刑的问题,议论争论持续不断。了解一下贪官适用死刑的存废之争的有关观点,对于我们全面认识今后我国法律走向,清醒看待死刑对反腐败的作用,正确理解近几年对贪官个案的定刑尺度,是非常有益的。主张对贪官免除死刑的理由:1.废除死刑是  相似文献   

15.
杨薇 《求实》2004,(Z3)
在 2 0世纪高度现代化的今天 ,宗教不仅未走出人类的生活 ,而且经过几个世纪的调整与变革 ,越来越切近现代人类的生活 ,成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组合之一。与此同时 ,由宗教理念而产生的社会效用 ,也越来越为宗教社会学家所肯定。现代宗教不再是高高在上 ,远离尘世的超凡脱俗之物 ,而是愈加世俗化、生活化 ,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所钟爱之物。一、现代世界宗教管窥当今世界已进入微电子技术时代 ,科技高度发达 ,但现代人对宗教的热衷依然有增无减。西方世界生活充裕 ,然而成千上万的人却在不知不觉中走入教堂圣殿、寺院禅房 ,从神灵那里寻求安慰…  相似文献   

16.
废除死刑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刑罚改革的潮流.死刑之后,替代死刑以面对最危险最恶劣犯罪的刑种是无期徒刑,因而,传统的无期徒刑也进入到刑罚改革的实践中.从国际社会考察情况来看,取消无期徒刑和保留无期徒刑是两种基本的实践做法,而在保留无期徒刑的做法中,又有绝对无期徒刑与相对无期徒刑两种类型.在废除死刑的背景下,相对保留无期徒刑应该是一个得当的选择.当然,如何设置合理的相对无期徒刑是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死刑制度自古以来一直是刑法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死刑的存废以及死刑制度的取向一直都是理论上和立法上的热点。本文从从死刑的概念、基本特征方面论述了死刑的基础理论,并通过保留死刑、限制死刑、方面对我国死刑制度的现状予以介绍。进而,提出对我国现行死刑制度的一些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18.
沈安琪 《唯实》2011,(5):77-80
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13个经济性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体现了我国限制死刑的立法趋势。死刑作为一种法律制裁手段,在价值论上主要体现为效益性、公正性、非人道性。我国目前废除死刑还不可能,但限制死刑具有相对合理性和现实可行性。限制死刑不仅可以从司法实践上进行控制,更可以建立完善的赦免制度。  相似文献   

19.
陈阳 《求实》2005,(Z2)
死刑复核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判处死刑的案件进行审查核准的一种特殊程序。认真研究和正确使用死刑复核程序,对于保证死刑的质量,正确的适用死刑,严惩极少数罪大恶极的犯罪分子,切实保障公民人身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具有重要意义。建国五十多年以来,随着国家政治形势和治安形势的发展变化,我国死刑复核程序也相应地进行了立法上的调整和变更,然而这一程序仍然存在立法与实践上的一系列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一、死刑复核程序的渊源和现状死刑复核制度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新中国成立以后,最早规定死刑核…  相似文献   

20.
周建瑜 《新视野》2012,(3):79-83
中国既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如何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从中国宗教的实际状况和特点出发,把宗教工作同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和根本任务相结合,正确处理共产党员与宗教的关系,正确区分宗教与迷信、思想信仰与政治立场,组成爱国统一战线,规范宗教事务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几代领导集体对宗教工作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形成了正确解决中国宗教问题的宗教政策体系,是我们党宝贵的思想理论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