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孙坤明 《学理论》2008,(22):13-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依托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在此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升华和创新。  相似文献   

2.
《求知》2015,(11)
<正>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强调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我国古代优秀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讲话,对于我们牢固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杨萍  白艳秋 《学理论》2014,(15):1-2
习近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做的关于"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的重要讲话很有深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软实力的灵魂,在建设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基不动摇,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之一;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者。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青年需要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相似文献   

5.
价值观在文化构成诸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要素,它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可以概括为"四个坚持":坚持积极扬弃;坚持全面理解;坚持发展;坚持创新。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20,(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在其24个字中,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的价值观常常能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找到直接的对应,而社会层面的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联,则需要更多的现代性转化。概括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底色"。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7,(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高校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使大学生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之基,引导和教育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如下:丰富课程教育体系、充盈素质教育体系、延展社会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8.
朱丹 《理论探讨》2022,(1):109-1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既使马克思主义深耕于中国大地,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展现出持久生命力,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进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指导与典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挥和巩固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为指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以时代性、大众性和开放性为原则,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深度融合;要提高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水平,走政府主导、公众广泛参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创新道路。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民族基础。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挥作用同样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华夏文明精华,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举措,也是实现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土壤。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因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基础,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文化自为,既有必要性,也有必须性,是科学性和合理性的辩证统一、合目的性与合工具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依据、理念及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三个依据",即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世界优秀文化的交流共生;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贯彻"三个理念",即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爱国主义理念和追求和谐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必须更多地从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向实践建设转变、必须更多地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价值评价向行为准则转变、必须更多地从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规则规范向行为示范转变.  相似文献   

12.
正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  相似文献   

13.
宫文婧  朱艳 《学理论》2009,(27):40-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传统文化联系紧密,中国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溯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升华。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视阚下,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得到充分的传承,更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化回归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中心任务。核心价值观应有木有源,必须建立在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根基之上。回溯源头,传承命脉,是精神文明建设应始终遵循的一条基木原则,应当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容乃大的优秀传统。增加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强化中华文化的教育,捍卫自己的文化特征,建立自尊自信。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而高校也是研究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本文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基础分析入手,着重探讨二者的内在联系,进而研究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生体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助益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2,(1)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强国思想的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新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文化强国思想的基本内核,是文化强国的关键、核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含文化强国意蕴: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继续创新,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自信,促进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动力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赓续文化强国新路: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中华文化与世界联动,促进文化繁荣。  相似文献   

17.
<正>第一,从价值维度来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和文化往往是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价值是文化的深层内核,文化是价值的重要载体与外在呈现。因此,提炼价值观念与构建价值体系离不开对文化背景的把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结合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全面把握当代中国的文化精神。惟有如此,核心价值观才能更加符合中国实际,才能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6)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了我国几千年来所继承与发展的、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心中的精神价值,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直以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而高校是研究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沿阵地。对当前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状况进行研究,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前高等学校、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实际情况,为今后进一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重要的现实依据和实践基础;揭示出其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对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积极意义,进而为高等学校的综合改革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礼仪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其中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因此,科学地阐述中国礼仪文化的思想内涵,分析其转变为价值取向和引导行为规范的路径,将中国礼仪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礼仪文化教育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是把价值观教育落小、落细、落实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刘怡然 《学理论》2012,(1):16-17
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重大意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构建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理论的源泉;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实践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建设的民族基础;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方法上看,中国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方法论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