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郭小冬  陈朝晖 《河北法学》2005,23(4):157-160
认证的过程就是法官对于证据材料的证据力和证明力的认定过程。认定的对象不同,其认定的主体、时间、方式等也应当有所差别。目前我国法院系统有关认证的做法,是司法改革中各法院自行实践的结果。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和明确的法律规定,庭审认证极不统一,影响了认证制度的法律效果。  相似文献   

2.
梁旭  高宏 《河北法学》2001,19(6):69-75
从新刑诉法所确立的控辩式庭审方式的特点谈起,剖析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变化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司法实践对证据制度运行层面问题进行剖析。明确要围绕控辩式庭审这个核心,来构造我国刑事证据制度.并提出方案以司法实践中的问题为切入点,来明确法官职责、证明标准、证明责任、认证的实质.解决影响认定案件事实的关键证人证言和被告人供述的真实性、准确性问题.规定相关的证据开示制度和法官认定事实的活动和规则。  相似文献   

3.
认证是确定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诉讼活动。认证规则是规范法官认证行为的规则总称 ,一般由认证程序规则、证据能力认证规则、证据证明力认证规则组成。我国应借鉴英美法系认证规则的合理因素 ,在证据能力方面建立合法性规则、真实性规则、相关性规则。证据证明力认证规则也是认证应当遵守的实体性规则 ,主要是指法律关于证据证明力大小与强弱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张剑 《法制与社会》2012,(9):116-117
证据材料要成为定案依据,须经司法认证环节。传统证据材料的认证在我国现有司法制度也得到明确的规定,而网络信息材料作为新型证据材料的认证尚未得到相关部门准确的认证方式。由于网络信息的证据形成与运行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决定的。网络信息的证据认证应采取证据标准或规则为辅,从电子证据合法性、真实可靠性、关联性和完整性四个方面对其可采性和证明力进行认定。  相似文献   

5.
鉴定结论是刑事诉讼中的一种重要的证据形式。鉴定结论的认证规则包括鉴定结论认证的证据能力规则和鉴定结论认证的证明力规则,前者主要有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传闻证据规则、中立性规则、事实问题规则、专门性问题规则;后者主要有鉴定结论的证明力优位规则和鉴定结论之间的法律地位同等规则。  相似文献   

6.
刑事庭审方式改革出现的问题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长永 《中国法学》2002,(3):143-150
我国刑事庭审方式改革之后 ,带来了三个新的问题 ,即检察院依法隐瞒证据、公诉人强制讯问被告人以及合议庭“当庭认证”。这些问题的存在表明 ,我国改革后的庭审方式未能贯彻控辩平等、实体真实与正当程序相统一的原则及辩论原则 ,必须通过建立、健全证据开示制度和庭前准备程序 ,确认被告人沉默权 ,严格实行辩论原则等方法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7.
论认定证据     
目次一、"认定证据"和"认证"术语之考查二、认定证据的基本含义三、认定证据的对象和范围四、认定证据的程序和方式五、认定证据的效力六、认定证据的意义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进程中审判实践广泛地使用了"认定证据"和"认证"的术语。本文拟就认定证据的有关问题提出拙见,与关注这个问题的人士商榷。一、"认定证据"和"认证"术语之考查《中华法学大辞典》记载:"认证(着重号是笔者所加注),又称  相似文献   

8.
于晓东 《山东审判》2007,23(1):42-46
长期以来,我国刑事诉讼法中围绕证据的收集、运用、审查和判断,一直缺乏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证据规则。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逐渐深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刑事证据规则特别是刑事证据认证规则,对于指导当事人收集证据,保障庭审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认证的方式所谓行政诉讼证据的认证,是指法官在行政诉讼的庭审中对当事人提请质询的证据,从其合法性、真实性、关联性的角度进行审查后,按照运作程序和证明标准进行分析判断,以确认证据的证明效力,进而认定案件事实的一种审判活动。由于我国《行政诉讼法》及其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的规定,因而意见分歧较大。对于认证方式要注意以下的问题:(一)要进一步明确公开认证的意义及其内涵审判方式的改革,关键是落实公开审判制…  相似文献   

