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陷阱还是机遇:数字时代的人文语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荣湘 《新视野》2004,(1):55-57
数字鸿沟的客观存在表现在许多方面,由此形成了所谓的国际鸿沟、性别鸿沟、语言鸿沟、种族鸿沟等。数字鸿沟既助长了旧的帝国主义,也创造了一个新的帝国主义模式即数字帝国主义。然而,数字鸿沟并不全然是坏事,它在创生新的不平等和统治形式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把握并利用数字鸿沟所带来的机遇,才能缩小数字鸿沟,甚至走出一条跨越式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信息时代仍然存在着诸多的以分化为特征的不和谐现象,主要包括经济上的两极分化,政治上的阶层分化以及新出现的数字鸿沟等。这些不和谐的现象是信息技术内在逻辑和信息化发展不成熟的反应,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结果。而构建信息时代的社会和谐,必须以社会保障为底线,以社会公正为基础来化解经济矛盾,并以民主法治作为构建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数字化同人口老龄化之间存在的落差使得以数字接入沟、数字使用沟以及数字知识沟为主要表征的代际数字鸿沟问题凸显。代际数字化需求识别不平衡、老年群体的主动融入意识相异以及代际沟通缺位是代际数字鸿沟问题浮现的重要根源。应以加强国际间代际数字鸿沟问题的交流互助为突破,以加速发展互联网科技为抓手,以构建政府主导下多元主体参与代际数字鸿沟治理格局为重点,以积极发挥家庭代际信息反哺为手段来消弭代际数字鸿沟,不断提升老年群体在数字社会中的生活幸福感。  相似文献   

4.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日益深入和数字化社会的快速发展,"缓行者"和"快时代"错位带来的老年数字鸿沟问题逐渐凸显.帮助老年人融入数字社会成为时代议题,也是对社区公共服务的现实考验.本文通过参与式观察、结构化访谈等方法,以北京市X社会组织科技助老服务项目为调研对象,科学分析该项目的模式机制及服务效果,积极探索弥合老年数字鸿沟的优...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数字鸿沟"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数字鸿沟"是引起网络社会严重贫富分化的重要原因,认为资源共事是缩小"数字鸿沟"的重要途径,而图书馆能在资源共享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强调了图书馆应该为广大读者提高知识水平、充分自由地利用信息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  相似文献   

6.
数字鸿沟是"信息富人"与"信息穷人"之间的鸿沟,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表现为拥有技术和未拥有技术的人之间的鸿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由于光缆长度、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移动电话基站数量等的增加,基于城乡居民在收入差距、受教育程度、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新数字鸿沟,影响越来越大。为此,要从缩小城乡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加强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增强农民的互联网意识等方面着手解决城乡数字鸿沟问题。  相似文献   

7.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其本质指向的应该是推动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融合发展,即打通两个舆论场,推动官方与民间共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核心问题,推动中国社会良性发展。所谓话语权,不仅是说话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话语的影响力。面对新媒体的勃兴,作为我国官方媒体的传统媒体正面临陷入"数字鸿沟"的危险。数字鸿沟是一种形象化的说法,是指新传播技术对不同群体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信息二元化:我国信息化进程中值得警惕的现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勇 《新视野》2004,(4):59-61
我国在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距的背景下发展信息化,应该格外注意城乡数字鸿沟的存在和发展,警惕可能的信息二元化现象,防止在信息化进程中农村和农民由于信息马太效应的影响进一步被边缘化,从而加大城乡经济的二元落差。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两极分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社会成员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在获得普遍迅速提高的同时,其差距也呈现出持续拉大的趋势,甚至在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贫富差距悬殊的现象。社会主义社会是否也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否会导  相似文献   

10.
发展数字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高效路径。数字经济客观上既能“做大蛋糕”,夯实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又能“分好蛋糕”,实现共同富裕的普惠共享,但收入分配机制不健全、数字平台面临垄断风险、数字鸿沟拉大发展差距、结构性就业矛盾凸显等问题对数字经济推动共同富裕造成了阻碍。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数字经济要想更好地推动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推动产业升级、实现持续发展,破除平台垄断、完善数字治理,弥合数字鸿沟、促进服务普惠,健全收入分配、加强就业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