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多诺对康德美学进行了批判与转化,使其成为非同一性美学的重要思想资源:阿多诺推翻了康德主体美学的"唯美"前提,并由此延伸至对于"直观"方式的批判,以及对"天才"观念的谱系学考察。阿多诺秉持辩证法对概念中介化的内在要求,将康德美学中的核心命题加以转义——在进步的现代艺术中,"自律性"经由社会要素的中介、形式法则富含现实契机的积淀、理性面对艺术作品的"崇高"获得反思性。其中,自然美范畴尤其得到凸显,阿多诺吸纳克拉考尔与卢卡奇的哲学解读方法,将"自然美"在观念论美学中的式微"解码"为主体压制自然的表征,并在其美学思想中赋予"自然"以自我保存理性无法把握的客体性内涵。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代表人物阿多诺反思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工业的欺骗与操纵特性入手,从文化创作(生产)与欣赏(消费)两个角度分析商品拜物教在文化领域的侵蚀以及由此造成的虚假文化现象。在此基础上,笔者将以非同一性哲学为基础并遵循"否定的辩证法"内在具有的既瓦解又和解这一双重向度,阐明阿多诺对文化工业进行的哲学反思及其对本真艺术所作的理论建构。文章认为,阿多诺的文化哲学与道德哲学内在相通,二者都旨在为人类有意义、有尊严的生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黑格尔辩证法科学性的理解是马克思早期超越和批判同期思想家的重要理论武器和工具,辩证法在马克思的理论活动中事实上承担着方法论上解构和建构的功能。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理论创新源于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初次解构与建构。运用辩证法的解构功能,马克思分析了伊壁鸠鲁原子论哲学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哲学的内在区别及其社会意义。通过辩证法的建构,马克思阐发了“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无神论和人的精神解放、激进的自由和民主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在文艺领域建立起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实践,这是贯穿郭沫若所有美学思想的主脉。郭沫若意识到要进行意识形态的革命,促进意识形态的有效发挥,它就必须是快乐的,直觉的,自我认可的。一言以蔽之,它必须是审美的,艺术的。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论述了马克思主义视阔下的郭沫若实践美学思想的建构,主要包括:艺术创制的实践性、批判现实主义实践性以及世界文学的实践性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莫小红 《前沿》2008,(8):194-196
阿多诺以“否定辩证法”为哲学基础,提出了“艺术是对社会的否定认识”这一命题。艺术一方面保持自主性,与社会离间,另一方面又将自身变成了一种“反艺术”,其目的都是为了批判现实,求赎人性。但是,艺术同时具有自律性和社会性,它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所以阿多诺的批判理论只可能停留在意识的层面上,他的求赎也只是一种审美的乌托邦。  相似文献   

6.
"艺术终结论"在艺术的"现场化"语境以及艺术的"哲学化"存在中深入反思当代艺术与美学现实,它并非强化某种终结的事实,也并非意味着走向研究的终结,它所提供的思想启发与艺术反省对当代美学研究而言正是一种警醒式的开端.在美学视野中,"艺术终结论"意味着"艺术本质"的问题所面临的新的危机,"艺术终结"研究对深化当代美学与艺术文化的现实发展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7.
颜翔林 《求索》2014,(1):4-16
庄子思想蕴含深刻的怀疑论特征,开创了中国古典怀疑论哲学与美学的先河。在解构与颠覆既定价值观和审美观的同时,庄子追求建立“本真的自我”这一理想主体。“本真的自我”包含“智慧的自我”和“审美的自我”这两个主要内涵。相应地,求证自我构成了庄子怀疑论美学的逻辑基石之一。与此相关,主体批判成为庄子怀疑论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知识批判、话语批判、欲望批判等精神结构。庄子怀疑论美学的当下意义主要在于,启迪人意识到主体与知识的有限性,滋养敬畏自然与生命的伦理情怀,克服消费社会带来的功利与欲望之累,为诗性主体的建构提供充满活力的思想资源。然而,庄子怀疑论美学思想也隐匿某些消极内涵,一定程度上有碍于社会历史的正当发展。因此,我们在借鉴庄子怀疑论美学思想的同时,应对其有所扬弃。  相似文献   

8.
石仿 《长白学刊》2014,(1):17-21
波兰尼以"意会知识"为基础,提出建立以"个人知识"为核心的意会认知哲学,试图恢复直觉、灵感、顿悟等意会因素在知识获得过程中的重要地位。波兰尼的"意会知识"的认识论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意会知识"对客观主义知识观的批判,"意会知识"作为认识论意义上的批判哲学,"意会知识"的"逻辑先在性","意会知识"的逻辑化建构及其审美维度的升华。各个部分与庄子"不知之知"的意会思想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9.
社会正义思想是《资本论》所阐述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构成要素。马克思对资本逻辑的批判、贫富两极分化的批判、恶劣居住环境的批判、技术毒副作用的批判构成了《资本论》中社会正义思想的基本内涵;描述性与规范性相统一、解构性与建构性相统一构成了《资本论》中社会正义思想的内在特质。《资本论》中社会正义思想内蕴着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正义愿景,其为我国实现人民美好生活明确了高阶目标、直接抓手和战略支撑,对推进我国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的关于揭露和批判"神圣形象"与"非神圣形象"这个经典论断,蕴涵着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立场和观点,揭示出了无产阶级思想政治工作致力于批判错误社会思潮、建构科学世界观的重要功能和主要使命。从文本背景、思想渊源、理论逻辑、内在意蕴等四个构建维度对这个经典论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解析,获取关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念启迪,正是我们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郑重学术行动。  相似文献   

