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毅人 《奋斗》2007,(9):57-57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俗语常常被人们提起,且说起来朗朗上口。细品一下,这里有很深的内涵。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们用汗水浇灌了大地,春种秋收,靠“种瓜”和“种豆”,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得以生息.繁衍了一代又一代,同时也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实践》2014,(10):44-44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未必。记者在芜湖金鹏蔬菜大棚里看到了“反例”。这是一株刚发出三五片叶子的“早春红玉”(一种小西瓜),顺着杆茎往下,离根系最近的地方却生出了两片葫芦叶,根部还绑着红色的塑料夹。市农委种子管理站的负责人王志好介绍说,西瓜葫芦的结合,长出的西瓜更健康美味。  相似文献   

3.
岫岩 《前线》1993,(12)
你知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道理吗?你了解大千世界生物繁多、性状各异的原因吗?要回答这些问题,需从基因工程说起。基因的化学本质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它由四种不同的核苷酸组成,是生命的基本物质,记录着  相似文献   

4.
好人缘是一个人的巨大财富。有了它,事业上会顺利,生活上会如意。但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而是需要你的辛勤努力。 尊重别人。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把这条朴素哲理运用到社会交往中,可以说,你处处尊重别人,得到的回报就是别人处处尊重你,尊重别人其实就是尊重你自己。  相似文献   

5.
说的“硬话”要兑现一些领导干部部署某项工作时,总喜欢说几句咔嚓咔嚓的“硬话”,诸如:哪个地区、部门和单位如果计划生育超标、社会治安混乱,就摘其主要领导的“乌纱”;哪里的落后面貌不改变、经济效益上不去,其主要领导不得调动、不得提拔;哪里拖欠教师的工资,...  相似文献   

6.
普遍逻辑根据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之间是否有蕴涵关系这个标准,把推理分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前提与结论之间有蕴涵关系的推理叫必然推理,即演绎推理。所谓蕴涵,是指一种逻辑运算,通过这种运算,借助于由“如果……则……”所表达的逻辑联结词,就可由两个命题A和B组成一个复合命题:“如果A,则B”,也可读为“A蕴涵B”。在数理逻辑中一般记为“A→B”或“AB”。其中“如果……则……”称为蕴涵词,即表示两个命题具有涵关系的逻辑联结词;“A→B”则为蕴涵式;A同B之间的关系即可称之为涵关系。传统逻辑中的简单命题推理、复合  相似文献   

7.
张贺 《当代党员》2014,(3):69-69
中国有句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说的是选择的重要性。选择了种瓜,得到的绝不会是豆子。其实,小至个人,大至国家、民族,不同的选择,会造就不同的际遇与结果。那么,是什么促使人们做出不同的选择呢?一个重要依据就是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报载:6年前,全国劳动模范、上海港务局包起帆从技术员成了国企当家人,但他不允许职工叫他“老板”。他说,当家人与职工是一根藤上的两只瓜,两者之间不是老板和伙计的关系,而是同事关系。如果当家人以“老板”自居,就会把职工丢在脑后,而职工叫惯了“老板”,也会把自己主人翁的意识抛弃掉,当家人和职工就成了雇佣关系。包起帆这段掏心窝子的话确实引人深思。社会在变,时代在变,利益关系也在变,但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没有变,也不能变,这就决定了我们国企的当家人与职工的关系应是“鱼水关系”,而不该是“油水关系”和“水火关…  相似文献   

9.
“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他;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生活要艰苦朴素;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这“十条家规”不仅是周恩来总理高尚人格的写照,也展示了共产党人处理小家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崇高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一、先看看自己能种好什么。结构调整要在认识上走出“种什么好”的误区,首先必须解决我能“种好什么”的问题。同样是栽葱,口本农民从品种选育到不同时期都有一套严格规范的工艺,使得每棵小葱长短、粗细如同克隆一般;同样种葡萄他们不求多多益善,只求精益求精,一平方米,只允许长4串,每串400克,每颗粒重12克;同样产黄瓜,日本人要求瓜直,长度一致,颜色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1.
民谚曰:“饥寒起盗心,饱暖思淫欲。”穷也穷不得、富也富不得,怎么办呢?我们姑且别去管怎么办,仔细一想,这句不尽周全的谚语,又有它独到之处──至少,它讲了一种社会现象;至少,它道出了国民性格中的弱点──穷也穷不得、富也富不得。要改变自己的“饥寒”处境,一定要去做“盗”么?见不惯“富”,似乎由来已久,“劫富济贫”曾经被认为是义举。研究社会问题,能“透过现象去看本质”,那是不容易的。现象上,“盗”因“饥寒”而起,可是,“饥寒”又因何而致呢?不少学者早讲了,政治的黑暗、天灾,乃至自然条件差,都可能“使民…  相似文献   

