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伟大领袖毛泽东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而逢他的诞辰和忌日最使人们感情殷殷、思虑泉涌。在今年毛泽东诞辰107周年的日子里,特别引起我心灵震撼的,是毛泽东就他的长子和爱子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并在战场上牺牲的事情,所说的:“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这句话,我在书籍和报刊上看过很多次,在电视、电影中也看到和听到过很多次——每次看到和听到心情都很激动,而在今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  相似文献   

2.
1.适当越位:以免偷走了孩子的梦许多年前.一个十岁的男孩一直梦想当一名歌星,但是他的第一位老师却说:“你五音不全,不能唱歌.你的歌简直就像是风在吹百叶窗一样。”回到家后.他伤心地向他的母亲——一位贫穷的农妇哭诉了这一切.母亲搂着他轻轻地说:“孩子,其实你很有才能。听一听吧,你今天的歌声比起昨天的好多了。妈妈相信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歌唱家。”听了这些话,孩子的心情好多了。后来,这个男孩成了那个时代著名的歌剧演唱家。他的名字叫恩瑞哥·卡罗素。当他回忆自己的成功之路时这样说:母亲的那句话让我有了今天的成绩,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也许卡罗素的母亲从来都没想到她的儿子能成为名人,也许她根本没有指望过靠自己的三言两语去改变儿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3.
今年2月,凌聪终于回到广西柳城县老家了。4年了,村子没有什么变化。母亲正在做家务。见到儿子,惊喜的母亲愣了一会儿,才忙不迭帮儿子取下背包,像对待客人似的急忙叫儿子坐。凌聪事先没有告诉家人要回来,他想给家人一个惊喜——自己在部队荣立三等功,还升为一级士官。“爸爸呢?还在外面忙吗?”不见父亲的身影,凌聪急忙问母亲。  相似文献   

4.
网络流行语     
《党课》2010,(24):95-95
我以后生个儿子名字要叫“好帅”,那别人看到我就会说“好帅的爸爸”。 五毛和五毛是最幸福的——因为它们凑成了一块。  相似文献   

5.
秦九凤 《世纪风采》2014,(12):24-27
因为个子小,“大鹏”变“小鹏” 童小鹏是福建省长汀县童坊乡(现童坊镇)人。因为他在童家是“大”字辈,父亲童继尧就给他取名叫童大鹏,意思是希望他这个儿子长大后能大鹏展翅,翱翔宇宙。  相似文献   

6.
《当代党员》2014,(11):36-36
杨楠说,他一生有两个骄傲——一是工作。农民出身的他,凭自身努力从乡村教师成长为正处级干部。二是儿子。他的儿子学习优秀,现在美国一所知名大学就读。在儿子赴美学习前,杨楠已经做好打算:等儿子毕业拿到“绿卡”后,让妻子也到美国定居。  相似文献   

7.
在春秋末年,有一个聪明绝顶的人物叫范蠡。他有三个儿子,二儿子犯了死罪被关在楚国,他让三儿子去找好友庄生求救。可是家人坚决反对,认为大儿子谨小慎微,深知人情世故。而老三游手好闲,什么都不懂,重担该归大儿子挑。范蠡无奈,只好反复叮嘱大儿子:“找到庄生后千万别管他怎样办事。”见到庄生后,大儿子送上黄金和书信,庄生说:“你可以回去了。即使你弟弟被放出来,也不要问为什么。”可大儿子却用自己私带的黄金在楚国的达官贵人中间四下活动。庄生以廉直闻名于世,威望很高,轻财重情。他告诉楚王说,某个星宿的出现对楚国有害…  相似文献   

