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是从古猿转变而来的,人类社会是从猿群转变而来的,劳动在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中起了推动的作用,人类社会与猿群之间的根本区别也在于劳动,从而加深认识劳动的意义,并初步懂得“神创造人”的各种神话、宗教和迷信都是不科学的。教材分析这一课是讲解人类和人类社会的起源。这个问题是唯物论和唯心论长期斗争的问题,因此,科学而又通俗地介绍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一课有两个框题。  相似文献   

2.
一九七五年夏,我省禄丰县上新世褐煤地层中发现古猿化石,科学界对此极为重视。这批古猿化石中有一种人类远古祖先——拉玛古猿的化石,这是从猿到人过渡类型的化石。拉玛古猿化石的发现,在古人类学上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它不仅对研究人类起源的理论、阐明恩格斯关于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的学说,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而且雄辩地证明了我省是人类起源的重要区域。  相似文献   

3.
教师导入新课:人类是从古代类人猿经过长期演变而来的。在从猿到人的过程中,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从直立行走、人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人脑的形成等,都是长期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类人猿就不能转变为人。那末,人类社会又是怎么产生的呢?现在就讲这个问题。二、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了人类社会(板书) 要了解人类社会的产生,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社  相似文献   

4.
初二《思想政治》课本的前言中,对青少年提出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阶级那点等科学的思想观点,努力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培养中学生的劳动观点,树立他们的劳动观念,教育帮助他们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是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有关“劳动”的知识是贯穿初二、初三政治课本的一条重要的线索。从人类的起源来看,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劳动使古猿站立起来直立行走,劳动促使人手的形成、语言的产生和人脑的形成。因此…  相似文献   

5.
(一) 云南禄丰——驰名中外的“恐龙之乡”,一九七五年夏发现八百万年前早上新世的古猿化石后,又被誉为“古猿之乡”。在古猿之乡曾经生活着“禄丰腊玛古猿”,它既保留了猿类的原始性质,同时又表现了人类不少的进步特征。禄丰腊玛古猿形态特征的这种双重性,决定了它在阐明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是由古猿变来的。从古猿进化到人类,其间经历或长或短的过渡时期。过渡期的生物是谁?过渡期的始终界限的标志如何?过渡期有多长? 从三千万年前的渐新世到七、八百万年前的上新世中期,是地球上古猿发展分化的  相似文献   

6.
元谋蝴蝶、腊玛古猿头骨化石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是对最近出土的元谋蝴蝶腊玛古猿头骨化石研究的第一篇论文。作者认为,这具古猿头骨化石在我国上新世地层中属首次发现,它在人类起源的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对这具古猿头骨化石和其他古猿类化石以及现代大猿进行了对比研究之后,文章指出,元谋蝴蝶腊玛古猿比其他古猿更接近人类,它很可能是人类的直系祖先的代表类型。结合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以及旧石器和新石器时期猿人向智人演变的发展线索可知,中国大陆上可能存在着从猿到人的整个发展进化系列,这个系列似乎连续不断,而中国南部很可能正是这条进化链中各个环节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猿新属的建立及其人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云南开远、禄丰和元谋的古猿化石的相似性、承袭关系以及同世界上其它地区腊玛古猿的区别,提出建立中国古猿新属的理论。文章认为:建立中国古猿新属在人类学上具有重要意义。过去人们曾认为,腊玛古猿类和人类具有一些相似的特征,但从欧亚非接壤地区的腊玛古猿化石看,从早期类型到晚期类型,其形态渐渐特化,失去了向人类发展的可能。而中国古猿属自早期类型到晚期类型逐渐向人类发展的趋势是十分清楚的,所以中国古猿很可能就是人们正在寻找的人类祖先。  相似文献   

8.
什么叫家庭?家庭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以婚姻为纽带的生产、生活单位,也是人类两性共同生活的组织形式。 家庭始于何时?目前,民族学和历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氏族之前不曾有过家庭,并误解马克思在《资本论》德文版第一卷第三版的一个注:只有氏族开始解体,各种各样的家庭形式以后才发展起来: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距今约三百万年左右,当人类的祖先——古猿从使用天然的棍棒或石块到能够制造简单的石器,猿开始变成人的时候,人类社会随之诞生,人类的原始家庭也逐渐形成。笔者是持第二种意见的。本文打算就远古人类原始家庭的几种形式(包括过渡形式),特点及其演进的动因作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9.
一、什么叫残疾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不论先天,还是后天,都存在着部分或全部丧失机体功能的人。这是人类在自然界中生存的代价。这些人形成一个人群。这个人群,一直伴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的衍生发展而存在。 对这个人群的称呼随着时代和社会对这个人群的认识而不断进步。 “残”,繁体它从“歹”从  相似文献   