12.
商品交换的“实质不平等”是指交换未能使当事人获得最大利益,有三种情况:“形式不平等”带来“实质不平等”;“形式平等”,由信息不对称带来“实质不平等”;“形式平等”,由垄断-竞争关系带来“实质不平等”。在垄断-竞争的二元经济模型中,垄断性经济和竞争性经济相互交换产品。垄断性经济以提高的价格提供数量不变的产品,竞争性经济以不变的价格提供数量增加的产品,反映了商品交换的“实质不平等”。我国若干部门劳动报酬呈相反方向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商品交换“实质不平等”的存在。对处于转轨时期的我国经济来说,更重要的是使商品交换的“实质平等”在更大范围内实现。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一向注意修身齐家,为了堵住后门,他为亲属制定了“十条家规”,详尽又细致,即: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来者一律住招待所;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不许请客送礼;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生活要艰苦朴素: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十条家规”既是周恩来对亲属的具体要求,更是严格自律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4.
《新长征》2012,(6):35-35
从焦裕禄到杨善洲,从孔繁森到任长霞,如果追寻一种精神的谱系,就能发现,他们的精神都源于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在革命岁月,这是“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是“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在建设时期,这是“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是“如果痛苦换来的是结识真理、坚持真理,就应自觉地欣然承受”;  相似文献   

15.
汪金友  贲迅 《前线》2008,(4):58-58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恩来制定了10条“家规”,具体内容是:“1.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我,只能出差顺路来看看;2.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3.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丁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我代付伙食费;4.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5.不许请客送礼;6.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7.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来办;8.生活艰苦朴素;9.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我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10.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  相似文献   

16.
这道禁令下得好○杭植林辽宁省丹东市对毫无意义、劳民伤财的“片会”下了禁令:凡是跨市、县的“片会”,必须履行报批手续;没有明确任务又无实际内容的“片会”一律禁止召开;一般联谊性质、轮流做东的“片会”,党政机关一律不得派人参加;未经批准擅自召开此类会议的...  相似文献   

17.
司马心 《学习导报》2013,(10):64-64
这真是一个“明察秋毫”又“鞭辟入里”的规定——中组部下发文件,要求加强学员管理、改进干部教育培训的学风。这个规定强调诸个“不准”,学员在校期间及结(毕)业后,一律不准以同学名义搞“小圈子”,不得成立任何形式的联谊会、同学会等组织,也不得确定召集人、联系人等开展有组织的活动,不得利用同学关系在干部任用和人事安排以及子女入学、就业、经商等方面相互提供方便谋取私利。  相似文献   

18.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有句名言:“德者,才之帅也;才者,德之资也。”这句话,反映了作为名人德才皆备的辩证统一关系,故而,深得后人的赞赏与认同。德才皆备,德为先,才其次。有德无才,难成事业,实为庸人;有才无德,破坏事业,当属小人。社会生活当中,选拔任用人才,才的问题相对容易认识和解决,而德却需要长期的考察和识别。这里,不想对人才之“才”多言,而就“德”展开一点思考:所谓德,就语义讲,一般泛指道德、品行、政治品质。如果从分类出发,可以有政治这意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个人心理品质等等。以这么多的道德元…  相似文献   

19.
日前,省教委发出通知,根据教育部有关精神,要求各地落实中小学“减负”措施。通知规定,我省将严格控制中小学生在校作业总量和活动总量:小学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三、四年级家庭作业不超过40分钟,五、六年级一般不超过60分钟;小学生在校时间原则上每天不超过6小时;任何学校不得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和寒暑假补课,更不得有偿补课;除语文、数学外,其他课程平时进行考核,不得组织考试,村小及教学点由乡教办组织考试命题。取消小学生成绩评定百分制,实行等级制。此外,我省还将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不得给下级…  相似文献   

20.
《党的生活》杂志约我写稿.而且,是为专栏写稿;我始而踌蹰、婉拒,继而欣然应约,这其间,有许许多多的想法。想法之一是,作文化人在党刊上撰文,总觉得有点“那个”,所以,始而踌蹰、婉拒。是啊.很难。党刊严肃,这是自然的;而我的文章一严肃,便会让读者——多数是党员干部——生厌乃至责清:你一个文化人怎么竟对我等“严肃”起来?好吧,不“严肃”,换一个路数,不妨“嬉笑”为之,可是,一“嬉笑”,又怕有违刊物的性质。“怒”又“怒”不得,“笑”又“笑”不得,多难!所以,我始而拒之。可是,编辑同志说,我的文章,大家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