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马克思的道德建构,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建构,即在推动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消解"阶级的道德",历史地、实践地建构"真正人的道德";马克思的道德批判是历史与道德、政治经济学与哲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双重批判。实践向度是马克思道德观的理论特质。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阶段,经济社会的发展呈现向较全面、较深层转型的特点。转型时期经济实践向传统计划经济道德观和现代市场经济道德观提出了挑战。实践呼唤适合转型时期的道德观。转型时期的道德观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现代道德文化的精华融汇,是一种承先启后的道德观。根据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客观实际,转型时期道德建设应体现先进性、广泛性和层次性的统一,把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建设作为转型时期道德建设的战略重点,从经济、教育、法律、管理等多方面综合推进转型时期的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3.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道德观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年道德观的形成发展对青年人格的全面发展,对青年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对社会的秩序和精神风貌,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研究青年道德观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促进青年道德观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青年道德观的发展过程1青年初期青年初期,随着认知能力、自我意识的发展和生活经验的增加,青年的道德认识能力有了较大发展,对道德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道德信念开始萌芽,道德判断具有了明显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道德情感的直觉体验和与具体形象相联系的体验敏感丰富;道德…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与麦金太尔的道德哲学都体现出明显的社会维度,他们都坚持道德的社会性,并对现代性社会展开道德批判。尽管"社会"成为马克思与麦金太尔把握道德理论时共享的维度,但"社会"在他们那里的地位、内涵、作用等并不相同。在马克思那里,"社会"不仅仅是一种背景性的社会实体,更重要的是唯物史观的体现,体现马克思思考道德问题的方法论。与马克思不同,麦金太尔语境中的"社会"只是作为道德背景性存在,而不具备马克思社会观的多重维度和丰富内涵,他的现代性道德批判隐含了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思维以及回归传统的道德乡愁情结。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可见马克思道德哲学的社会维度背后的终极动力是人的生存问题,最终的价值指向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从具体、现实的人出发理解社会,同时在社会关系中把握道德的真谛,社会成为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彰显个体本质的形式,马克思道德哲学也由此体现出强烈的生存论特质。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道德思想在其青年即已经产生,这与其教育经历有很大关系。毛泽东早期道德思想带有明显的心学维度,其核心思想就是自作主宰,他在道德观上提倡道德自律,认为自我是惟一的道德主体和支配者;道德中包括幸福,以满足情感需求。而道德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自我",即能够充分发展自己身体与精神的力量。五四之后,毛泽东逐步向马克思主义新道德观转变,逐步建立起了一种为人民谋福利的集体主义新道德观。  相似文献   

6.
徐宇 《淮海论坛》2007,(4):29-30
道德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约束人们思想、行为的规范和准则,是社会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是非、善恶、荣辱的评价标准。它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范畴,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社会经济基础服务的。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制度下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同一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时期道德观也具有不同的内容和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道德观产生了新的内容和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本文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新内涵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化注重道德的进路,从生命主体立言,重生命,崇修养,因此,过早就实现了道德的自觉。但由于中国的传统社会是政治、文化、道德同构的一元社会,因此道德追求与学术追求便受制于现实政治的制约,于是这种道德自觉便蜕变为维护政治统治的自觉。因此,要对传统道德进行现代性的改造,把传统的圣人道德观,转变为法治之下的道德观。传统的道德自觉首先意识到的是义务,是义务本位的道德观,而现代的政治自觉则应首先意识到权利,是以权利为本位的政治观,政治与道德回归属于自己的领域,实现了真正的道德自觉与政治自觉。  相似文献   

