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
辛鸣 《政府法制》2014,(32):10-10
法治中国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中国。现实表明,社会领域的治理问题仍然是当前我国法治建设的突出薄弱环节,构成了建设法治中国的一个显著短板。建设法治社会是全面深化法治的固本之举,是法治一体建设的重中之重。要推进法治社会建设,首先必须清醒认识当前法治社会建设中的诸多矛盾,并从对矛盾的分析入手,厘清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当前我国法治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有七个。  相似文献   

3.
社会创新就是社会领域的创新活动。目前在各级民政部门正式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已超过40万,实际存在的社会组织可能超过300万。这些社会组织正在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民主政治、生态保护、文化建设及社会和谐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的创新行为,对于促进社会建设、培育公民社会和完善社会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司法》2012,(10):4-4
从根本上说,社会建设比社会管理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更加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长远性的意义。因此,必须把社会管理纳入到社会建设中去谋划和推进,不能简单地就社会管理抓社会管理,否则很容易走向社会管控的老路。在社会建设中需要突出抓好改善民生,重点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收入分配、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问题,为社会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从源头上防范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5.
《公民与法治》2008,(7):1-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些表述充分体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6.
雷桂军 《法制与社会》2013,(28):216-217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南l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关键时期,对社会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社会管理必须适应新的社会变化,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创新是现今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大课题,本文试从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建设的关系角度来加以研究,从而为形成社会管理创新与法治建设良性互动局面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7.
与国外社会信用体系局限于经济领域与交易信用不同,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功能拓展面临较大争议。无论是对社会诚信概念与资源配置风险的广义解释,还是突破社会诚信内涵提出的“强化法律实施论”,都不能澄清为何要将既往的违法行为界定为失信并施加额外的信用惩戒。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功能应当定位于支持市场化的信用机制、优化法律实施与强化法律实施,排除道德强制,并明确各自功能发挥的边界。借助公共信用来支持市场化的信用机制,应当发挥信息共享机制,防止通过信用评价、惩戒强制干预私人自治。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法律实施,既要避免僭越法定的行政自主空间,又要维护信用机制的有效性。通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法律实施,应当遵循违法责任优先原则与必要性原则。  相似文献   

8.
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是检察机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任务。基层检察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应当选准着力点,深化检察职能,把参与社会管理创新落实到每一项具体的检察工作中。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我国"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国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影响社会和谐稳定。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深化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从根本上讲,没有经济的发展就不会有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司法》2014,(9):5-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在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建设的同时,努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势在必然。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果不切实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就是一句空话。大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是社会结构转型的必然要求。随着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越考械名的人口涌入城市。  相似文献   

11.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是建设“两型社会”的关键所在。纪检监察机关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中央关于反腐倡廉建设的重大部署,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的综合配套改革,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改革体制机制等方面找准切入点,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为建设“两型社会”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杨斌 《法制与社会》2011,(34):194-195
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目标是公正、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执法规范化建设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并非相互独立、相互矛盾。两者在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和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安全服务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但执法规范化建设中存在的滞后化、机械化、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影响了根本目的达到,因此要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机制制度、创新监管模式、创新管理形式。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现阶段全国上下各行各业努力的目标,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逻辑起点与内在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制度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途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一致。  相似文献   

14.
汪道胜 《中国司法》2010,(12):24-27
周永康同志提出,要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摆到更加重要位置切实抓紧抓好。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要把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放在同等位置,着力解决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和社会应急管理机制,更好地弥合分歧,化解矛盾,维护公正,  相似文献   

15.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说过:“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也包括社会创新。” 在创新和转型的大趋势下,如何以创新的制度环境扶持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又如何在社会管理创新中加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建设,包括服务发展的不断提升和创新,已成为政府、社会和社会组织多方共同关注和重视的任务。  相似文献   

16.
《政府法制》2014,(26):10-10
法治社会建设是非常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的一个大课题,涉及问题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动力机制在哪里?如何来促进?如果全部靠国家、靠政府推进,那就不再是严格意义上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7.
阎巍 《中国公证》2006,(1):41-44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胡锦涛  相似文献   

18.
刘武俊 《政府法制》2012,(16):12-13
社会管理创新已经成为新时期的一项中心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今年《政府T作报告》中划定的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相对于日趋完善的经济立法和蓬勃发展的文化立法,社会立法严重滞后。加强社会建设,需要加快社会领域的立法进程,更需要注入法治的思维和强化法治的观念。敢为天下先的深圳不愧是先行先试的改革典范。深圳率先制定实施社会建设促进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促进条例》(下称《条例》)已于3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深圳社会建设的“基本法”,亦是全国首个社会建设法规。  相似文献   

19.
宁俊社 《法制与社会》2010,(27):170-171
在社会发展中,长期没有被人们重视的社会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在社会建设中,实现社会利益公平、公正的分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加强社会制度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先进的社会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20.
殷建国 《法制与社会》2011,(36):199-201,203
社会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借势已经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之大好形势,借力依法治国理念和战略指导思想的进一步引深,充分发挥法律的指导、引导.监督作用,展现法律能力提升带来的公平、公正,公开的社会环境。本文从社会管理的内涵和实现社会管理法律能力提升的重要意义出发,从树立依法治国和法治化治理的新意识,用法治建设推进社会建设和管理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法律提供坚实保障是新时期的基本标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建设社会公平公正的制度体系建设是实现新目标的基本前提来阐释实现社会管理科学性的必要途径,为实现我国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在新的起点和新平台上的突破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