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近年来,全省上下对空气质量治理狠下功夫,采取不少“铁手腕”,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空气质量状况仍然严峻,集中表现在:大气污染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为主,浓度维持高位运行,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超标,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和夏季臭氧浓度处于高值区.  相似文献   

2.
“城市空气质量不仅仅是一个局部的问题,它是一个区域性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也是全球问题。”庄国顺说。目前,在我国城市中的绝大多数首要污染物都是细颗粒物PM2.5,科学术语上称为气溶胶。庄国顺教授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这些细颗粒物的来源、变化过程及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加强我市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工作,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保障群众身体健康,有效解决大气中细颗粒物污染和灰霾现象,我市新近出台了《宁波市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21个部门将花大力气整治空气质量。《方案》要求到2015年,我市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比2010年下降11%、10%、10%以上,细  相似文献   

4.
<正>去年74个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9.1%,但民众感觉并不明显。我们需要在雾霾成因分析的科学性、治理措施的精准性上下功夫。PM2.5主要有五大来源,分别是燃煤、汽车尾气、工业气溶胶、二次扬尘和生物质燃烧。去年74个重点城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下降9.1%,但民众感觉并不明显。我们需要在雾霾成因分析的科学性、治理措施的精准性上下功夫。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PM2.5浓度明显下降。这就要求在施政措施中,  相似文献   

5.
杨震 《前进论坛》2012,(7):58-58
颗粒物是长期影响我国空气质量,加速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PM2.5形成的城市灰霾天数快速增长,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实际处于持续恶化状态。环保部已制定公布监测PM2.5的时间表,2012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监测PM2.5和臭氧浓度值,  相似文献   

6.
颗粒物是长期影响我国空气质量,加速大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PM2.5形成的城市灰霾天数快速增长,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污染实际处于持续恶化状态。环保部已制定公布监测PM2.5的时间表,2012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  相似文献   

7.
温家宝总理今年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PM2.5”,这一关键词在当天下午广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引发代表热议。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细颗粒物(PM2.5)等项目监测,2015年覆盖所有地级以上城市。”  相似文献   

8.
<正>近期,被称为"灰霾元凶"的空气污染物PM2.5(又称"可入肺颗粒物")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上海、南京等许多城市均开始尝试发布PM2.5监测数据。北京市环保局也已在春节前,首先开始实时发布包括PM10在内的三项常规污染物的每小时浓度,并同时公布PM2.5的研究性监测数据,供市民参考。PM2.5这个一度混沌的空气质量概念,终于有望成为  相似文献   

9.
伴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以及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导致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恶化,特别是PM2.5等已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影响环境安全。目前,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已成为以高浓度细颗粒物(全年)和高浓度臭氧(夏秋季节)为特征的典型"双高"型污染区域,其中以京  相似文献   

10.
李鹏 《中国减灾》2012,(4X):24-24
<正>对胡敏而言,现在应该是她比较开心的时间,在经过她及国内其他有关专家多年持续不断的研究和呼吁之后,有关颗粒物污染的PM2.5标准终于被我国纳入到了空气质量监测和发布的重要工作日程之中。其实,多年来,胡敏和她的科研团队就一直在研究有关颗粒物的污染。她研究发现,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区域大气污染已经成为严重的环境问题,而细颗粒物是空气污染中的核心污染物,也是造成灰霾天气、影响气候变化和危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的大气环境和污染源监测,研究区域环境空气中颗粒物污染特征。根据不同功能区PM10(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空间分布特征和累积效应,表明区内道路扬尘和施工扬尘是该区域大气颗粒物的主要污染源。根据对道路边界的降尘监测,表明施工工地对道路扬尘的影响非常大。对于处于建设发展期的区域,加强施工扬尘和道路扬尘控制是保证空气质量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近几年,朋友圈蓝天‘出镜率’越来越高,让人心生欣喜,雾霾终于远去,但空气质量指标却显示臭氧超标,难道这是‘假蓝天’?"6月5日,黄石市十五冶社区党委副书记张琳作为基层群众代表,参加了湖北省政协组织召开的"打赢荆楚蓝天保卫战"月度专题协商会,她的发言道出了群众对高质量空气的向往和疑虑。"2018年湖北省17个重点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2015年提高12.3个百分点,细微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  相似文献   

