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谦 《新民周刊》2012,(2):82-82
他喜欢民间小品,这跟他喜欢隐居生活的性格相关。也因如此,他的人与生活就多了许多公众人物所少有的自在逸趣。三年前阿哲找我为他的书写序,当时认为找我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趁此机会我也该好好检讨一下恋物者的悲歌,当年开始收藏艺术时,他可是演艺圈唯一可以对话的朋友,虽然我们收藏的方向不太相同。  相似文献   

2.
陈莉 《法国研究》2001,(2):157-170
戴高乐之所以受到世人的尊重和怀念 ,不仅由于他在二战中的丰功 ,更由于他东山再起后的政绩 ,他大刀阔斧、坚韧不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致力于从根本上医治第三、第四共和国议会制统治下政局长期动荡不稳的痼疾 ,他所创建的第五共和揭开了法国政治生活的新篇章。“有人称的都已成为过去 ,无人称的却留了下来”1,戴高乐主持下通过的 1 958年宪法如今已深深扎根于法国的政治生活。鉴于戴高乐对制宪施加的决定性影响 ,人们习惯上把这部宪法视为“戴高乐宪法”,将第五共和国半总统半议会的政治制度称为“戴高乐体制”。一戴高乐关于政治体制改…  相似文献   

3.
应琛 《新民周刊》2012,(20):46-47
我建"西辛庄市"就是圆了农民的"城市梦",农民想当市民,想享受城市的生活啊!在民生医院他的办公室内,李连成脱掉拖鞋,盘坐在沙发上。每当说得兴起时,李连成总会突然从沙发上站起来,配合着身体的动作,比划着手势。他还会不时问一下记者,是否听懂了他带着浓重濮阳口音的普通话。采访中,李连成声音震屋、态度诚恳,努力地解释着他心中...  相似文献   

4.
访韩国驻华大使本刊编辑部1994年春节前夕,本刊编辑部访问了大韩民国驻华大使黄秉泰先生。就任八个月以来,他为发展中韩人民的友谊日以继夜地工作。作为学者的黄大使,十分亲切地接受了本刊编辑部人员的采访。大使根据他的工作实践及在华生活的所见所闻,谈了他身居...  相似文献   

5.
阙政 《新民周刊》2013,(33):28-31
专注长江源保护这么多年,支撑他的不仅是个人情怀,还有"长江"这个背景。一个文人送过他一句话:"以长江作背景,你不敢不刚强。""保护长江就像是一条射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挑起这个担子的时候便知道放不下了。"——"绿色江河"环保组织创办人杨欣。每年,杨欣都有半年时间会驻守在长江源唐古拉山镇的沱沱河,这种生活方式,他已经延续了27年。  相似文献   

6.
周洁 《新民周刊》2022,(27):14-19
虽然mNGS技术出现并应用只是近几年的事,但毫无疑问,它正在深刻改变当下的诊疗现状。这是黄洋(化名)第9次住院了,之前的7个月,他前前后后住了8次院,每次出院几周,他准得再次回医院报到,因为又发烧了。医生也无法确定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黄洋的发烧,只告诉他,他肺部有感染。如此“规律住院”让黄洋的工作和生活都受到了极大影响,为了根治自己的“怪病”,他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向科主任胡必杰教授求助。  相似文献   

7.
陈冰 《新民周刊》2021,(2):8-11
大家可能觉得量子理论生涩拗口,完全超乎常人的生活经验,实在太难以理解了。但它实际上早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935年的一只猫,足足横行了科学圈几十年,还成了科学史上的四大神兽之一。杠精、著名物理学家薛定谔本来想讽刺一把量子力学,可命运弄人,他的猫却成了量子力学最致命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8.
鲁道夫·奥格斯坦和他的《明镜》周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道夫·奥格斯坦与世长辞。作为德国资深记者和著名出版家 ,他创办了《明镜》周刊 ,也创造了《明镜》的神话。他倡导的新闻舆论的民主与自由及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给德国战后的新闻媒体界打上了深刻的烙印。本文旨在通过对奥格斯坦其人其事的详尽介绍 ,阐明《明镜》周刊对德国政治、社会生活产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
1994年春节前夕,本刊编辑部访问了大韩民国驻华大使黄秉泰先生。就任八个月以来,他为发展中韩人民的友谊日以继夜地工作。作为学者的黄大使,十分亲切地接受了本刊编辑部人员的采访。大使根据他的工作实践及在华生活的所见所闻,谈了他身居中国八个月的感受,并回答了编辑部提出的问题。 在谈到八个月来同中国人民的交往中,黄大使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看法时,他说:“到中国担任大  相似文献   

