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摆"——古印度巴利语,傣语外借词,意为"佛事、法会、仪式"。傣族的"摆"总伴随着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每个人的一生密切相关。傣族的"摆"主要有:摆干听、摆干朵、摆过广母筛、摆刷纯糯、摆赏建、摆路赕、摆旱尚、摆毫洼、摆娥洼等等。做"摆"的目的是通过个人修行悟道并教化感化他人而得到善果。傣族的"奘"(寺院)是一个庄严、肃穆、洁净的场所,是傣族人民心灵的圣殿,是傣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仅是傣族信教群众虔诚供佛,  相似文献   

2.
<正>新平,地处滇中腹地,哀牢山脉中段东麓,玉溪市西南部,这里居住着彝族、傣族、哈尼族、汉族等17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3.39%,其中彝族和傣族占总人口的65.6%,是云南省29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有"哀牢山中绿宝石""中国花腰傣之乡""褚橙之乡"的美誉,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模范集体""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3.
刘应枚 《今日民族》2014,(12):54-59
<正>勐海是一块令人浮想联翩的乐土。众多的民族,赋予了它与众不同的风情,傣族"泼水节"的隆重热烈,哈尼族"嘎汤帕节"的豪迈奔放,拉祜族"拉祜扩节"的神秘悠远,布朗族"桑衎节"的欢乐纵情……在这里,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团结的力量化为一片绚丽的彩云,装点着勐海蔚蓝的天空,扮靓了茶乡苍翠的大地。  相似文献   

4.
陶琳 《传承》2013,(9):110-111
市场力量在现代民族国家建立之前即进入到傣族村落中,而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市场力量对傣族村落的影响陡然加剧,其对傣族村落带来的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改变,傣族村落文化生活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样的变化构成了傣族村落"再生产"的基本语境。  相似文献   

5.
<正>哈尼族是云南特有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玉溪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全省有哈尼族163万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位居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第二。哈尼族历史上没有形成全民族统一的服饰,款式多样,内涵丰富,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服饰文化圈,但几乎都有尚黑的基本特征。哈尼族尚黑由来已久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八载:"窝泥,性情和缓,服色尚黑。""窝泥"是汉文典籍中对哈尼族的  相似文献   

6.
傣族的"干栏"式竹楼西双版纳各民族的住宅,除了拉枯族、瑶族、苗族住平房以外,傣族、哈尼族、基诺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都住"干栏"式的竹楼,只是结构不同而已。傣族人民居住的竹楼,傣语通称为"很"。"很"这个名词是由"烘哼"一语演变而来的,烘哼是傣语,凤凰展翅的意思。传说,在远古时代,傣家人并没有房子居住,他们住在山洞里或大树上。有一个名叫帕雅桑目蒂的人,看到树叶能遮挡雨滴,从中受到启发,便开始试着用树叶、山草建盖住室。起初,他用树叶盖了一间平顶草房,可是一下雨这房子就漏得无法住人。后来,帕雅桑目蒂看到一条狗前腿立地,坐在地上淋雨,雨水顺着陡坡形的狗身流到地上,狗身上面滴雨不漏。他  相似文献   

7.
哈尼族民间"东来说"说明了历史上哈尼族对汉族移民的融合,从边缘族群镜面映照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历史格局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统一多民族中国的形成与延续。汉族移民融入哈尼族的时间始于元代,集中于明清时期;来源地以江南为主,兼有其他地区;融入途径主要有军屯、民屯、自发流徙及经商落籍等。汉族移民融入哈尼族,哈尼族吸收外来汉族,具有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夕阳已经落到树梢,曼听公园门口人声鼎沸,大家都在等待着一场视听和文化的盛宴。6:30的钟声刚刚敲响,公园大门缓缓打开,热烈的入园仪式开始了。在门口迎接我们的是热情的哈尼族姑娘,她们唱着清脆的山歌,轻轻地撞一下客人表示欢迎。进入园中,如水一般温柔的傣家姑娘跳着傣族的传统舞蹈,夹道欢迎每位游客的到来。来到公园内的民族团结广场前,东南亚六国美女伴着最古老的傣族打击乐,跳着迎宾舞向游客致敬,佤族和哈尼族姑娘带着游客们跳起了竹竿舞。  相似文献   

