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排污收费制度是我国环境行政管理法律制度中较早提出的一项。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期,需要将这一制度进行生态化的拓展,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排污收费制度的生态化就是把生态学原理和原则贯穿于排污收费制度制定和实施的全过程,用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对现行该制度按其是否符合并尊重环境保护客观要求的准则,进行生态化调整、改进和创新,充分发挥法律制度对生态社会关系的调整功能,以最优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而言,它需要通过将环境保护主流化作为指导思想;改善各级政府的考核指标,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建立综合性的管理机构;提高收费标准,体现环境资源的生态价值等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一项合理制度的结构体系必须具有稳定性、有序性和层次性,1989年《环境保护法》规定的限期治理制度虽具有稳定性,但缺乏有序性和层次性,主要表现在结构上缺失适用期间的法律措施,且在决定权、适用对象、决定程序、期限、法律责任保障机制上存在不足,导致该制度在实践中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价值.因此,要充分发挥限期治理制度的作用,必须对该制度加以完善,以填补限期治理制度在有序性和层次性上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对传统法律提出了挑战,并引发了对传统法律的重大变革.这种变革是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注入传统法律中,实现法律生态化的过程.法律生态化涉及整个法律体系的变革,因此,专利法的生态化也概莫能外.通过对专利法生态化的概念进行界定,进而对专利法生态化改造涉及的主要法律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王勇 《行政与法》2012,(10):116-120
限期治理制度是我国环境法上一项重要的制度。但目前,我国的限期治理制度仍存在许多缺陷与不足之处。相比日本和美国环境法上的类似制度,则可为我国环境保护限期治理制度的改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目前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限期治理作为一项亡羊补牢的环境管理措施,充分地发挥了其积极作用,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对于本应切实履行的限期治理义务,或多或少存在抵制和逃避,原因是多方面的,对此,限期治理的法律责任的完善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就我国违反限期治理制度产生的法律责任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6.
限期治理是我国环境法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由于1989年《环境保护法》在限期治理的启动、实施和期满后处理等方面的制度设计存在先天缺陷,该制度的实施效果不尽理想,未能充分实现立法预期。2013年《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对限期治理制度做出重大修改,具有明晰适用条件、引入治理计划等进步,但仍存在决定主体不明、实施期限未定、处罚形式单一等不足,宜从明确赋予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限期治理决定权、补充限期治理实施期限规定、增加罚款的处罚方式并提高处罚强度等方面改进。  相似文献   

7.
刘超 《政法论丛》2007,(6):63-66
限期治理制度和代执行制度都是重要的环境法律制度,从制度内涵、内在机理和立法预期上看,二者紧密联系,后者的启动和运作能弥补前者的缺陷,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境执法制度链条。但在具体环境立法和执法实践中却重视限期治理制度的制定和适用,而忽视代执行制度。限期治理制度在环境执法中存在着很多问题,导致它在治理环境问题时存在着客观不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重视环境代执行制度的建构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王利军  冯兆蕙 《河北法学》2006,24(12):101-104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的生态化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人际同构理论是其法哲学依据,经济法的生态化是其部门法依据;而环境日益恶化、绿色贸易壁垒是其现实依据.具体来说,要完善产品的"绿色"质量标准,包括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卫生检验制度等.产品的包装也要符合生态化要求,同时要扩大生产者的责任.对不同的产品制定相应的环保标准.  相似文献   

9.
郑友德  李雅琴 《法学》2015,(2):76-87
随着著作权产业的发展与繁荣,著作权制度面临全球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现行著作权制度对于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有所回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间接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但与激励生态文艺创新,推进创造、利用、传播、保护生态作品的绿色著作权制度的目标相偏离。因此,有必要从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出发,构建著作权制度的生态化路径,对现有著作权法的立法宗旨以及具体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使著作权法朝着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平衡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国家赔偿法》的修改势在必行 ,其中 ,国家赔偿范围的拓展是修改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应增加适当的立法赔偿、军事赔偿、公共工程损害赔偿及精神损害赔偿外 ,本文着重论述了对现今的行政赔偿、刑事赔偿范围的拓展  相似文献   

11.
论技术创新生态化的法律制度安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技术创新生态化有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 ,是技术创新的方向。本文在论述技术创新生态化概念的基础上 ,提出并比较详细地论述了保障和促进技术创新生态化的四种法律制度安排即政府推动制度、市场拉动制度、公众参与制度和国际合作制度。  相似文献   

