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六届四中全会形成的执政理论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如何有效执政的理论学说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次重大理论贡献,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进行理论探索,为其发展形成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改革开放全新的执政环境为其发展形成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基础,其他党丧失政权的教训为其形成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其形成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2.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提高党的公信度,积极构建党执政合法性的坚实基础,使党能够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3.
用整体和规模的观点与普遍联系与发展的辩证方法,研究执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相决定和互相依赖的关系,围绕执政决定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也反作用于执政的兴衰,这是物质、信息、能量、知识、意义在社会空间的较量和博弈,也是看得见与看不见的社会物质的运动形式的综合。为此,提出了一个对局的理论假设,并用历史、社会、经济等有关材料给予证明。  相似文献   

4.
王彦有 《世纪桥》2010,(13):42-43
人们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历史必然性理论具体解释历史问题上存在许多分歧,主要是对历史和必然性以及历史决定性因素、必然性和决定性因素之间的区别等问题上存在教条主义理解和泛化的运用,造成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困难和混乱,因此有必要澄清在这些问题上的错误认识,还历史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黄圣 《学习月刊》2010,(22):31-32
执政文化是执政主体在执政实践中遵循执政规律、认识和改造执政客体并发挥自身的文化自觉而形成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导向。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基础之上,在长期的革命与执政实践之中形成的集价值观念、思维取向和行为方式于一身的执政导向。  相似文献   

6.
姜平 《理论研究》2004,(11):2-6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 ,从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环境这七个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  相似文献   

7.
认真总结我党执政的成功经验,是我党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总结这些成功经验,就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就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实践动因系统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有中国特有的体制性因素和"发展至上"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导向因素,也离不开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禀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演绎,也得益于国际和平大环境与全球一体化发展所提供的难得的"发展机遇期"。社会主义自身发展逻辑、市场经济逻辑、社会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和全球化进程逻辑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特色发展道路得以形成,同时也面临调整和完善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人类历史的社会形态是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依照这个法则,资本主义也不可能是永恒的,它迟早要被社会主义社会形态所取代.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0.
在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民主政权的成立有其因素和条件。工农民主统一战线的形成是客观条件;同时,党对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政权的主观认识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另外,在政体模式上,也是对苏联苏维埃的机械袭取。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总结人类历史之过去、审视历史之当下,指明了历史之未来的发展方向。贯穿其中的一个核心思想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遵循一个不断进步的规律,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进程中的一个环节,必将被更高级的社会形态所代替。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必然性理论,通过采用“合力论”的分析方式,克服了思辨哲学的神秘主义色彩和“庸俗马克思主义”的片面性认识。进一步而言,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必然性理论,有力地回击了历史虚无主义把历史看成一个无主体的偶然结果的错误论断,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不断积蓄起新征程上奋斗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2.
史册 《世纪桥》2014,(3):52-5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曾是解决中国救亡图存、民族振兴的迫切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是现实、理论和文化的三维向度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人民群众根据现实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作出的正确选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后,在执政方式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了一个从不科学、不完善到比较科学、完善的历史嬗变,标志着党的执政方式正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走向更加科学、成熟.  相似文献   

14.
刘红凛 《求实》2007,2(4):15-18
党的执政理论不仅涉及党政关系,而且涉及政党—国家—社会之间的全面关系;不但要研究执政体制与执政方式,还应关注执政条件与执政价值。党的执政理论与党的领导理论关系密切,但二者的语境与使用范围不同,党的领导是个政治概念,而执政是个法治概念。在党的执政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因历史时期、时代主题、代表人物的不同,党的执政观有传统与现代之别。加强党的执政理论建设、完善党的执政理论体系,要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比较与借鉴相结合,理论要素与实践要素相统一,既要追根溯源、更要理论创新;既要探索一般规律、更要求“中国特色”,立足当代执政中国的执政实践,进行理论建构;坚持在实践之中理解和指导实践、用特殊解释一般及其自身。  相似文献   

15.
季建林 《探索》2007,(1):38-41
执政成本对党的执政理念、执政基础、执政方略、执政体制、执政方式、执政资源、执政环境等均有重要的影响。降低执政成本,提高执政效率,是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事关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本文据此认为,执政成本理论应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执政党执政方式即执政党领导、执掌政权的方式,本质上是执政党与政权两者职权的配置状态及其相互作用的运转模式。执政党执政方式可分为三种模式类型:党政职权分开型、党政职权混合型及党政职权合一型。中国共产党目前的执政方式有党政职权混合型执政模式的某些特征。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向党政职权分开型执政模式方向转变,要处理好执政党、政权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执政党与政权两者职权关系的科学配置及其职权运行的法治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姜平 《实践》2006,(2):37-38
我们党已有五十多年的执政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取得了伟大的执政成就,但与党所处的新的历史方位、担负的新的历史使命、提出的新的奋斗目标相对照,无论是在执政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都还有许多课题需要探索。因此,要把深化党的执政理论研究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结合起来,系统思考,整体推进。  相似文献   

18.
郭国祥  丁俊萍 《探索》2006,3(3):18-21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它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伟大实践的客观需要,是中国人民广泛接受马克思主义,并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改造中国思想武器的客观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先进性,从胜利不断走向胜利的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19.
李远方 《世纪桥》2012,(17):47-4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种历史必然性是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特点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决定的。  相似文献   

20.
付延功 《党史文苑》2011,(12):39-41
本文从邓中夏生活的时代背景出发,论证了他的工人运动理论产生的社会土壤,然后又叙述了他的个人经历。反映了邓中夏生活的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是其工人运动理论形成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