13.
正大气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宝贵资源,但以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为主要污染物的大气污染问题给江苏居民的健康生活、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了严重威胁,大气污染防治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江苏省的重点工作之一。大气污染防治的现状污染程度总体得到改善。2017年江苏省大气质量有所改善,PM2.5年均浓度较2016年下降3.9%,PM2.5浓度较"大气十条"确定的2013年考核基准数  相似文献   

14.
前段时间看新闻,扑面而来的是同一个"沉重话题":无处不在的环境污染。看天上,京津唐等地再现雾霾,北京部分地区能见度不足500米,五环内首要污染物均为细颗粒物PM2.5,空气质量几达重度污染。看地下,我国约有64%城市地下水遭严重污染,33%受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仅有3%。造成生态环境如今这种被动的局面,是我国长期以来传统发展模式造成的恶果。至于这种模式为什么在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加快转变"的情况下仍然收效甚微,则与形成和固化这种模式的指导思想及体制机制有关。若要改变这个局面,笔者  相似文献   

15.
[空气质量] 云南16城市都要监测PM2.5 2012年,包含昆明在内的全国首批74个重点城市按照国家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PM2.5监测.随后,2013年曲靖市、玉溪市也陆续实施了新标准下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实时发布PM2.5等监测指标的监测数据.按照国务院空气质量新标准“三步走”实施方案要求,明确规定2012年在74个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2013年在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2015年1月1日在所有地级以上城市,2016年1月1日在全国实施新标准的分期实施要求.也就是说,2015年1月1日起云南省所有地级以上城市也须按照新标准开展PM2.5等6项指标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PM10是大气颗粒物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10μm的颗粒[1]。我国从2000年起,在环境空气周报监测和环境空气日报中就陆续将TSP改为PM10。南充市既是全国113个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之一,也是18个清洁能源示范城市之一,了解与掌握南充市环境空气中PM10污染水平就显得十分重要。南充市地处四川盆地东北、嘉陵江中游,辖3区1市5县、人口  相似文献   

17.
《政策瞭望》2013,(11):59-59
最近,上海市出台《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目标到2017年,重污染天大幅减少.空气质量明显改善,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20%左右。新编《上海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2013—2017)》以加快改善环境空气质量为目标、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为核心,全面推进二氧化硫(S02)、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物(VOCs)、颗粒物等的协同控制和污染减排,在能源等六大领域提出了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1)能源。  相似文献   

18.
认识PM2.5     
最近,几场大雾让PM2.5出了名。PM2.5是什么?它有一个更容易理解的中文名——细颗粒物,也称作"可入肺颗粒物",是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固体颗粒或液滴的总称。2.5微米是什么概念?人的头发直径大约是70微米,这就比最大的PM2.5还大了近30倍。这些颗粒如此细小,肉眼是看不到的。  相似文献   

19.
京津冀地区是全国雾霾重污染高发地区,全国空气质量相对较差的10个城市中有7个在京津冀.近年来,随着治理工作的不断深入,京津冀雾霾呈现逐年减轻的趋势,但仍比较严重.2015年京津冀地区PM2.5年均浓度为77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二级标准1.20倍),平均超标天数比例为47.6%,以PM2.5为首要污染物的天数最多,有12个城市超标;代表性城市北京、天津、石家庄PM2.5年均浓度分别为81、70、98微克/立方米,尽管有所下降但仍超标1倍以上.  相似文献   

20.
2012年12月,环保部公布《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要求全国涉及近14%国土面积的47个城市到2015年前,完成PM2.5(细颗粒物)下降5%的指标。其中北京的任务最高,为15%。关注环保,可以抬头看一眼天2010年,依仗着400多万粉丝,中国童话大王郑渊洁发起了一次"见证蓝天"计划:准备用一年时间每天给北京的天空拍摄标准像,见证北京蓝天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