12.
论我国公务员范围的拓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倪洪涛 《河北法学》2007,25(1):73-75
我国<公务员法>的颁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导向性.其中,交流与回避制度的精细化、申诉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聘任制的确立以及下级对上级说"不"的制度安排,都成为人们赞许和圈点的理由.不过,<公务员法>调整范围的拓展,即公务员的泛化与非专业化,却有违分类管理的发展趋势和时代要求,也必将引发理论上的无谓纷争和现实中的执法混乱.因此,针对该问题展开比较法、行政法、宪法以及立法目的意义上的学术反思,不但有利于公务员制度自身的完善与良性发展,而且必将会对我国时下的宪政改革和法治建设提供智识支持.  相似文献   

13.
检察机关设立人民监督员制度,是为了切实防止和纠正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工作中执法不公问题而设立的一项外部监督制度,随着实践的深入,各地在执行该项制度时,纷纷将该制度引入检察其他业务工作之中,且起到了较好的监督效果。但不容否认的是,在践行该项制度过程中,还存在着监督范围过窄、监督渠道不畅等问题,本文拟从人民监督员监督范围的现状入手,就当前监督范围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些许拓宽建议,希望能对该项制度的创新改进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4.
知识产权制度生态化重构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危机的出现和生态文明的倡导使得知识产权与环境保护两个互为独立的体系发生耦合。现代知识产权制度应注重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知识产权制度对环境的影响利弊并存。为强化知识产权制度的环保功能,应将环境友好和资源节约理念融入其中。现行知识产权制度对环境保护有一定的积极回应,亦存在不足。应从确立授予专利权环境性标准、基于环境保护的强制许可、知识产权成果的环境影响评价、侵权判断和救济的环境因素考量以及推行生态专利共享模式等方面,对知识产权制度加以生态化重构。  相似文献   

15.
论中国能源法的生态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能源法是我国近年来发展最为迅速的立法领域之一。在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不断涌现的能源法呈现出生态化的特征。我国能源法的生态化主要表现为新指导思想的出现、立法结构的生态化、能源法律制度的进步等。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是当今社会上一个炙手可热的话题,它适应时代的号召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我国法律基本制度的生态化就是新要求之一。在各项法律制度的生态化过程中,民法制度的生态化显得尤为突出。这一生态化法律主要包括人权保障制度的生态化、物权保障制度的生态化、合同签订制度的生态化、侵权和违权责任制度的生态化等,其中环境人格权制度生态化最为法律生态化中的重要一环,起着关键的作用。而生态性用益物权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物权交易合同则是合同保障制度生态化的主要立足点。  相似文献   

17.
法律生态化视角下高校贪腐的预防与治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生态化关于以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在立法倾向上以预防优先的观点对于目前我国高校腐败的预防和治理有着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建立健全预防和惩治高校腐败的法律体系,从根本上遏制腐败现象,不仅是依法治校、教育法治的基本要求,也是极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的一个重要法治课题。  相似文献   

18.
湿地保护主流化是指将湿地保护纳入国家核心的制度设计和决策的整体性考虑之中,是实现湿地保护法律制度生态化的社会基础。生态化的湿地保护法律制度是湿地保护主流化实践的成果和体现。我国湿地保护法律制度应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生态化的制度创新,将主流化、综合管理和湿地规划作为湿地保护法律制度的支柱。  相似文献   

19.
在某种程度上,经济法会矫正建构在主体性哲学上的私法制度之不足,以调整各经济参与者、公共利益、生态之关系,故而经济法的发展表现出对生态哲学的内在需求与渴望。经济立法的生态化并不是简单地增加生态保护的条文和制度,更重要的是在经济立法的法哲学基础、理论基础、指导原则和具体制度设计中注入生态理念。生态理念的系统性、整体性、未来性等特点要求经济法立足整体、系统整合、纵横协调、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20.
腐败案例简单统计表明,官员腐败案件大都集中于经济建设的相关领域,或者说腐败大多发生在政府享有的经济权力的运行过程,包括项目分配、资源配置、官商关系等,多因对政府经济权力规制不力。长期以来,我国行政法注重政府与个人关系的构建,侧重于对政府传统秩序权力(如行政处罚与行政强制等)的规范,强调对个人权利的救济,忽略对政府经济权力的规制,政府与市场、政府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没有被整体纳入行政法的制度框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创新决定了政府具有重要的经济职能和经济权力,为了有效规范此类职能与权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创新行政法制度,实现其在经济领域的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