10.
王淼 《新民周刊》2020,(8):95-95
书中探访了东京鲜为人知的一百多处秘境,其中不乏奇奇怪怪的店和形形色色的人,从而透露出都筑响一的生活趣味和城市理念。都筑响一是日本著名的摄影师,与一般摄影师不同的是,他的拍摄对象主要是小店、旅馆、出租屋以及年轻人居住的小房间——诸如此类的城市中的细枝末节。而且,都筑响一不仅拍摄,他还经常背着相机,骑着本田机动车出入于东京的边缘地带,在隅田川右岸的墨田与台东等一些地方晃来晃去,去采访生活在那里的小业主、租房客和游玩者,以图文的形式记录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追溯这些真正迷人、生机勃勃的街区和小店的历史与变迁。  相似文献   

11.
埃斯卡皮的文学社会学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翰 《法国研究》2007,(2):1-11
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1918年出生于法国的圣马克尔(Saint-Macaire),2000年在兰孔逝世((Langon).他的生活经历非常丰富,不仅仅是一位坐在书斋里的教授.无论在生活的经验上还是在学术文字的领域中,他都是一位勇于探险的人,既是文学教授,也是批评家、记者和作家,著述丰硕.  相似文献   

12.
孔冰欣 《新民周刊》2020,(16):64-67
衣上征尘杂酒痕,小园暮雨向黄昏。幽梦半场谁堪忍,唯惜无人与相论。《哀乐中年》导演:桑弧编剧:桑弧上海。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创办小学多年并自任校长的陈绍常早年丧妻,独自抚养两子建中、建平和一女建英。与他一起生活的大姐劝他续弦,他虽也有心,却因目睹挚友的爱女刘敏华备受后母虐待,断了念头。  相似文献   

13.
我觉得现在中国人对于"文革"的遗忘,很重要的一点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变得模糊不清了,以至于对于今天也看不清,导致了在我看来非常混乱的时代精神状况。和《锵锵三人行》中担任电视嘉宾侃侃而谈的他,区别不大,坐在记者面前的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主任许子东先生,鼻梁上,架着一副方框眼镜,谈吐举止,显得斯文儒雅。他刚刚出版了厚厚的三  相似文献   

14.
新书推荐     
《新民周刊》2012,(36):91-91
《金大中自传》本书翻译自记录韩国前总统金大中生活和从政历程的《金大中自叙传》。金大中和平中心以他从2004年开始的41次口述录音和日记等为基础出版了该自传。本书全面回顾了金大中不懈斗争的过往岁月和绝不妥协的心路历程,他从偏居韩国西南一隅的荷衣岛少年,到走向当时的海  相似文献   