11.
市民社会作为一个与人的主体性相关的范畴,集中凸显了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对人的存在问题的建构逻辑。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构和重构在其思想内部呈现出关于市民社会的辩证批判,由此而揭示出他对"存在"问题的基本建构理路。其间,他对市民社会的思考从自明肯定,经由深入探究,走向彻底否定,最终明晰了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现实指向,同时突破了旧哲学在社会问题上的原有建构意向,奠立"新唯物主义"的基本逻辑立场,最终在哲学基础上终结了关于市民社会的抽象争论。  相似文献   

12.
书画艺术审美的核心精神均同时受到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浸染和引领,其审美的时代共性的本质,便是传统哲学美学思想的整合性折射,在审美意象、精神、意境的追求方面均有着高度的一律性。哲学美学思想是书画艺术审美的内在精神支点,从表面上看,书画表现的是汉字书写和山川风景的描绘,实际上表现的却是人的世界观和内 在的品质修养。其艺术审美特点所呈现出的本质趋同性,无不体现着传统哲学美学思想 引领下精神的物化再现。儒、道、释三者的相互影响渗透,形成了华夏民族的人文精神、 民族性格和内在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3.
西方现代艺术美学思想在上世纪初随着西方造型艺术的传入而涌入中国国门,一直以来西方艺术史学研究理论的发展形成影响着中国艺术的发展,尤其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开启了近百年的西方现代艺术美学语言的民族化转换历程。本文从传统审美哲学的引入、地域文化的渗透和语言技法的中国化三个方面,来论述西方现代艺术美学语言民族化转换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文章在介绍百年来有关美学的对象和学科意义方面的一些具体的观点和态度的基础上,指出这些美学建构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对其给予了简要而又系统的评价,以探讨这些思想体系中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5.
迄今为止,斯宾格勒的艺术思想尚未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历史研究中,他反对线性的进化论史观,而提出一种结构主义式的“文化形态学理论”。他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均有其基本象征物,此乃各民族艺术风格类型的内在依据。具体地,他分别以“阿波罗”、“浮士德”、“路途”、“道”等作为古希腊、欧洲、古埃及与中国艺术民族风格类型的文化象征。斯氏文化理论与艺术思想对我们今天建构富有本民族特色美学理论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燕 《求索》2007,(2):135-137
意识形态批判是阿多诺社会批判理论的主题。对意识形态的哲学批判的核心就是对“同一性”思维的批判,而这种同一性的功能就是社会控制。在晚期资本主义时代,意识形态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经验,它以文化工业的方式继续发挥着功能。这种“内在”的意识形态批判,对当今时代的文化建设,以及人文理性的重建具有重大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孙炜炜 《理论月刊》2022,(8):147-153
近年来,强调公众参与的“社会介入性艺术”在国际当代艺术界方兴未艾,但其作品常表现为非物质性的社会活动,遭到了诸多质疑。现当代西方哲学、美学和艺术理论对艺术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论证,为艺术的“介入性”提供了美学线索。在康德、黑格尔关于自律、他律的论述基础上,阿多诺、伯林特开辟了有关“介入”与“参与”的美学话题。博瑞奥德的“关系美学”和朗西埃的“岐感美学”则为介入性艺术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撑。前者催生了凯斯特的“对话”和“协作”理念,后者使毕晓普建构了完整的“参与式艺术”理论体系。经过两个世纪的理论演变,艺术对社会的介入已获得了美学上的合理性,并成为21世纪的新浪潮。  相似文献   

18.
孙正聿在《哲学:思想的前提批判》一书中系统确立了作为"思想的前提批判"这一独特的哲学体系。与早期的《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不同的是,这部著作进一步明确了三重哲学致思取向。第一重是以"哲学就是思想的前提批判"这一哲学观为哲学致思统摄。在这一致思统摄下,前提批判构成了哲学观的自我定位。第二重是把"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一哲学基本问题作为哲学致思内核。在这一致思内核中,前提批判构成了理解"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存在方式。第三重是把"哲学就是哲学史"这一哲学史解释原则作为哲学致思格局。在这一致思格局中,前提批判构成了理解全部哲学史内在逻辑的一条独特的解释原则,凭此可以说,一部哲学史就是前提批判的思想史。  相似文献   

19.
石文学 《人民论坛》2015,(8):204-206
马尔库塞的著作《单向度的人》把"单向度"作为发达工业社会的根本特征来进行揭示和批判,在现实层面上深化了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对西方理性文化内核的批判。文章围绕"单向度"问题展开对马尔库塞社会批判理论的分析,同时结合海德格尔的哲学形而上学批判和马克思的社会制度批判进行对比理解,并揭示他们批判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周睿 《求索》2012,(11):148-149,181
批判性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马克思哲学通过理论的批判与对现实的批判,在实现自我超越的同时,把现实的批判诉诸实践,对人类社会和人类文化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在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批判与双重建构中,实现了理论与现实的互动,彰显出其独特的历史魅力。在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内在的要求我们要积极地在理论和实践中开展双重批判与双重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