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政府监管是解决和矫正市场失灵问题的有效手段。现行监管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一是监管主体的合法性缺失,二是监管体制不畅,为此,应健全监管法律体系,加强行政组织法的立法活动,从根本上抑制权力的失控。建立完善的行政程序制度和外部监督机制。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建立归属于国务院直接领导的监管机构,加强监管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真正实现对市场主体的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2.
监管联席会议是相关监管当局组建的、旨在持续性地加强跨境银行集团监管合作与协调的常设机制。它是次贷危机催生的一项金融监管机制创新,是后危机时代国际社会为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而推行的一项全球化制度安排。监管联席会议一般以银行集团的母国监管当局为主导设立、以当局签署监管谅解备忘录为前提条件、以灵活的组织结构为基础运行,具有促进监管信息交流、协调监管行动和加强危机管理等重要制度功能。该机制在全球范围内的建立和推广,体现出银行监管理念的重大革新,即强调单一监管与并表监管良性互动、日常监管与危机管理统筹兼顾、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3.
加入WTO后,我国银行多年积淀和潜在的金融风险已逐步显现,这一切给我国的银行监督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实现银行监管的目标,需要优化执法的外部环境,整合有关监管的法律、法规,并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监管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跨国银行法律性质的界定 ,提出对作为跨国公司特殊形式的跨国银行的监管应依据跨国银行分支机构不同形式的法律特征和地位 ,划分出母国和东道国不同的监管责任。在分析巴塞尔委员会对跨国银行分支机构监管的历史演变和时代发展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对跨国银行法律监管的现状 ,作者对加入WTO后在我国建立跨国银行分支机构分别监管法律制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金融全球化和跨国银行的大量涌现推动了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危机的发生和传导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2008年下半年始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全球,2009年二季度以来,随着危机的缓和,经济的复苏,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本文就从这样一个特殊时代的跨国银行监管体制入手,对跨国银行监管制度的现状和缺陷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以比较国际社会和各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监管体制,总结其成功经验,指出其不利措施。最后,对后危机时代跨国银行监管制度应采取的改革举措进行了思考,同时期望对完善我国的银行监管体制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电子银行监管立法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银行的出现 ,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经营方式和业务运作模式 ,在提高了银行效率的同时 ,也加大了银行的风险。构筑电子银行新的监管体系并建立相应的监管规范势在必行。本文在借鉴和比较国外的电子银行监管模式和相应法律文件的基础上 ,来探讨我国电子银行监管体系的结构、主要内容 ,并对若干有争议的问题提出笔者的看法 ,以期为立法者进行法律规划时起参酌之见。  相似文献   

7.
银行业监管权的存在是由当代福利国家行政权扩张的整体趋势和银行业经营活动所具备的社会性、垄断性及自身安全所决定的。在新的形势下,创新银行业监管权运作模式应突出非现场监管,慎用强制性监管,建立中央银行与银行业监管主体之间的稳定协调机制,完善银行内部治理结构。对银行业监管权的法律控制应着重从立法角度及对执法主体的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银行监管改革的进程及其阶段性特征,提出改进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不足,对我国银行实行分类监管、加强监管政策的理论研究、提高银行监管从业人员的素质、构建高效的银行业监管工作秩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论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的选择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监管的模式是银行监管制度的核心和灵魂.综合考虑我国银行业风险的现状,国际监管与国内金融改革的总体趋势,以及我国金融开放的整体要求,我国金融监管的模式选择,应以提高金融效率控制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目标,充分规避金融风险,推进金融市场化法制进程,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银行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历史传统和经济政策的不同,各国证券、期货等金融商品交易监管体制存在较大差异,基本可以分为统一监管和多头监管。随着二十世纪后期混业经营的发展,传统的监管体制和监管制度受到了挑战。为了积极应对金融市场风险,提高资本市场的竞争力,一些国家不断完善立法,逐步加强金融商品交易市场的监管。总体而言,全球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加强功能监管和集中统一监管,扩大金融监管的合作与协调,强化自律组织的监管职能。  相似文献   