8.
善小而为之     
与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刘备,一生很是精彩,临死时还说了一句很精彩的话,是对自己的儿子说的,谓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他的那位小名叫阿斗的儿子刘后主,对老子的这句话似乎并未听进去。此公庸人,大善做不来,小善也不做;大恶做不来,小恶也不多,偶有为之而已(比如宠幸奸官黄皓)。但后来还是亡了国,这就不去说他了。实践“善小而为之”的人,在刘备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倒是出了不少。但直到毛泽东为一个烧炭兵写了专文《为人民服务》时,一些无权无钱为“大善”而尽绵薄之力行“小善”的普通人,才在史册上有了自己的代表——张思…  相似文献   

9.
我们村处在“中国梯田模范县”——庄浪的一个偏僻角落,是梯田王国里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过去的5年,我们村旧貌换新颜,新鲜事儿还真不少。跨出国门挣钱去去年的一天,我们村的国安老汉收到了在外打工的儿子小雨寄来的一封信。信中说,现在省上组织劳务输出,他跟上邻村的一个叫杜长  相似文献   

10.
钓友     
我从小喜欢钓鱼,在我几十年的垂钓生涯中.自然结识了无数钓鱼爱好者,然而,在我的众多钓友中,唯独对他的印象最为深刻。他小名叫大毛,大名却早已记不清了。那时,我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住在同一个大院里,他父亲是个厨师,母亲则在大院守大门,他在兄弟姊妹中排名第五.上面有四个姐姐,下面只有一个弟弟,一家八口人就挤住在大门边的两间平房内.生活十分清苦。我家搬到大院后,每天出出进进,都得经过传达室,久而久之。就彼此十分熟悉了,他比我小两岁,就叫我“让哥”,他是第一个称我为“让哥”的人。  相似文献   

11.
情系山乡 党叫干啥就干啥 李兆全出生在平昌县元山乡一个农民家庭。家庭的贫寒,磨炼了他坚强的意志和勤奋好学的精神。1981年从达县农学院毕业分配时,由于学业优秀、表现突出,组织上意欲留他在县城工作。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区乡更需要我。”于是他怀着满腔热情,毅然来到了坦溪乡工作。  相似文献   

12.
形形色色的福利 李老师在某名牌高校附属中学担任多年体育老师,现在每月工资3000多元。不过,相对于他的一些大学同学,他的收入差了一大裁;即使是和校内讲授其他课程的教师相比,他的收入也要低得多。“我不会跳槽,不为别的,就为了我儿子。”李老师说,“儿子马上要上中学了,如果光凭成绩肯定进不了我们学校,不过我们教职工的子女基本上都能进来。”李老师觉得,能够让儿子不用花高价就上个好中学,这比他的大学同学省了很多钱,而且将来上好大学基本上就有保障了,这也能让自己省不少心。“省钱又省心,我觉得比多挣几千块钱值。”  相似文献   

13.
领导艺术     
“分苹果式”授权 一个母亲正准备把一个苹果切开,分给两个儿子,就在此时,两个儿子却为谁能第一个挑选吵了起来。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母亲想了一个办法,让一个儿子切,另一个儿子挑,这个做法很好地化解了儿子的争吵。这个母亲轻松地化解矛盾的办法,称之为“分苹果式”授权。 “分苹果式”授权实际上是领导者把权力和矛盾一起下移。作为一个拥有权力的领导,其面对的情况千变万化,工作千头万绪,矛盾千丝万缕。无论他多高明,时间、精力、经验和知识总是有限的。如果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不但无益于矛盾的化解,还会造成下级的惟命是从、回避矛盾或上交矛盾,从而使自己置身于矛盾的焦点之中,工作被动甚至会变成一个碌碌无为的“事务主义者”。因此,要想自己超脱于矛盾之外,就必须合理地将  相似文献   

14.
今晚一频道电视转播诗歌朗诵会实况。一阵掌声送出一位青年演员,他朗诵的是一首爱情诗《秋风》:“……秋风漂白了我们的双鬓,吹起了心海的皱纹,我的爱人。”电视机前的儿子插话:“爱人过时了,叫太太,——我的太太!”全家笑。演员继续朗诵:“呵,在这丛林尽染的季节,我送你一片红叶……”儿子继续插话:“呵,我不要红叶,我要红  相似文献   

