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嘉庆帝最为无奈的是,内部经常发生泄密事件。皇上要处理谁、提拔谁,还没发文,当事人就知道了。调查结果令他十分震惊:消息是从军机处泄露出去的!康熙皇帝晚年身体不好,工作积极性不比当年,特别是对干部过于宽容,奉行的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政策,埋下了官场风纪滑坡的种子。乾隆皇帝宠信和珅之后,纲纪废弛,吏治败坏,官员们逍遥自在,康乾盛世便走到了末路。自嘉庆时期开始,各种规矩都不作数了,于是大清国运一路下滑,有的皇帝甚至难过一天安生日子。嘉庆帝最为无奈的是,内部经常发生泄密事件,皇上要处理谁、提拔谁,还没发文,当事人就知道了。调查结果令他十分震惊:消息是从军机  相似文献   

2.
声音     
《廉政瞭望》2013,(2):4-4
提拔一个干部,树立一面旗帜。要让那些埋头苦干、少说多做的干部,那些有作风没“唱功”的实干家能得到提拔;让那些一说起来滔滔不绝、一做工作却不行的干部,那些善于侃大山、摆龙门阵,千工作却没招数的干部得不到提拔。——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  相似文献   

3.
修身养德     
《新长征》2007,(4)
报载,甘肃某市党委做出一条规定:不孝敬父母的干部不能提拔。消息传出颇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多此一举,有人认为过于具体。但老百姓叫好,俚俗议论说:"缺德,不尽孝道,还有什么资格当干部?"我想,做出这条规定的地方党委,不会不明白考评干部的政治思想表现包含了"孝敬父母",之所以"多此一  相似文献   

4.
朱岩 《求贤》2010,(4):1-1
现在,一些干部在职务升迁上心态浮躁。3年以上的科级干部、5年以上的处级干部,被提拔了认为是“该得的”,没提拔认为是组织“亏欠”他的。这种现象值得注意。人皆有进取之心。干部希望职务进步快一点,可以理解,但是想得过多,则不可取。领导职位本来就是有限的,一个干部能否提拔、什么时候提拔,除了要看个人的素质和条件,更主要的是要看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5.
党建动态     
《江淮》2006,(10)
绩溪县:干部提拔须过『五关』近年来,绩溪县坚持干部提拔必须过“五关”,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一是提名关。无论是个人举荐,还是组织推荐提名干部人选,都一律实行书面推荐提名,明确初始提名责任人及其承担的相关责任。在考察时和提拔使  相似文献   

6.
自2002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颁布以来,各级党委(党组)认真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质量明显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不正之风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少数地方和单位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违反《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行为和“带病提拔”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切实防止和纠正考察失责、‘带病提拔’和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解决“带病提拔”是强化“带病提拔”责任追究。分析目前“带病提拔”责任追究存在的难点及其原因,寻求强化“带病提拔”责任追究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生前特别赏识陈永贵.在他的一手提拔之下,陈永贵由一个普通农民出身的农村基层干部,最后升至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毛泽东对这位普通农民干部的赏识和重用,成为他一生中在干部任用方面的一个特例.  相似文献   

8.
可造之才     
<正>小李大学毕业去考公务员,进入当地县政府某局工作。小李在局里的表现,很快引起了王局长的注意。王局长多次找小李单独谈话,鼓励他好好干。不久,小李被提拔为局党政办副主任。这引起了旁人嘀咕,比他资格老能力强的,还在一边凉快着,小李他凭什么?小李的提拔成为一个谜。  相似文献   

9.
正在《关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公开发布之际,中共中央组织部负责人就《意见》的起草制定和贯彻落实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问:为什么要制定这个《意见》?答:干部"带病提拔"是党内外、各方面反映强烈的一个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大力整治"四风",坚定不移惩治腐败,"带病"干部存量减少、增量得到遏制。各地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要求,严格执行新修订的《干部任用条例》,强化组织把关,挡住了不少"带病"的干部。但  相似文献   

10.
选人用人中的“带病提拔”:概念、类型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带病提拔"是选人用人不正之风的一种体现,主要指干部在提拔前或提拔过程中存在经济、生活等违纪违法行为,但组织考察时未被发现或发现了未被及时追究而得以提拔任职的情况。根据用人者是否积极努力实施"带病提拔"行为以及是否有从中营利的目的,可将"带病提拔"分为三种类型:积极营利性"带病提拔"、积极非营利性"带病提拔"和消极非营利性"带病提拔"。遏制"带病提拔"的根本之举是改革授权方式、减少交易机会、增加交易成本,同时改进干部考察方式,做到科学"识人"、正确用人。针对贪官"潜伏期"延长的现象,还要加大惩处力度,提高腐败发现率,让"带病"干部不再"潜伏"。  相似文献   

