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内部和谐建设十分重要。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如果党组织的内部不和谐,势必影响各项工作的开展,影响社会群体的分化,影响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各级党组织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强领导核心,一方面要全力抓好社会和谐的建设,另一方面要重视抓好自身党内和谐的建设,努力做到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真正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者、示范者和推动者。  相似文献   

2.
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达到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蔡至明 《团结》2007,(5):48-4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  相似文献   

4.
和谐文化重在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综合结果,其中和谐文化建设具有关键的精神支撑作用。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又需要有良好的精神支撑和文化条件。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就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和文化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是相辅相成、有机相联的。和谐的社会环境有利于和谐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和谐文化又必然促进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牛先锋 《求知》2012,(1):8-10
和谐社会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首次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引入社会实践.并将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界在研究和谐社会之时,很自然地把目光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之中.希望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得到理论支撑。那么,应该在何种意义上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思想?在何种情况下运用这一思想?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是在何种条件下展开的?突出问题又是什么?只有回答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思想来指导当前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在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要在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扎扎实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策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管理完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和谐社会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为首。清楚地表明了法治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可以说,只有成为一个完善的法治社会,才能构建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所以...  相似文献   

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法执政基础建设的战略任务,全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价值目标。目前,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大量叠加频发,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公民权利救济途径的不足和失效是导致社会矛盾和纠纷难以化解、公平正义无法实现的体制性根源。全面责任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是有效化解矛盾和纠纷、全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的根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8.
阮兴文 《学理论》2009,(4):43-4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依法执政基础建设的战略任务,全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价值目标。目前,各类社会矛盾和纠纷大量叠加频发,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公民权利救济途径的不足和失效是导致社会矛盾和纠纷难以化解、公平正义无法实现的体制性根源。全面责任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是有效化解矛盾和纠纷、全面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的根本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9.
发挥民主党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敏龙 《民主》2005,(6):6-7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伟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个新的目标和任务,它适应我国改革和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中共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社会更加和谐”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十六届四中全  相似文献   

10.
为了建设美好的中国社会,中国共产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经历了三个重大历史过程。提出全新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是中国共产党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经验与教训以适应我国社会深刻变化的必然结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建立和谐社会不懈努力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相似文献   

11.
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在前进道路上,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并对加强和创新  相似文献   

12.
杨秦毅 《民主》2005,(2):33-34
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把建设和谐社会列为党加强执政能力的要素之一。建设和谐的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努力,需要组成整个社会的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团体乃至各单位、各家庭都和睦相处。我到桂林民进任专职干部已近20年,深深感到民  相似文献   

13.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  相似文献   

14.
党内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向全党全国人民提出了要在2020年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执政党,有7000余万党员,如果党内能够和谐了,社会的和谐应该是能够实现的.构建党内和谐,应该成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刘渝梅 《理论探讨》2006,(3):101-104
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同时提出民主执政的理念,对于前者来说,民主执政是重要的实现手段之一。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化探索道路上的挫折曾对社会的和谐造成影响,因而民主执政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其必然要求。为达此目标,中国共产党的民主执政可选择以党内民主为突破口、发展基层民主、加快法制改革以及培养公民社会等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一种高层次的文化理念来引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的内涵如何,建设和谐文化的战略意义何在,怎样才能建设好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应当注意哪些问题,本文从以上方面对和谐文化建设问题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发展群众文化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新平 《学理论》2010,(19):29-30
创建和谐社会,是党的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既包括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又包容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群众文化正是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的有力保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是社会的主体,我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际和谐的程度。人际和谐文化引领着人际和谐的健康发展和实现,对人际和谐起着导向性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准确把握人际和谐文化的内涵,明确人际和谐文化建设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高度重视人际和谐文化建设,为人际和谐奠定文化支撑,加快人际和谐的实现,从而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  相似文献   

19.
李俭 《瞭望》2006,(2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着力建设和谐文化。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以先进文化为指导, 面向时代,立足于现实,与中华民族和谐传统相承接、与和谐社会要求相吻合的思想文化体系。建设和谐文化,是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关于公民文化建设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的重要组织部分。毛泽东从国家建设的视角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公民文化,为即将到来的新中国公民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标志着中国公民文化建设的开始。邓小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提出了以精神文明建设为依托的、"四有"社会主义公民文化,确保了公民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江泽民从党的建设的视角出发,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的思想。胡锦涛从社会管理的视角提出了和谐社会主义公民文化建设的新思想,既是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和评价,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