10.
赵雪玲 《岭南学刊》2004,44(3):74-77
依据产品交换的不同性质、历史演进及由它所决定的社会交往关系的性质和状况,把人类社会分为封闭性社会和开放性社会两种基本状态。社会从封闭向开放状态转变,是历史发展的一般过程和必然规律。人类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表现出不同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黄松柏 《青年论坛》2001,2(1):38-39
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是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个体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经过社会实践,使思想政治品德结构要素平衡发展和适应,知与行从旧质到新质循环发展,形成一定社会要求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内在转化与外部制约有机统一的矛盾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2.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表现为内化过程和外化过程两个方面,必须经历从知识到品质,再由品质到实践的两次转化过程,也即转识成质与转质成行的过程。转识成质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主要知识体系,依靠大学生自身主动性的发挥来实现转化的一个质变和内化于心的潜在过程。转质成行是一个固化于制和外化于行的综合过程,思想品质要成为指导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利器,需要固化机制的支持并外化为具体社会实践活动。经历了这两次转化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13.
刘铁群 《传承》2006,(3):18-19
今天,提倡男女平等和追求女性解放对我们来说已经不是什么陌生的话题。那么,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近代以来的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已经证明,在人类历史早期,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是平等、和谐的,没有先后、主从和贵贱之分。然而,在母系社会被父系社会取代之后,人类历史早期形成的和谐的两性关系被破坏了。由母系制到父权制的转变,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也是最重大的、覆盖面最广的一次历史性转变。在人类发展史上,父权制也就是从没有阶级、没有人对人的统治的原始氏族制社会转变到等级制的、人对人的统治和占有的社会。从血缘关系…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初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它讲述的都是概念性的知识,学生受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的限制,理解和掌握本框内容有一定难度;而能否深入浅出地组织材料、驾驭教材,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教法,从而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是对教师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的一个检验。一、教材结构与分析本框内容篇幅短小,内容却不少,包括一个问题:人类社会的形成;两个重要概念:生产劳动、人类社会;三个知识点(略)。教材贯穿着一条主线:人类社会是由猿群转变而来的,人类的形成与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同一过程,在…  相似文献   

15.
人类道德精神的发展和进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从信念伦理向责任伦理转化和升华的过程。只不过囿于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有的国家己经实现了这种转化,有的国家(例如我国)迄今尚未实现这种转化。即便是在己经实现了这种转化的国家,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错综复杂的过程。德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其名著《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以大量丰富翔实的材料说明,西方传统的基督教救赎伦理以追求灵魂的得救为绝对价值,因此,它从本质上说来是一种信念伦理。只是到了中世纪晚期,经由路德宗、加尔文宗的新教改革之后,才使得“神的召唤”…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发现了一个八百万年前的古猿头骨化石。这个重大的发现是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和云南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察队在云南省禄丰县石灰坝发掘的。它是迄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晚中新世到早上新世(距今大约一千五百万年到七百万年)各类古猿中的第一个猿头骨。这个古猿头骨被埋在褐煤层里。由于沉积环境的影响,头骨化石十分酥脆,几乎一碰即碎,经考察队员细心的发掘和修理,除颅顶  相似文献   

17.
从工业社会到生态社会:政府的功能与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文明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史无前例经济增长的同时,也给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西方学界和政界对此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开始逐步走向关注生态与社会和谐发展之路。中国社会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要怎样发展才能避免重蹈西方社会的覆辙?中国工业社会将走向何方?生态社会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什么是生态社会?为什么说生态社会是工业社会的必然走向?在从工业社会到生态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政府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本文通过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得出结论:生态社会是工业社会的必然走向,然而工业社会不会自发过渡到生态社会,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引起了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急剧变化.在社会心理方面表现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这个转变的复杂性是社会心理冲突中价值选择的双重取向,并形成了泛道德化和泛市场化两种思潮。泛道德化来自中国深厚的伦理文化传统,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新儒学”重新抬头,“国学热”迎面扑来,一些封建糟粕陈渣浮起。泛市场化则来自人们长期受到严重压抑的致富欲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许多人认为致富时机到了,不择手段捞钱,把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金钱至上推向极端。这两种社会思潮的产生及其冲突,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发育尚未成熟。  相似文献   

19.
人类是从哪儿来的?这是人类从早期蒙昧时代就开始猜测的古老问题。然而直到今天,科学家仍然无法描绘人类诞生全部过程的详尽图画。这里最关键的谜在于,大约四百万至八百万年前,人类最早的祖先,一种类似现代猿类的古猿突然改变了自己的进化方  相似文献   

20.
人类祖先直立行走又一说从四肢爬行到直立行走,是从古猿转变到人所迈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第一步。人类祖先究竟为什么采用直立行走?英国利物浦工业大学生物地球学系系主任彼得·惠勒认为:因为当初人类祖先发现,直立行走方式更为凉快。在大约400万年前的非洲大草原上,人类祖先发现了直立行走时直接暴露给太阳照射的皮肤少,从而使较凉爽的空气更自由地在整个身上循环。以往的学者认为,人类向两足状态进化,是因为可使人类便于在高深的草丛中搜索东西,或者使双手自由地携抱孩子和挥动工具。而惠勒的观点则集中在当时环境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