10.
证据资格和证明力的二分弥补了证据属性理论的固有缺陷,也带来了二者间交错捆绑的现实困境。不同于英美可采性规则、大陆法系证据禁止规则,我国应确立防御性事实认定模式下的证据资格规则,明晰我国证据资格规则的功能指向。我国证据资格规则的体系化进路需回归事实认定的目标和规律,面向以审判为中心的内在要求,区分以经验属性、诉讼属性为代表的积极规则,和防范审前事实锁定、防范庭审流于形式、防范背离认知伦理的消极证据规则。厘清在事实认定过程中证据资格规则的定位,有助于在先审查证据资格、后审查证明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证据资格与证明力相分离的隔离式审查模式,凸显证据资格规则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科学地质证和认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地质证和认证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对刑事庭审方式作了重要修改,在借鉴国外有益的庭审经验的同时,立足我国刑事审判实践,将核查证据作为庭审的重要内容,使围绕核查证据的质证、认证过程成为庭审方式的中心环节。审判实践中只有牢牢把握质证和认证...  相似文献   

12.
宁松  王志华 《河北法学》2007,25(1):188-193
法官在关键证据的认定中会出现利益偏差并导致证据认定结论出现差异,这主要是对利益进行衡量的结果.利益衡量方法有助于提升法官的认证能力,但由于法官运用此方式的不规范性,因利益衡量偏差导致司法不公正的现象比较突出.利益衡量方法作为法学方法论,应当运用到法官证据认定环节.规范法官认证中的利益衡量应首先把握价值衡平方法,并在遵循一般规律的前提下依据不同诉讼形式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陈碧  蒋熙辉 《政治与法律》2005,1(2):138-142
认证是法官审查判断证据的司法过程,言词证据的认证一向是认证中的疑难问题.被告人口供、证人证言和被害人陈述是三种法定的言词证据.本文探讨了其各自认证规则、认证办法.基于法官在认证过程中的使命,提出言词证据认证中法官运用自由裁量权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民事证据制度是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当事人举证,质证及法官认证的,又是庭审活动的核心,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完备民事证据制度已成必然,一个完备的现代司法制度,必然具备完备的证据制度,下面,笔者拟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影响下的举证,质证,认证制度谈一点认识/  相似文献   

15.
在现行的域外证据审查规则下,认定域外证据的效力需要履行严格的形式要件。目前,专利审查和司法实践中对域外证据的认定标准尚不统一。随着新《专利法》关于绝对新颖性标准的实施,这种法律规则和现实的冲突将使得域外证据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需要全面突破现行证据规则,重新构建域外证据的审查规则体系。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讼当庭认证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陈孝安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要求人民法院将纠问式庭审方式改为控辩式庭审方式。按照新的庭审方式,控辩双方都可以对对方出示或宣读的证据进行辨认并发表意见,可以相互进行质证和辩论。法官作为居中者,应对证据是否具有证明效力进行...  相似文献   

17.
论心证的合理性及其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玉萍 《河北法学》2002,20(1):53-56
证据裁判主义作为一种认定案件事实的方法 ,是人类在诉讼中追求真理时的一种虽非尽善尽美但却符合理性的选择。相对于人类诉讼史上的其他认证方式而言 ,依法官的心证来评判证据和认定案件事实虽然存在着内在的缺陷 ,但又是最理想的一种认证方式。因此 ,承认法官的心证只是承认了一个事实 ,同时也承认了法官的心证只有在一系列配套机制的保障下 ,才能实现其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证据的认证亦即对证据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进行审查判断,是人民法院查明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的前提。目前,立法上对证据的认证规则缺乏明确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对证据的认证模式也比较混乱。规范证据的认证模式,明确二步认证的证据认证模式无疑有利于提高案件的审判质量。  相似文献   

19.
李德平  丛萍 《山东审判》2003,19(3):68-71
在一定程度上,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是围绕着证据制度而展开的改革。我国民事诉讼法虽没有系统地确定证据如何认证,但从“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的规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1992年7月14日发布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和1998年7月11日发布的《关于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中有关内容判断,证据认证不但是审判实践中认定事实所必需的,也是在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一项主要内容,而对认证的涵义和实质、认证原则、认证规则、认证的方法等等问题,理论界现在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认证的科学性以及民事诉讼的公正性。本文拟对这些问题进行研讨,以求与同仁们商榷。  相似文献   

20.
在实施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中,庭审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把过去由审判人员向被告人出示证据改为由公诉人、辩护人向法庭出示证据,这一举证原则改变的意义不仅仅体现在程序和方式方面,还使案件审理更具有科学性,判决更具有客观性、准确性。但是,新的审判方式对证据的认证要求只能在当庭审查认定过的基础上作出裁判结论,为此要求审判人员对证据“认证”的能力比以往要高,特别是对于具有主观性“人证”证据的审查判断难度更大。修正后的刑诉法只是粗线条规定了言词证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解释吸江苏省高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