15.
《党建》2013,(7):50-51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小平同志总是把自己看成人民中的普通一员,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留下了一个又一个和普通群众亲密相处的动人故事。1983年2月11日,小平同志来到杭州灵隐寺,不少游客认出了他,人群中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小平同志向人们挥手致意,还不时地握握游客的手。当他看见一位小女孩在大人的怀抱中拍着可爱的小手欢迎他时,就笑着用手摸了摸孩子的小脸说:“这娃娃长得好胖啊!叫什么名字?”从南京来杭探亲的孩子父母激动得满脸通红,一个劲地教孩子快叫“邓爷爷好”。  相似文献   

16.
钓友     
我从小喜欢钓鱼,在我几十年的垂钓生涯中,自然结识了无数钓鱼爱好者,然而,在我的众多钓友中,唯独对他的印象最为深刻。他小名叫大毛,大名却早已记不清了。那时,我们都是十几岁的孩子,住在同一个大院里,他父亲是个厨师,母亲则在大院守大门,他在兄弟姊妹中排名第五,上面有四个姐姐,下面只有一个弟弟,一家八口人就挤住在大门边的两间平房内,生活十分清苦。我家搬到大院后,每天出出进进,都得经过传达室,久而久之,就彼此十分熟悉了,他比我小两岁,就叫我“让哥”,他是第一个称我为“让哥”的人。一次,我经过菜市场,无意中发现一个头戴草帽的小家伙…  相似文献   

17.
大家知道,小说《红岩》中江姐的生活原型叫江竹筠,她的丈夫叫彭咏梧。这对夫妻为了新中国的诞生而投身革命斗争,把儿子彭云把付给了一个叫做“幺姐”的女人。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幺姐”就是彭咏梧的原配夫人谭正伦。她含辛茹苦,把自己的儿子和江姐的儿子抚养成人,一直到1976年才去世的。 也是在小说《红岩》中,“双枪老太婆”与江姐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可是在实际生活中,“老太婆”与江姐并不认识,倒是和谭幺姐有着几十年的生死之交。 “双枪老太婆”原型之一陈联诗的女婿林向北老人写的这篇文章记述了——  相似文献   

18.
明红 《广东党史》2006,(1):27-29
很少人知道,著名作家魏巍曾专门发表过一首献给夫人的诗——《塞外晚歌》:“如果战友允许/我要寄一支歌/给一个淳朴的乡村的女儿……谁叫我在织布机旁将你碰见/谁叫那琐碎的日子在我们身边留恋……”这是专为夫人吟歌的一腔衷情。魏老说:在家里,她是“最可爱的人”。魏老的夫人叫刘秋华,他们是1946年结婚的,到如今,夫妇携手已幸福地走过了59年。魏老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女们早已成家立业,平日里,家中就只剩下二老和保姆。  相似文献   

19.
博览之窗     
《党史博览》2014,(11):28-29
毛泽东与“孺子牛” “孺子牛”这个典故最早见于《左传·哀公六年》,说的是:齐景公溺爱儿子,自己四肢着地,做牛状,让儿子骑在上面,口里还衔着一根绳子,让儿子像牵牛一样牵着,儿子不小心从他背上掉下来,绳子一紧,把他的老牙扯断了。  相似文献   

20.
剑侠 《廉政瞭望》2010,(7):50-51
年迈的父亲病情越来越重,老人专门让人打电话给在省里当大官的儿子,让他把情人生的儿子带来看看。然而,高官儿子却以种种借口推托,始终没让老父亲再见到这个孩子,老人最终抱憾离世。老人哪里知道,他的高官儿子有说不出口的苦衷:情人生的那个孩子根本就不是他的儿子。不仅如此,另外一对姐妹情人生的孩子,他也不敢肯定是自己的,只能说有一定的“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