15.
瘟疫影响了印度人民的生活,也在作家的创作中留下了印记.20世纪初的印度小说史上,萨拉特·钱德拉·查特吉是描写疾病与底层生活关系最多的作家.萨拉特在描摹贫民生活时经常会写到疾病.在他的作品中,疾病既是主题的构成要素,也是情节结构的发展动力.他描写了疾病与底层民众如影随形,本来属于生活非常态的疾病却成为常见的现象,凸显了疾病的日常化特征及疾病蕴含的等级内涵;疾病在他的作品中不仅仅是个体的身体和心理的经验,也是社会的痼疾,萨拉特描写了疾病对个体的影响及其在社会关系构建中所起的作用,把个体的病痛与社会批判有机结合起来,更客观而真实地剖开了印度传统社会的痼疾;萨拉特小说中的疾病书写在展示社会痼疾、突出底层痛苦的同时,否定了传统宗教救世的可能性,也描写了现代科学与印度民众之间巨大的鸿沟.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表现为"反英雄"的特点,他们脆弱不堪、犹疑不决、缺乏勇气、逃避生活,无力承担改变社会的使命.作家塑造的处于病状的主人公,反映了殖民主义时期失去主体地位的印度形象,从而批判了英国殖民统治对印度的剥夺和戕害.特定的被殖民的历史语境决定了印度疾病的无法治愈,主人公只能在病痛中等待新生的曙光.  相似文献   

16.
谈爱的激情     
人生来为了思想,而且无时不在这样做;但是纯粹的思想却使人疲倦并大伤元气,尽管他总能坚持就会使他很幸福。这是一种他无法适应的单调生活;他需要骚动和行为,就是说他必须不时地被他在自己心中感受到的,其根源如此活泼,如此深刻的激情所骚扰。最适合于人的激情是爱和野心,它们包含着许多其他的激情。它们几乎不相连属,然而人们常常把它们联系起来;但是即使不说它们互相毁灭,它们也是互相削弱的。  相似文献   

17.
亚历山大·冯·洪堡的一生,似乎是人为地,却又是那么自然地分成三个时间相等的阶段。第一个30年,从1769-1799年,是他成长学习、适应生活和积蓄力量的时期;第二阶段,也是整整30年,从1799-1829年,他的足迹遍及美洲和俄国,沿途采集植物和岩石标本、测量经纬度,观察地磁等地球物理现象,并且了解当地居民生活,调查社会和经济情况;他生命的最后30年,从返回柏林开始,直到1859年临终时为止,他在精神世界的旅途中,完成了《宇宙》这部空前的科学巨著。1829年,洪堡接受俄国政府的邀请,以60岁高龄…  相似文献   

18.
幸福地回家     
幸福地回家总是和我们的居家和亲人联系在一起。如今,在我们的大学生活中,我们对同学和教师也会有同样的感受。作为一名外国人,同济大学成了作者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成了他真正乐于回来的又一个家。  相似文献   

19.
刘娟 《法国研究》2006,(3):46-48
1872年5月,兰波写下了他那一时期最忧郁黯淡的诗《五月的旗帜》(Bannières de mai)。明亮的表面基调,难失的植物情结,还有忧伤绝望的心情,我想,这是《五月的旗帜》的表达主旨。“明亮”,“欢笑”,“飞舞”,“天空美得像天使”,其实,这都不难解释。当时,兰波刚满18岁,尽管遭受挫折,遭遇痛苦,受到生活的诅咒,但他毕竟只是一少年,是早上8、9点钟的太阳,未来仍在,前途仍在,改变命运的可能仍在;而且,兰波仅仅把痛苦归结在一个季节--夏季里,过了这个季节,也许,柳暗花明,一切都会有转折。生活就是这诅咒与希望的混合体,而兰波永远都保留着他对生…  相似文献   

20.
王英佳 《法国研究》2001,(1):153-161
许多研究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的专家们曾不只一次地指出 ,法国文化在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中的作用是无以伦比的。俄罗斯的语言学家Б.В.托马舍夫斯基说过 ,对于普希金来说法语是第二母语。的确 ,普希金不仅阅读了大量的法国文学作品 ,而且通过法语译著阅读了意大利作家的作品 ,如曼佐尼的小说《约婚夫妇》(《Ipromessi sposi》) ,尽管他可以直接阅读意大利作品的原著。除此 ,在他还不能自由地用英文阅读时 ,他用法语读了拜伦、司各特和沙士比亚的作品。普希金还用法语阅读了德国作家席勒、霍夫曼、海涅等作家的作品以及格林兄弟的童话。普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