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石兵营  王聚芹 《求实》2006,1(Z4):122-123
"费尔巴哈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哲学成就的如此赞誉,以至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从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基本内核"获得更多营养,而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合理内核"只不过是份量极轻的"补充".这种思维模式使我们长期认为马克思哲学无非是在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营垒的对阵中,对原先的旧唯物主义的"接着讲",很难理解马克思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与超越的深层内涵.  相似文献   

2.
人性争论是青年黑格尔派的一大理论主题。费尔巴哈对宗教神学进行人道主义的还原,提出人是上帝的本质;施蒂纳发现人道主义的不彻底性,指责费尔巴哈塑造了神一样的人类,认为只有唯一的自我才是真实的人。马克思继而批判施蒂纳的唯一者依然是抽象的虚构,成功从社会关系中发现现实的人的本质,以及实现人类自由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类生活"是马克思既区别于黑格尔又区别于费尔巴哈的一个重要理念,在马克思看来,真实的人固然是现实的、个体的、自然的人,然而,如果人离开了所生活的"类",离开了社会,人的存在就只能是一种孤立的从而也必然是抽象的存在。马克思的"类生活"虽然具有费尔巴哈的话语色彩,但却超越了费尔巴哈。费尔巴哈所承认的"类"存在物只是针对"生理学"意义上的人即自然的人本身,而没有真正触及到社会中的人即人的"类生活"。因此,我们说马克思的"类生活"之所以高于费尔巴哈,就在于马克思已经看到人的真正本质并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存在,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是以其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为重要前提的,在这一转向的过程中,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对马克思的确产生了重要影响,但马克思所以能够实现对社会现实的唯物主义阐释,恰恰在于超越了有着原则性缺陷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并通过颠倒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而确立了理解和把握历史的辩证视野才实现的。黑格尔辩证法由此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直接理论前提"。循此认识可知,历史唯物主义首要地不在于其是关于"历史领域"的唯物主义,而在于其是贯彻了辩证方法的历史唯物主义。唯有如此,历史唯物主义才成其为彻底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5.
叶子犀 《世纪桥》2010,(11):54-55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结晶。其中"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透露出马克思哲学中的自由精神。马克思哲学中的辩证法可上溯到黑格尔,但同时我们将黑格尔哲学定性为唯心主义,因而忽略了其哲学理论中的自由之维。实际上,黑格尔哲学中的自我意识或绝对精神,并不是一个绝对抽象的、脱离人与社会的主体,而恰恰是社会的产物,是现实的自由的精神力量。而"以人为本"的自由理念与黑格尔哲学中的自由精神是有一致性的。本文将从理论上澄清黑格尔哲学中的自由内涵,以此加深对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自由精神的理解和领悟,同时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阐发这种自由理念的现实意义,让大学生真正地建立起科学的、以人为本的自由观。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在《费尔巴论》中说过:”费尔巴哈突破了黑格尔的体系,并且干脆把它抛在一旁……。”长期以来由于片面地喧染,强调费尔巴哈同黑格尔的“彻底决裂”,他们的继承、发展关系却变得模糊了,甚至被人们遗忘了。我们知道:费尔巴哈哲学的突出特点是打上了生物学和生理学烙印的人本主义。应该指出,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人本  相似文献   

7.
黄学胜 《唯实》2012,(11):22-27
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及整个哲学的批判不是停留于以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改造黑格尔辩证法,实现被颠倒的主客体关系的再颠倒,而在于深刻揭示黑格尔哲学"非批判的运动所具有的批判的形式",揭穿旧形而上学的"意识的内在性",从而提出感性对象性活动理论。这就从根本上破解了整个近代形而上学,实现了思想领域的哲学革命。  相似文献   

8.
《世纪桥》2017,(3)
异化思想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在扬弃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等人的异化思想后的推陈出新。马克思不仅批判了当时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而且从人的价值层面出发,认为资本主义下人们进行的劳动并不是"自由自觉的活动",深入到"当前的经济事实"得出异化劳动概念。在分析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后,探讨马克思在《手稿》中阐述的异化劳动的产生根源即私有经济及解决思路:实现共产主义。并且结合马克思后期的作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异化思想,对其早期的异化思想进行了定位和评价。  相似文献   

9.
余佳 《兵团党校学报》2015,(3):65-68,76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思想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本,同时也是历来受争议最多的文本之一。本文重点选取"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这一部分来看其中马克思的哲学。重点考察马克思与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的关系,指出马克思哲学形成的路径依赖,即为在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中,对资本主义现实的分析中,逐渐走出马克思哲学自己的道路,同时也在这之中来理解黑格尔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0.
费尔巴哈哲学在"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基本问题上促进马克思走出了黑格尔哲学的束缚,而黑格尔哲学则在"什么是存在"这个哲学本体论问题上帮助马克思走出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影响;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本体论问题既在时间顺序上也在逻辑层次上引导着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变迁和哲学革命,因而是理解马克思哲学扬弃德国古典哲学的两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视域中,“对象性活动”概念是十分重要的哲学术语,是马克思哲学革命标志性概念之一,是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则的奠基石.马克思在与黑格尔与费尔巴哈进行批判性脱离之时,“对象性”原则、“对象性活动”原则起到了十分关键作用.马克思之“对象性活动”原则,既批判并超越了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的纯粹的“理性辩证法”,又批判并超出了费尔巴哈的“感性对象性关系”,使马克思存在论建基于新的哲学原则之上,并为全新地理解人和自然的本质存在提供了存在论前提.  相似文献   