11.
2014年两会期间,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迅速发展成为人们关注和热议的对象,加强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综合分析余额宝营运主体的法律关系,明确我国法律监管现状与规制主体的法律职责,并建设由监管机关、第三方支付机构、基金管理人、基金财产保管银行等为主体的"多位一体"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2.
政府性投资制度改革是我国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关键工作,完善政府性投资监管法律制度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当前我国政府性投资立法体系混乱、层次过低,监管机构权限配置混乱,投资资金监管不力,使得政府性投资效益偏低。为此,有必要健全政府性投资监管法律体系,厘清各部门监管权限、重构监管机制,规范政府性投资资金监管,加快政府性投资监管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资产管理暴露出的内部和外部风险亟需适当性法律监管予以抑制,但传统金融分业监管模式易导致监管真空和监管套利现象发生而疲于应对互联网下资管混业趋势。"穿透式"监管模式秉承功能监管、行为监管理念迎合互联网资管特征,成为规避监管漏洞、维护投资权益、促进行业创新的一剂良药。分业模式遗患及配套制度缺失令"穿透式"监管模式施行仍存在阻碍,可以考虑从完善资管立法、统一信托关系、统筹监管机构、明确监管标准、搭建信息平台等层面进行制度改良推动"穿透式"监管落实。  相似文献   

14.
有效的银行破产制度对于处置金融危机有着重要意义。为了维护金融稳定,大部分欧洲国家通过立法赋予银行监管机构广泛地处置问题银行的权限。监管机构行使权力可能损害破产银行相关方(股东、存款人以及债权人)利益。欧盟法为破产银行相关方追究监管机构的国家责任提供了法律依据。欧洲法院所确立的国家责任原则同样适用于银行破产领域。这给成员国的监管机构处置银行破产施加了一定的限制,同时给银行股东提供了直接的保护。对银行破产中的国家责任问题的处理,涉及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间的平衡和银行破产中相关方的责任分担。  相似文献   

15.
"巴塞尔银行业务条例和监管委员会"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的原则和协议,致力于维护国际银行体系稳健运行.新近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设立的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应当借鉴巴塞尔协议的监管思想和原则,采取具体措施完善我国银行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16.
网络在为人类带来便利、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现实的挑战。种种网络失序现象的存在,不仅给相关网络主体造成了现实的权益损害,更对网络的健康发展和网络自由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政府的网络监管职能日益重要,网络监管立法对于确保政府依法实施网络监管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从网络监管行政立法的必要性,我国网络监管行政立法的现状、不足、立法原则及改进方向等几个方面对网络监管行政立法问题展开探讨,以期规范制约政府监管行为,保证政府网络监管的合法与有效。  相似文献   

17.
用能权交易制度兼具公法内核的国家管控和经济诱因的市场激励这二维功能。为克服市场失灵,实现用能权交易的公益属性,政府适度的介入和引导不仅必要而且正当。然而,我国用能权交易刚刚起步,其监管制度构建中还存在着立法内容缺失、逻辑自洽性不足等障碍,亟需从理论层面对用能配额这一复合性财产利益的交易监管展开系统性的解释。于此,本文运用"回应型法"的理论,以强调监管"法律目的"及监管主体"行为模式"对社会需求的回应;并通过实践层面的检视,提出生态安全理念下第三方监管、双峰联动协同、公众弹性参与等互动共进的用能权交易监管制度完善的法治进路。  相似文献   

18.
金融危机爆发后,英国一改将普遍企业破产法适用于银行破产的历史传统,通过《2009年银行法》建立了全新的专门适用于银行破产的制度体系。以该法为基础,英国制定了分别适用于各州的《银行破产规则》,形成了以《银行法》和《银行破产规则》为特别法,以《破产法》为普通法的银行破产制度,实现了英国银行破产立法的重大变革。了解英国新银行破产制度的立法脉络和制度构造,对我国银行破产立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安全是食品的最基本属性,食品监管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食品安全监管于民众权益、社会秩序、经济的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立法漏洞、政府组织机构紊乱、传统文化辩证性、城乡二元经济等障碍。故立一部食品安全法成为必然,但目前学术界存在两大致命性弊病;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中诸多重大关系未厘清,二是没有结合行政法与经济法来思考食品安全的立法。笔者在对食品安全监管统筹把握后,从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双重角度对食品安全监管作了具体讨论。  相似文献   

20.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最大的创新是在银行监管中引入了信息披露制度,这实质上是在银行监管中引入了国际经济组织普遍推行的透明度原则。分析该原则的理论基础、主要特点和局限性,可以看出我国银行业在实施透明度原则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