9.
根据去年底今年初中央和省委相继召开的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座谈会的要求和精神.按照昆明市委组织部的安排.市民委从3月初开始,在全市14个县(市)区范围内.对彝族、回旅、白族、苗族、傈僳族、壮族、傣族、哈尼族、布依族等9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干部状况进行了全面的调研。调研情况表明,在这9个世居少数民族中,苗旋、傈傈族、牡族、傣族、哈尼族、布依族等6个世居少数民族的干部,  相似文献   

10.
徐佶周 《传承》2008,(5):36-39
数百张长桌相连,成千上万人同吃、同饮,载歌载舞,通宵达旦。长长的宴席仿佛一条长龙,这就是中国最长的宴席、独具风情的云南哈尼族"长街宴"。  相似文献   

11.
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在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出现并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发展,其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细致地分析体会。从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和人文生态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的历史渊源,然后从"孔雀形象"的自然美和艺术美两个方面对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正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境内有一个称为"绿三角"的地方,它隐藏在西双版纳州、普洱市与缅甸的交界处的大山里,这就是景迈山。而"绿三角"是由景迈、芒景、芒洪等9个布朗族、傣族和哈尼族的村寨组成。汽车沿着盘旋的山路进入景迈山,云雾在山间缭绕,可以切身感受到清新的山野气息和独特的山林幽香扑面而至,沁人心脾;云雾漂浮,宛如玉  相似文献   

13.
金红 《思想战线》2015,(2):55-57
"光邦"是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支那乡支那村傣族特有的膜鸣乐器,从傣族传统乐器"光弄"衍变而来。在"物"的社会建构理论框架下,作为神器、礼器、乐器的"光邦",是族群文化的重要象征以及区域文化差异性的标识,其在支那村地方社会建构中具有了确立族群生存空间,以及使社会关系网络神圣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哈尼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有1424990人。从行政区属上看,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玉溪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州市。其中,墨江、红河、元阳、绿春、元江、宁洱、江城和镇沅是哈尼族最大的聚居区域。从地域看,哀牢山区和无量山区以及元江、藤条江、李仙江和澜沧江流域,是当代哈尼族繁衍生息之地。哈尼族渊源于古代的羌人族群,  相似文献   

15.
祭“昂玛”     
居住在哀牢山脉南东端与越南相连的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境内的哈尼族支系"糯美",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属龙日,都要举行最热闹最隆重的祭"昂玛"活动.  相似文献   

16.
<正>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域分布广阔、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是一个勤劳又充满智慧的民族。傣族人民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关系,人与自然的排列顺序是:林、水、田、山、人。在傣族地区,流传着这样的谚语:"有了森林才会有水,有了水才会有田,有了田地才会有粮食,有了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有了青山才孕育了河水,有了河水才有了土地,有  相似文献   

17.
<正>哈尼族神话传说彰显了惩恶扬善的价值观,涵盖了思想意识、道德情操、精神意志、智慧才能等多方面。哈尼族有个传统节日叫"活洗扎",即"吃新米饭",每年新米饭上桌前,都要先舀新米饭喂狗。这个风俗来自一个传说:远古时候,哈尼人不会耕种,不会纺织,饿了吃山茅野果,冷了用兽皮树叶裹身,饥寒交迫是常事。为了拯救人间苦难,摩咪然蔑(天神的女儿)冒着被惩罚的危险,偷出谷种带到人间分给人们,  相似文献   

18.
象脚鼓、葫芦笙伴着傣家儿女柔婉的清歌从水边竹楼里荡出,西双版纳的夜总是充满音乐歌舞。对于45岁的傣族女子玉光来说,这种飘浮着乐符的夜晚是十分忙碌的,有时要为慕名而来的游客唱几首傣歌,有时应邀到附近的村寨唱上一个通宵。虽然很累,但玉光喜欢这样的生活,谁让她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傣族“赞哈”呢?“赞哈”在傣语中意为“善唱的人”。傣族人常说:“没有赞哈,就像菜里没有放盐巴。”一个出色的“赞哈”,会用歌谣记载傣族历史,也即兴诵唱新事物,深受傣族群众的欢迎和尊敬。现有100多万人口的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  相似文献   

19.
西盟佤族自治县地处云南省普洱市西南部,居住着汉族、佤族、拉祜族、傣族、彝族、哈尼族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仅佤族人口就占全县总人口的70%。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一篇田野调查随笔,田野点是元阳县新街镇土锅寨村委会的箐口村,这是一个半山腰上的哈尼族小村子。文章用细腻的笔触描述了哈尼族女性的一种极少被人关注的发饰——"青丝",并借用"隐昵"的理论尝试对"青丝"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