12.
传统的马克思哲学的解释者认为 ,马克思是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 ,返回到费尔巴哈的以抽象的自然为基础的唯物主义 ,把一般唯物主义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和核心 ,将这一思想路线向前推进 ,把它推广到社会历史领域 ,从而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传统的马克思哲学的教科书也正是持这样的观点去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及其发展史的。因此厘清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哲学的关系 ,区别二者的唯物主义学说 ,明确马克思哲学唯物主义学说的特征所在 ,对于如何“回到马克思”和“让马克思走进现代”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实践性”、“历史性”确…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哲学的视野中,启蒙本质上是消解人在"神圣形象"中的"自我异化",使人获得"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但启蒙在后来的演进中又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启蒙变成了"神话",人又重新陷入了"非神圣形象"--"资本"的"自我异化"之中.马克思哲学的使命就在于揭示资本逻辑的"自反性",把人再次从"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中拯救出来,从而超越启蒙,进行启蒙的"再启蒙".  相似文献   

14.
孙琳 《学习论坛》2020,(2):63-70
"自我意识"是黑格尔思辨辩证法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本身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创造性体现在"矛盾"之中。黑格尔作为"矛盾"的"自我意识"包括以下三个环节。欲望:独立的自我意识;生命:承认的自我意识;类:无限的自我意识。由此,"自我意识"从有限走向无限,具有普遍的历史意义。马克思在哲学革命后发现"自我意识"隶属于历史形而上学的唯心体系,他的唯物史观实现了对"自我意识"的三重超越:首先,从"欲望"到"劳动"和"需要"的重构,确定了第一个历史事实;其次,从"生命"到"有生命的现实的个人"的重构,确定了第一个历史前提;再次,从"类"到"现实的人类活动"的重构,确定了第一个历史活动。思辨的历史只有完成时,唯物史观的历史则只有进行时。  相似文献   

15.
杜梅萍 《前线》2015,(2):7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包括丰富的原创性思想,涉及了经济学、哲学和共产主义学说,马克思重要思想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活水和思想基因。正如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精神现象学》是黑格尔哲学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我们也可以说,《手稿》是马克思重要思想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手稿》是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的第一个大纲,也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首次较全面的深刻批判。在肯定黑格尔辩证法的同时,马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一种"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这种"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既不同于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的"人道",也不同于费尔巴哈以"市民"为立脚点的人类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而是一种以全部社会的"人"为立脚点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意义上的人道主义,是"完成了的人道主义",也即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或"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17.
王兰香 《世纪桥》2013,(3):42-43
马克思对异化概念的理解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他在早期的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和改造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相关言论,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比较明确地阐述了异化思想,在揭示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借助于异化,完成了对现实的反思和对历史的科学描绘,同时实现了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基于现代平民化自由人格理论来理解孟子哲学的自我,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从历史性角度而言,孟子证成了其自身之为自身,即自我不是作为普遍概念的例子而是切己之自身而存在;并且,孟子从自我“内在固有”之思出发,以能思能觉的主体之展开自身作为自我,是逐渐生成的精神性作为自我属己世界的主宰和本体根据,这都与平民化自由人格理论具有某种一致性;但是另一方面,孟子的自我又有“人皆可以为尧舜”、“心所同然”的普遍性承诺,他具有很强烈的“舍我其谁”的担当意识,这就容易走向文化或道德英雄主义,而有悖于平民化自由人格。因此,对于孟子哲学中的自我,需要经过创造性的阐释才能真正成为平民化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19.
李瑞芳  马强强 《世纪桥》2012,(21):41-42
类存在是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对黑格尔的自我意识哲学和费尔巴哈的人本学的扬弃和超越。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论的视野中,人在本质上是类存在物,是超越了动物性的劳动性存在、对象性存在和自由自觉的社会实践性存在。  相似文献   

20.
解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人与自由问题的论述,可以使我们更全面地把握马克思对这一问题的立场和坚持的基本观点。黑格尔并不是传统的西方自由主义所主张的价值和原则的反对者;相反,在某种意义上,黑格尔甚至可以称为西方自由主义的鼻祖之一。黑格尔强调他的理论体系的发展中,首要的是"个人自由"。黑格尔的自由观更具有人性关怀的特质。黑格尔认为人的自由首要的是思想的自由。马克思首先肯定了黑格尔对人的认识,对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认识,特别是肯定了黑格尔对劳动在人的形成与完善中的重要性的认识。同时马克思也指出了由于黑格尔单纯追求形而上学的完整性及其思辩逻辑的连贯性,恰恰导致了黑格尔对人的历史的认识的片面性。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中具体的人的自由,与特定的人所处的特定社会有着不可分离的密切关系。马克思是个人自由的明确拥护者,并一直注重讨论人如何超越历史的局限,选择不同的道路,从而真正实现人的自由。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是对人的自由更深刻的认识与阐释。马克思的核心观点是:当所有人都实现了自由发展时,个人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