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抢劫、盗窃利益行为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抢劫、盗窃罪的对象应包括财产性利益。这样认定可以有效解决司法实务中的诸多困惑,使得刑事处罚上不再存在空隙。刑法第265条是利益盗窃罪的注意规定,也是抢劫、盗窃利益行为入罪的路径。在解释论上将“财物”扩大解释为包括“利益”的做法比将“利益”与“财物”严格区分的做法更为妥适。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如何认定"多次抢劫"做了初步的解释,认为可将"多次抢劫"的认定标准归为以下三种:客观标准、主观标准、区分"多次"的时空标准。多次抢劫的行为是千变万化的,必须从行为人的主观认识、客观行为等多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3.
所谓转化型抢劫,是指实施盗窃、诈骗、抢夺、毁坏公私财物等行为过程中,又具备法定的某些事实,而以抢劫罪论处的情形。由于此种犯罪并非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4.
一位神情沮丧的母亲闯进了银行,竟然要抢劫,但且慢,她不是银行的经理吗?41岁的经理伦妮可真是撞上了鬼了……  相似文献   

5.
20 0 0年 1 1月 2 2日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 1条第 2款规定 :对于入户抢劫 ,因被发觉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行为 ,应当认定为“入户抢劫”。笔者认为 ,该条款在技术上存在着瑕疵 ,本文将对此稍作探讨 ,以作抛砖之举。  相似文献   

6.
程彤华 《政法学刊》2002,19(1):31-33
抢劫罪与敲诈勒索罪同为侵犯财产的常见犯罪,抢劫罪是采用暴力或以暴力为内容的胁迫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敲诈勒索罪可以是采用暴力或暴力威胁强索财物,也可以用其他威胁或要挟手段当场或在其他场合索取财物。两者容易混淆,但在犯罪要件上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小学生被抢劫、勒索、殴打的现象时有发生,且愈演愈烈。笔者通过对保康镇内几所中小学校的调查走访看,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严打斗争不断深入的形势下,校园的周边环境如此恶劣,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现就中小学生被抢劫、勒索、殴打的特点、原因及对策进行调查分析,希望能引起有关领导、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8.
【裁判要旨】被告人绑架他人后,挟人质至被害人亲属住所,仅以人质的人身安危相威胁,逼迫其亲属交付一定数额财物,并未对亲属的人身及其家中财产安全造成直接的威胁,应认定为绑架罪。  相似文献   

9.
对于具有债务纠纷因素的抢劫行为的界定,由于立法粗疏,理论界有不同的解说,司法实务中的处理结果也极不一致,本文分析了几类债务纠纷型抢劫行为的具体认定,并指出此类案件处理中可能影响定性的有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案情]王某夫妇租了两间临街房屋开设了一家小商品零售店铺,为节省支出,亦在此店铺内饮食起居。被告人林某、李某和吴某三人预谋采用麻醉方法抢劫店铺的钱财,并  相似文献   

11.
范汉平 《人民司法》2011,(14):48-50
【要点提示】被告人霍刚、王鑫合谋随机抢劫,致受害人轻伤,但由于受害人反抗而未实际抢得财物,被告人霍刚、王鑫在实施抢劫时并不知道被害人林某的财物达到数额巨大,但被害人林某被抢劫的裤袋内和挂包内的财物达到数额巨大、大。笔者认为被告人霍刚、王鑫构成抢劫犯罪既遂毫无异议,但被告人霍刚、王鑫没有抢劫数额巨大财物的主观故意,也没有...  相似文献   

12.
罗薇 《法制与社会》2014,(34):82+84
刑事立法的模糊以及两高司法解释规定的不清晰,导致司法实务中对14—16周岁的未成年人是否构成转化型抢劫的案件产生了重大的分歧,不仅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还使不同地区对于该行为作出了不同的处理,严重影响了我国法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当河南荥阳警方挂出“飞车抢劫当场击毙”等打击犯罪的标语时,不少民众拍手叫好,一些网民在网上公开表示赞同。但民众的感情和义愤不能取代法律的理性。对于一定时期的某类犯罪予以严惩无疑很有必要,但严惩犯罪要做到严之有序、严之有据、严之适度。象“当场击毙”之类的口号、标语,显现出某些地方在行使执法权时的暴力冲动,是建设和谐社会过程中不和谐的音符。我们应当慎提,甚至不提。  相似文献   

14.
论事后抢劫的既遂与未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凌 《人民检察》2005,(21):44-46
事后抢劫是抢劫罪的一种特殊类型。对于事后抢劫的既遂、未遂的标准,是以行为人最终是否得到财物为标准,还是一概认定事后抢劫都是既遂,在理论上存有争议。在刑法未作出明确规定或解释前,应以事后抢劫行为中先前的盗窃行为的既遂、未遂作为事后抢劫罪的既遂、未遂标准,才能解决司法实践中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非法入户的目的,即入户抢劫是否限定为行为人入户之前即有抢劫(转化型入户抢劫除外)的故意?且是否限定为入户时仅有抢劫(转化型入户抢劫除外)的故意?  相似文献   

16.
拟制条件成就是对诚实信用原则的贯彻,其理论构造应遵循“要件——效果”的逻辑展开。在要件层面,不正当行为可表现为作为或者不作为,并通过是否为自己利益予以判断。同时,需对行为人本来的因果关系进程施加了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使得本应成就的条件未成就。此外,一般的可归责性即为已足,无需故意。作为表见拟制,对条件成就的拟制并非典型拟制,其正当性基础在于“任何人不得从其不法行为中获利”。当拟制效果与损害赔偿或者其他法效果并存时,应赋予权利人以选择权。在相似案例中,拟制条件成就的规定存在类推适用的可能性。在法定条件和意愿条件的情形,出于对法律规定以及自由价值的优位考量,条件成就的拟制应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犯罪构成要件为纽带,从主观方面、因果关系等角度出发,提出界定抢劫致人死亡的几点意见。准确界定"抢劫致人死亡",是刑检工作中准确提出量刑意见的前提。对于正确适用法律,追究和惩罚犯罪,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合法权益,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抢劫罪是一种常见多发且性质十分严重的刑事犯罪。长期以来,由于抢劫罪发案率高,抢劫行为的表现方式纷繁复杂,且法条的简明性要求致使法律难以对抢劫犯罪中的各种问题做出详细的描述,产生了许多理论和实践上的疑难问题,尤其是关于抢劫罪行为方法方面的问题,争议颇多。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了抢劫罪的正确定性。通过对《刑法》抢劫条文的解读来对抢劫罪的行为方法进行分析探讨能够更为准确地界定抢劫罪。  相似文献   

19.
“多次抢劫”犯罪的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刑法的行为客观主义特征和罪刑相适应原则,本文认为“多次抢劫”的每次抢劫都应当构成犯罪。而且,“多次抢劫”并非纯正的情节加重构成,其实质是抢劫的同种数罪,只是立法将其作为一种加重构成的情节予以规定。因此,“多次抢劫” 仅限于“多次基本抢劫”的既遂犯罪。  相似文献   

20.
夫妻双双下岗,女儿考取大学须支付大笔入学费用。于是,丈夫走上犯罪道路,入室抢劫。得手之后由于害怕又将钱还了回去,并拨打110找警察咨询,最终被捉拿归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