8.
刘琼 《理论月刊》2005,(6):58-60
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儒、道两家在对待生态问题上是一致的,特别是在效法自然、化育万物和知足知止的道德观上为现代社会摆脱生态危机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9.
张小丽 《前沿》2005,(9):179-181
法治发展应该获得相应的道德支持。我国社会普遍的道德与法治不相适应,道德不足以支持法治。道德有很强的传统性,传统道德的影响仍然很大,传统道德与现代法治的不和谐是明显的。在法治进程中,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道德,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传统的重等级、重调处道德观显然与法治发展不相适应,传统的义利道德观对市场经济法治的实现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欧阳康  王晓磊 《求索》2008,(5):81-83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理论依据,作者认为,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内涵着三个基本维度,分别是历史和地理的维度、实践的和辩证的唯物主义的维度以及价值批判与理想建构的维度。全面、辩证的理解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原意,对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定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孕育和产生一定的道德观念,一定的道德观念,也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联系、相适应。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决定了社会主义的道德区别于以往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道德。邓小平社会主义道德观主要内容:良好的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保障,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邓小平社会主义道德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对此,人们表现出复杂的道德心态,因而也做出不同的道德选择;有的人抱残守缺,将以往计划经济时代的道德风尚与现实的道德风尚作简单类比,感慨世风不古,指责社会道德日益沦丧,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前途持完全悲观的态度;有的人则产生了道德危机,不愿固守原有的道德信念,但却未能找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道德观。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化的今天,社会道德的建设与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建设与发展的步伐,社会道德底线屡遭冲击,甚至出现道德被抽空的局面.主体性道德人格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道德观,面对社会道德的混乱与破坏,大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具有比较上的主体优势与资源优势,能够对社会道德的重塑发挥实质性的作用与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杨群欢 《今日浙江》2010,(14):60-60
秘书价值观,是秘书人员关于自身社会价值的认识、理解、感知,是秘书人员对秘书这一社会角色的整体把握,是秘书人员赖以承担秘书角色、从事秘书工作、进行秘书实践活动的思想基础、道德基础和精神动力。它全面、综合地反映着秘书人员的人生观、社会观、行为观和职业道德观。秘书的价值观,是秘书人员不可缺少的灵魂。  相似文献   

15.
冯根胜 《今日浙江》2006,(17):43-44
荣辱观是新闻宣传的道德基石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公民在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逐步形成的对荣誉、耻辱的根本观念和总体态度。它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荣辱范畴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核心理念,也是新闻宣传的道德基石。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内涵,也为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提供了重要保证。新闻宣传报道是对社会的一种特殊的评价方式;而道德是社会以善恶评价、依靠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以及社会舆论来调整的人际行为的规范。道德修养是新闻从业人员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并逐步完善人格的必…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和谐思想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对其形成过程中的历史背景及理论内涵的追溯、解剖,可以洞察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异化劳动的批评以及对未来社会的勾勒,尤其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思想。赫斯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思想和社会异化思想,都与马克思和谐思想有着密切的理论联系,都对马克思和谐思想有着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并对马克思主义和谐理论的最终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的同时,对未来社会形态进行了建构,阐释了关于未来社会建设的思想。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动力观。  相似文献   

18.
由物品、符号和传媒构建起的现代消费,对传统的消费道德形成了巨大冲击。个人主义消费倾向与传统道德思维,贫富间的“消费差”与社会公平和正义,消费方式与道德限度之间呈现出多重的矛盾关联。理性分析现代消费道德危机,对于矫正消费的社会意义,建立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型消费道德观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善”作为道德价值,在道德主体、道德活动、道德标准三方面体现人的自由。马克思从物质生活条件出发,科学地阐明了道德价值的起源、演变及其在社会与人的发展中的独特作用。马克思的理论与实践、事业与人品,体现了科学与价值、实有与应有、理想与现实的完美统一,道德浪漫主义和唯科学主义都是马克思所反对的。  相似文献   

20.
薛俊强 《岭南学刊》2011,(2):120-126
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是贯穿于马克思思想发展过程中的一条红线和中心线索。马克思关于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的思考和研究都是围绕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展开.无论是经济层面上的社会所有制的奠基,还是政治层面上的国家的消亡,马克思最终的理论旨趣在于实现一个“每个人的自由个性及其全面发展”这样的理想社会状态。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承载了马克思的最高社会理想和价值关怀。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准确地理解和阐释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思想视域形成及其内涵.是理解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及其理论实质的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