11.
《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检查办法(试行)》不久前已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施行。这一措施的出台是对党政领导干部在选人用人问题上防止个人说了算,防止那些劣迹斑斑的不法分子混入党内和干部队伍窃取荣誉,不失为一剂“良药”。纵观用错干部的现象不外乎有两种情况:一是组织人事部门未能按照干部选拔任用程序操作,工作不细致,考察不深入,对提拔对象德能勤绩才等表现不清楚,从而让不该提拔的人蒙混过关,得到提拔重用。二是明知当事人不符合提拔重用的条件,但因接受了当事人的好处,便对其存在的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为其掩护、隐瞒…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14,(5):60-60
我单位有名干部,据说很有背景,最近听说上级又要准备提拔他了。单位里的人都知道他的老婆、孩子已移居国外了。请问,这样的“裸官”能被列入干部选拔任用的对象吗?——读者郑天培  相似文献   

13.
正换届是干部正常流动、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党的肌体吐故纳新的自然规律,也是正常程序。换届在即,领导干部应如何正确面对?笔者以为当有平淡心、平和心、平常心、平凡心。以平淡心对待"进"干部希望在换届中得到提拔,是很正常的想法,但是由于干部层级设置原因,在任何一次换届中,能被提拔的干部总是优中选优的  相似文献   

14.
当前,由于识人不准、考察不细等原因,有的干部刚刚被提拔到新的领导岗位,群众就反映其有严重问题;有的干部犯了错误后,一查早就劣迹斑斑.针对这种现象,有人形象地称之为"带病提拔"、"带病上岗".为此,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指出:"一个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问题是,有些人早就有不廉洁行为了,但得到提拔和重用.社会上有人把这种现象说成是‘带病上岗'和‘带病提职'.干部群众对此反映强烈."虽然"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的干部是极少数,但影响很坏,严重损害党的形象,破坏组织工作的声誉,必须下大气力,从改进工作、完善制度、加强监督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5.
"一个外乡人,能在短短3年的时间里被提拔为副科级领导干部,得到组织和群众的认可和赞赏,感觉很有成就感,工作激情也更高了."去年6月,刚满30岁的孟桂林被提拔为彭山区接待办副主任,说起自己"升职"一事,他有些许难掩的自豪感,"彭山区委在干部培养、选拔上的公开、透明、用心,让我很欣慰."  相似文献   

16.
刘诚龙 《唯实》2012,(8):191-192
北宋干部鞠咏跟很多干部一样,在如何理解“领导提拔我”这事上,很犯迷糊:领导为甚要提拔我?领导提拔我之后,我得怎么对领导?  相似文献   

17.
工作揽胜     
镇安县纪委严把廉政鉴定关镇安县纪委把监督关口前移,对干部的廉政鉴定延伸到干部管理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在干部提拔使用和评优树模当中,廉政鉴定关过不了,不能提拔使用,不能评优树模。今年以来,共对198名个人和88个集体进行了提拔使用和评优树模廉政鉴定,有2名拟提拔使用的干部、1个单位和1名领导因廉政鉴定关没过,没有被提拔和评为先进,得到了全县干部群众的好评,称廉政鉴定关为“硬关”。(汪思武)丹凤“阳光”采购财政节资25万丹凤县不断规范政府采购管理,今年以来,共组织实施采购活动28次,涉及采购资金132.9万元,实际支出107.3万元,节约…  相似文献   

18.
为防止干部"带病提拔",通州区委探索实施了处级党政领导干部考察对象廉政明示办法,既规范了干部选拔任用监督工作,也让更多的干部强化了自律意识。"干部要提拔,先过‘廉政关’。"时下,这句话成了通州区党员干部人人皆知的"口头禅"。2010年8月,通州区委着眼于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  相似文献   

19.
正最近听说这样一件事:某地一位干部在换届过程中被提拔到一个重要岗位,他坦言,在进入被考察阶段之前,他没听到有关自己可能将被提拔的任何"风声","这让我没想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意外"之感?毋庸讳言,近些年,一些地方和部门在选人用人上存在着严重的不正之风:一边是某些求官者为了个人"前途"跑官要官、拉票贿选,另一边则是某些掌握  相似文献   

20.
正"带病提拔"是个饱受诟病的老问题,尽管多年来一直着力解决,但在一些地方和部门,问题依然,久禁不止。在中央纪委的"打虎榜"上,尤为典型的是江苏省南京市原市委书记季建业——在长达21年的"带病提拔"史中,他由副处级"边腐边升"到副省级。而云南省委原副书记仇和则在落马前自称:"我是一路被举报,一路有惊喜。""带病提拔"虽是少数,但危害极大——"问题干部"一旦有了"上位"的机会,挫伤的就是那些好干部的积极性,形成的是"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