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党的十五大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高度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并把它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目标,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了《宪法》。  相似文献   

2.
吕红兵 《中国律师》2014,(12):15-16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引国人乃至世人关注。本次会议主题不仅仅是"依法治国"四个字,而是"全国推进依法治国"的全新概念。早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便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十七大则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直到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3.
《政府法制》2010,(22):10-11
一、"法治国家"目标实现的前提是建成"法治政府""法治国家"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通过制度建设逐步认识到,必须改变原先主要依靠政策和领导人意见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方式,而走依法治国的道路。这是党的领导方式的转变。它合乎逻辑地推导出了"法治国家"目标实现的前提:建成"法治政府"。  相似文献   

4.
李林 《政法论坛》2023,(2):3-13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指明了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时代使命和中心任务,而且明确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遵循和法治保障,具有重大意义。要毫不动摇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奋力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全面加强新时代新征程“法治轨道”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的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想目标,科学界定了依法治国的内涵,全面论述了依法治国与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渗透着浓郁的现代法治精神,包蕴着极为丰富的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邓小平民主法制理论的系统阐发和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司法》2008,(12):1-1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时下隆冬季节即将来临,举国上下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气氛却越来越热烈。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了改革开放新时代。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基本方略;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揭开了一页又一页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7.
尹杰 《法制与社会》2011,(25):55+62-55,62
在现代法治社会建设中,依法治国是进行法治建设的重要途径。要实现法治,首先应该明确在法治社会里应是以个人为本位的,对于以往的"国家本位"、"社会本位"的理念应予改变。这种观念的转变在行政执法中尤其应该受到重视,本文就这一问题结合时下非常流行的"人文关怀"一词对严格执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党的十七大报告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和全局角度,第一次鲜明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相对于以前提出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9.
跨世纪的目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跨世纪的目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李步云张志铭“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跨世纪目标。本文对“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这一宏伟目标的意义从若干方面进行了阐发。作者认为,把“依法治国”作为治国方略,是...  相似文献   

10.
十五大报告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治国方略。近两年报章上所见多为对依法治国含义、意义和如何进行的论述,但何谓法治和法治国家、如何实现法治国家则少有论及。很多人认为,法治国家就是依法治国过程的当然结果。其实不然。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对法治的含义有一个著名的表述:“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可见,法治是一种状态,是依法治国进程中一定历史阶段的理想结果,但不是当然结果。依法治国只是一种治国方略,其能否使国家达到一…  相似文献   

11.
社会优位理念与法治国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永坤 《法学研究》1997,(1):101-110
社会优位理念与法治国家周永坤一、中国走向法治只能始于转变法理念1996年春,为二十一世纪描绘宏伟蓝图的雄心勃勃的中国领导人终于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战略目标。江泽民主席亲自参加依法治国的法学讲座,发表了《依法治国、保障...  相似文献   

12.
论苑     
立案监督调查标准之我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正式写入我国宪法,它标志着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认真贯彻执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方针,继续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步伐,是摆在全党、...  相似文献   

13.
刘武俊 《中国司法》2012,(12):17-22
党的十八大报告彰显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时代主题,蕴含了极其丰富的法治精神。本文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解读了十八大报告的法治精神,重点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以及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等论题进行了科学的阐述。文章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观点富有启发性,值得广大读者一读。  相似文献   

14.
高斌 《政府法制》2009,(5):30-31
法治,常被人们称为“依法治国”和“法治国家”,是一种理想的政治法律制度模式。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确定“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被认为是我国依法治国的起点。但是,著名法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李步云则指出,是十一届三中全会,而不是十五大,标志着中国已进入依法治国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中指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监狱机关而言,就是要积极推进法治监狱建设与监狱现代化。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马忠法蔡嘉伟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新里程碑“民主政治,法治国家”是近现代中国史上无数有识之士梦寐以求的目标。郑观应在他的出版于甲午海战前一年的《盛世危言》中,强调设立“议院”才是富强之本①,表达了对民主政...  相似文献   

17.
吕琰 《中国律师》2015,(2):26-28
法治中国,如今正变得愈加清晰可期。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法治建设作出重大部署。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法治建设发表重要论述,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方向和道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对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系统性的全面的谋篇布局,指明了治国理政的法治化方向,描绘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司法》2011,(8):5-5
党的十五大报告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正式写入其中,明确了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2011年3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作为依法治国的前提,有法可依、法律齐备为今后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单独把法治建设作为专章论述、专门部署,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0.
民主与法制的建设,已成为广为关注的话题,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法典形式加以确定,使依法治国成为了我国的基本制度。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法治已经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我党的治国方针,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也是一项重大的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