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建生 《当代世界》2010,(2):60-61,64
在经历了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深切地体会到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掣肘。中国必须高度关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即使现在没有实力完全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方向与进程,但必须努力促使其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进行。  相似文献   

2.
我们幸运地避开了金融风暴,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就没有金融泡沫。不必讳言,近几年由房地产、股票过热产生的经济泡沫中,最大的一个泡沫无疑在广东。不过,务实的广东有勇气来面对现实,有气魄来与中央联手挤泡沫。5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南下广东,中国金融人士的目光在此聚焦……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金融自由化呈现自己的特点:一方面,由于金融监管滞后,金融自由化给我国金融体系和金融运行带来潜在风险,更多地体现在市场风险;另一方面,中国由于制度转型远未完成,金融自由化改革滞后带来制度风险.两种风险交错并存,相互影响并且在时间顺序上,存在从制度性风险向金融自由化风险过渡的趋势.在我国金融自由化未完成以前,金融运行中的制度风险是主要的、基础性的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4.
张立伟 《南风窗》2013,(14):62-64
对于一个没有经历真正资本自由考验,同时又缺乏监管文化的"巨型经济体",金融改革也许会沦为一道难以逾越的深壑。解读中国当前的经济风险是一项很难的工作,因为形态过于复杂,几乎是历史上的苏联、日本以及1997年东南亚地区遇到的所有挑战之和。这也意味着中国的决策者们肩负着多么重的任务,他们需要既能化解危机,又能推进转型。"船大难掉头"中国在过去一段时间内,长期实  相似文献   

5.
金融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方向,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金融研究已形成较为明确的研究内涵和边界。但是,由于其诞生和发展植根于国际关系学学科体系之下,国际政治经济学的金融研究议程在解释国际政治经济变化及其所导致的国家间关系和国内政策调整上仍存在局限,尤其是对国内政治和比较政治层面的金融活动和政策关注不足。作为研究方向和研究议程,“金融政治学”在国际政治经济学金融研究的基础上,更加全面地囊括和融合国内政治、比较政治和国际关系研究中的金融议题,尝试对政治和金融的关系进行更加系统的探索。在国际秩序变革期和地缘政治博弈回归的背景下,中国的金融政治学核心议题至少包括五方面内容:支撑中国经济和金融高质量发展的最匹配金融体制,维护国家金融安全的最佳系统性策略,提升中国国际金融权力的最稳妥金融方略,应对大国金融博弈和国际金融制裁的最有效手段,推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和国际金融秩序有序变革的最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6.
根据组织结构和体制两个大的维度,全球金融治理体系的演进及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梳理和评估:组织结构核心、主要行为主体及其间关系、体制核心目标、体制具体内容。不同维度的梳理和评估呈现出两大趋势——美国霸权分散和中国地位提升。然而,这并不必然意味着中美之间存在霸权或权力的转移,中国有意愿但尚未有足够的能力成为全球金融治理的"引领者","中国方案"由内及外走向世界还须解决一系列难题。这些难题本质上是关于如何保持中国政治经济实力的持续增长,具体涉及中国如何获得在全球金融治理体系中的组织核心地位,增加在全球金融治理机构中的制度性金融权力,提高中长期议程制定能力,提升"中国方案"的合法性、凝聚力、协调力和传播力等方面。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应是未来提升中国全球金融治理能力的政策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7.
打造金融中心也要靠政治,"在当今国际金融领域的竞争中,政治家的决定性作用可能不亚于金融家。"中国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8.
金融化是指全球金融利益主导着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金融部门和实体部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金融化是三个彼此不同又相互联系的过程,共同推动了当代全球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弹性劳动机制的角度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风险最终仍将由劳动者承担。政府一方面放松金融管制,另一方面却通过弹性劳动机制加强对劳动力的管制。弹性劳动机制使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流入金融部门,如果没有弹性劳动机制,全球金融及其运行网络就无法维持。全球金融资本主义试图借助全球化和金融化发展壮大,而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和金融化过程中,必然衍生全球危机。因此,当务之急是寻求一种有利于劳动者的劳动制度,以对抗金融化和新自由主义全球化。  相似文献   

9.
邢少文 《南风窗》2012,(19):74-76
一边是对金融资本天性逐利与投机的批判,一边是对行政垄断金融领域造成要素扭曲,中小企业缺血的指责,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注定要在这样的争议声中前行。  相似文献   

