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文星 《前沿》2004,(12):175-177
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既是政治文明进步的产物 ,也是政治文明得以巩固发展的思想基础 ,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落实以人为本执政理念的政治保障。当前 ,我们要以以人为本执政理念为指导 ,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2.
由于工具理性主义的膨胀,我国传统城镇化中忽视了"人"在城镇化中应有的地位,尤其是农民工阶层,并没有切实享受到城镇化的成果。传统城镇化是土地的城镇化,而非"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呼吁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理性复归,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要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让农民工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  相似文献   

3.
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制度文明,制度文明的核心是宪政。宪政要求的是宪法的落实与全面实施,这需要一系列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支撑与保障。依法治国的关键是治理或制约国家权力。在政治文明建设中,各级政府公职人员确立行政法治观念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依据科学发展观,当前军队政治工作中存在着"以人为本"理念尚未普遍确立、工作不够全面与协调、短期行为较为突出以及"自我中心"和"自我服务"倾向较明显等问题。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军队政治工作创新发展,要求做到:确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促进官兵全面发展;确立全面观念,在突出重点中全面谋划政治工作;确立协调观念,促进政治工作系统化;确立长远观念,对政治工作实行动态控制;确立求真务实观念,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5.
谢尊武  ;傅如良 《求索》2008,(4):98-100
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其各项价值目标的实现需要宪政作为制度保障。保障农民阶层权利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和宪政的基本要求,然而宪政在保障政治文明价值目标实现中却存在不少弊端,导致农民阶层一些权利的缺失,应充实宪法保障的相关内容,完善相关制度建设,确保农民阶层各项权利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6.
贺筱华 《前沿》2007,(12):128-130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变化剧烈,中间阶层在社会的崛起与变迁,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与研讨,其有序的政治参与更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战略。但目前,我国中间阶层在政治参与中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一种"假性"政治冷漠,这是当代我国政治文明发展不充分的一种表现。我们要辩证地看待中间阶层的政治参与冷漠现象,采取措施积极调动其内在的政治参与热情。  相似文献   

7.
司法公正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最后保证,是人们对法治信仰的基石,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标志。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目标的确立和以人为本、人权保护价值观的日益张扬,人们对司法不公问题更为关注。如何促进司法公正,依然是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们审议两院工作报告的焦点话题。然而,与往年迥异的是,代表们的审议意见在总的原则问题上竟不约而同:落实司法为民,促进司法公正。司法为民,是司法工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客观要求,是促进司法公正的大方向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公正司法,就是对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有  相似文献   

8.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是推动呼和浩特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要求,具有鲜明的历史特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的发展观念也在不断进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以人为本这一发展的本质,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和"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实现了我们党在发展观认识上的新飞跃,同时也为我们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所以,推进呼和浩特市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注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为此,必须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作为政治文明理念的“以人为本”应该是:在历史观上,肯定人是历史的目的而不是手段;在本体论上,突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在国家观上,强调市民社会是政治国家的基础;在发展观上,主张人的解放和发展是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政治文明的构成要件是文明的政治理念、文明的政治制度、文明的政治行为和文明的政治目的,而所谓“文明的”就是“以人为本”的,其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是政治文明的先导,建立“以人为本”的政治制度是政治文明的关键,维持“以人为本”的政治秩序是政治文明的核心,追求“以人为本”的政治目的是政治文明的归宿。  相似文献   

10.
由于工具理性主义的膨胀,我国传统城镇化中忽视了“人”在城镇化中应有的地位,尤其是农民工阶层,并没有切实享受到城镇化的成果。传统城镇化是土地的城镇化,而非“人”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呼吁人的价值和尊严的理性复归,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要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让农民工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  相似文献   

11.
蒙田 《传承》2011,(13):48-49
"尊严"主词是"尊","尊"原是一种祭器,后来引申出高贵显达、威严肃穆、地位不可侵犯等意。"尊严"意为庄重有威严,使人敬畏,独立不可侵犯。温家宝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使我国人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尊严问题的提出,是我们党和政府在更深的层次上对以人为本要义的新诠释,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周雯  杜杰 《理论月刊》2006,(10):37-39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成为目前全党和全国人民关心的焦点问题。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公务员政绩观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对于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科学发展观中蕴涵的公务员政绩观理念入手,剖析了我国公务员政绩观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当前公务员政绩观中与科学发展观不相适应的原因,最后提出了构建公务员政绩观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的新发展。其主要特点为继承与发展相结合、重点突破与系统完善相结合、比较与借鉴相结合。贡献体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目标;倡导了经济体制改革优先战略与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以及"和而不同"的新型政治文明观。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政治文明建设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文明观的新发展。其主要特点为继承与发展相结合、重点突破与系统完善相结合、比较与借鉴相结合。贡献体现在:创造性地提出了"政治文明"的概念;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目标;倡导了经济体制改革优先战略与政治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以及"和而不同"的新型政治文明观。  相似文献   

15.
《物权法》的起草和审议曾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争议,它的通过更是为世界所注目。物权概念的确立和对物权的保护不仅是对"国家尊重和保护人权"及"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的宪法原则的具体化,会对社会观念的重塑、政治文明的再造和阶层结构的重构产生重大的影响,更会因为它有利于弱势群体利益的保护,减少社会冲突、有利于中产阶层的壮大,增强社会稳定基础和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强化社会保障能力而对中国社会的长期和谐稳定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文忠 《新东方》2006,(2):23-26
人权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权虽为主观的价值判断,但是其折射下的政治文明形态则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制度化和程序化,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权经历了从先验的道德准则发展成为法律原则、政治观念并最终成为人权法的过程,并直接影响了不同时代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文明。一、人权与政治文明基本关系分析从内涵角度学界对政治文明概念论述颇多,从外延上,政治文明至少包括如下特征:1.政治文明与特定社会的价值判断紧密联系,和不文明相对应,代表特定历史时期政治发展的方向。2.政治文明体现社会制度的进步状态,是制…  相似文献   

17.
王国华 《同舟共进》2010,(11):12-13
中国历史上,底层的平民百姓向来是最没有尊严的。但从宋元起,直至明清,民国,浙江东部一直存在着一个叫做"堕民"的阶层,这个阶层比平民地位更低,看上去更没有尊严。  相似文献   

18.
陆汉平 《前沿》2003,(9):27-29
建设政治文明是体现和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要求,为了加强政治文明建设,必须转变传统政治观念,树立科学的政治思想,并在改革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这一关键环节上实现有效突破.  相似文献   

19.
政治传播理论可以对传统中国主流观念的传播形成有效解释。传统中国的主流观念主要由大一统观念、华夷观念、家国观念、和合观念等中华民族的共性观念构成。传播主体主要由统治者阶层,包括中央权力阶层、官僚阶层以及“士阶层”承担;传播客体包括农民阶层和羁縻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生产方式、语言以及风俗习惯等是界分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标准,同时,其相似性也是民族共同体得以巩固的支撑要素。主流观念由传播主体向传播客体的扩散增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部共识。内部共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具有重要作用。传统政治传播机制对于当下具有重要启示,持续凝聚共识仍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巩固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突出以人为本,真正做到政治上保证,需求上满足,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一是要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出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