10.
1990年到1999年,俄罗斯并没有变得更富有和更像美国,相反,它几乎沦为一个第三世界国家,陷入严重的金融困境。俄罗斯的金融困境并非不可避免。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直遵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指示的结果。人们也许并不了解,西方经济正在经历类似的金融困境。在西方,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2016,(15)
正"普惠金融是和谐社会的催化剂,一定程度上是金融承担社会责任的一种体现。"6月份在上海举办的陆家嘴论坛上,中国银监会副主席郭利根如是说。没有任何含糊,一句话给普惠金融的社会价值以高度肯定,让那些筚路蓝缕的探索者感慨系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号召下,社会的基层创造热情已被充分  相似文献   

12.
王超  高扬  刘超 《台湾研究》2020,(1):73-81
在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通过金融业改革促进产业转型是当今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以我国台湾地区为样本,以金融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视角,回顾1960-1980年间的金融抑制时期、1980-2000年间的金融自由化时期、2000年后金融改革和国际化时期,在面临国际和岛内社会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台湾当局通过金融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做的积极探索。并探讨了在台湾制造业升级过程中金融发展的作用。这些经验对中国大陆通过金融业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启示意义,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有格林斯潘用语之风的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2007年到来之前罕有地说了一句带有形容词的话:“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足够多了”。中国金融一系列大问题,在神奇的2006年,该解决的解决了,该架构的架构了。我们是否可以作出这样的预测:对准万亿外汇储备是中国金融首脑2007年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声音     
《南风窗》2006,(20)
后代:隐形的金融合约耶鲁大学终身教授陈志武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以略带夸张的语气说,一个典型的中国人,小时候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又四世同堂,要负担父母、孩子的生活;老了以后也是很不幸的,如果有两三个孩子,在赡养父母上,可能会互相推诿。总之,一辈子不幸福的人不在少数。陈接着道出原因所在:中国的一些传统家庭观念,是由于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完善而逼出来的。举例说,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没有股票,没有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也没有退休金和住房按揭贷款,他们是怎么去规避未来风险、安排不同…  相似文献   

15.
美国金融改革法案虽然已过去两年,但是它对全球乃至中国所引起的示范效应才刚刚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和股市楼市的持续低迷,投资渠道也被大大减少。而这个时期恰恰是证券产品及其衍生品繁荣的好时期,因为金融产品的需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实体经济供给不足的结果。本文拟在通过对美国金融改革法案的研究旨在发掘适合现今国内金融发展的监管制度,并做出相应的立法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中国货币投放、银行信贷和固定资产投资连年高速增长,中国政府从2003年中期就开始表示中国经济"过热",要使经济减速。但是4月份的数字显示,这种"过热"状况一点都没有缓解。 去年以来,当大量的钱涌入中国,导致投资和资产繁荣时,不断有人警告中国有可能出现金融泡  相似文献   

17.
网战TOP 10     
这种情况下损失最大的只有美国作者临风掬水月在手点击58444水量78 http://jczs.news.sina.com.cn/bbs/index.shtml新浪国际展望论坛中国次贷危机,中国日本减持美元国债,欧洲大规模注资……这一切的背后是什么?谭智元先生关于国际金融战争的深层次分析非常精彩,也许多极世界终成正果并不取决于政治搏奕与战争,而是在没有硝烟的金融战场上。  相似文献   

18.
《亚洲时报》2006年6月24日刊登了美国著名金融理论家亨利.C.K.刘题为《黄金与货币》的文章,将当前的美元霸权体制与20世纪初崩溃前夕的英国金融霸权体制作了分析性比较,认为20世纪早期英国为了维护自己在全球金融体制中的霸权地位,先是顽固坚持金本位制,后来又利用币价重估和提高关税作为贸易战的主要手段,终于导致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当前的美元霸权既没有黄金支持,又没有经济作后盾,日益只靠军事力量和地缘政治支持,已经导致全球特别是中国向美国持久大量出口,各国国内得不到发展,这些将导致大萧条更严重地重演。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9.
蔡恩泽 《南风窗》2013,(11):71-73
随着规模的不断膨胀,国际私募基金已对金融系统产生潜在的风险威胁。庞大的资金规模,如果发生不测,又没有接盘者,风险很容易波及整个金融系统。英国央行(BOE)在其季度公报中称,私募股权企业的高水平杠杆作用会对金融系统稳定构成重要风险。一直以来,国际上私募基金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是一片安定的绿洲。但是,英国央行敲起了警钟。  相似文献   

20.
中国金融改革的过去与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段时间以来 ,中国的金融改革成为了国内外中国经济问题研究者共同关注的焦点。对这一问题的探究 ,既涉及对中国过去进行的金融改革的历史评价 ,又与中国未来金融改革的政策走向有关。本期特刊发两篇从不同角度论述中国金融改革问题的文章 ,以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