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蒙枝茂 《学理论》2011,(13):25-26,35
宗族是农村村民以其共同的血缘性和地域性自发形成的一种特殊性的群体组织。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伴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土崩瓦解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我国广大农村政治上开始推行以村民自治为主体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之前被严重打压的宗族及其滋生的宗族文化趁机开始复兴。宗族及其文化在农村的复兴活跃,对当前农村实行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的文明,政治生活中的行政文化在一定层面也得以延续,其中宗族化就是一个鲜明的特征。人情化色彩浓郁,成为这一行政文化功能的主要表现。随着中国法制建设的完善,这一思想又有了新的畸形发展,出现了"宗族化模拟"现象,复制扩大了它的影响面,往往造成严重的腐败。  相似文献   

3.
郭守涛 《学理论》2013,(18):198-199
自秦汉以来,盛行于东方和西方的一些宗教沿着丝绸之路陆续传入新疆,它们在相互排斥、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了兼收并蓄、博采众长的西域宗教文化。受西域宗教文化的影响,新疆艺术设计在本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出独具特色的设计文化。通过对新疆宗教与艺术设计关系的研究,为艺术设计者提供思路与方法,使人们了解新疆丰富多彩的设计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4.
修聪 《学理论》2014,(3):154-155
宗教作为一种以异化的方式反映现实生活而被实体化了的一种社会体系和文化生活现象,本身具有的一些功能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在阐述宗教与文化关系的基础上,从启蒙、解释;教化、规范以及凝聚、调控几个方面探讨了宗教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要研究宗教语言呢?这个问题似乎不难回答。对当代读者而言,想要阅读一部古老的宗教经典,无论东方的还是西方的,都会发现字里行间充满了需要解释或值得研究的语言问题。蒂利希所主张的"象征理论"把宗教语言问题纳入了一个更宽泛的论域——"文化神学",以求放眼于"宗教与文化的基本关系",使"宗教语言和文化本体"重新得以沟通。兰德尔深受蒂利希思想的影响,提出"宗教象征功能论"。将全方位比较蒂利希与兰德尔的宗教象征理论,力图得出宗教语言象征论与宗教象征功能论的同与异,使读者对"象征"(或"宗教象征")概念有更直观和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22)
改革开放以来,宗族组织逐步"复兴",这已成为我国村镇地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宗族组织给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法制建设带来多方面的问题,如任由发展会逐渐影响我国基层政治安全与稳定。我们应正视宗族问题,积极引导村镇宗族朝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15)
随着宗教在大学校园里的渗透,民办高校也出现了信仰宗教的学生群体。调查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问题,摸清民办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的规模、对宗教的态度和评价、受宗教文化的影响和宗教活动的参与程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为研究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张文 《学理论》2011,(3):237-238
随着宗教文化热潮的兴起及一系列宗教问题的凸显,宗教问题越发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高校作为多元化思想的汇集地,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因此,分析当前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对构建和谐校园、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孙冬梅 《学理论》2009,(30):129-130
正确了解民间宗教在社会转型和发展时期所具有的特征、变革和分化的状况,明确分析民间宗教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采取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促进农民在对民间宗教的反思对比中得到思想解放,摆脱民间宗教对农民的精神控制。这有利于加强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现代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0.
刘静艳  冯文艳 《学理论》2013,(14):349-350
以西方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宗教渗透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造成冲击,高校应采取的应对之策:客观准确评价宗教信仰在大学生中的影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宗教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丰富较园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1.
云南宗教及其文化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五个方面的明显特征,即宗教类型上的多元并存性、时间上的历史传承性、空间上的板块交错性、内容上的包容混融性.以及演变中的宗教文化民俗性.鉴于此,在发展宗教及宗教文化中,一要肯定云南宗教文化是云南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清晰认识云南民族宗教文化具精华与糟粕皆备的二重性特征,三是注意云南多民族跨境性特征所导致的民族宗教文化事项的国际化和复杂化,四是在挖掘云南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关注宗教人世化和商业化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它与人类文明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宗教的意识形态,依附于社会发展,它的功能表现为为本阶级的利益服务,它包括统治阶级的思想和革命阶级的阶级意识。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和作为宗教的意识形态,具有互动共通性和不对称性,它们对社会的关注和影响程度也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文化的强大惯性力量,构成了以"家国"为网络的血缘乡村社会结构,而血缘村落又以宗族关系为核心力量,建立起了共同的地缘关系,由此形成了宗族大院的民居形态。师家大院,是在师氏家族构成的血缘宗族村落中建立起的大院民居形态,在中国传统伦理制度和封建宗族文化的综合作用下,结合黄土高原的自然地理条件,创造出了血缘宗族纽带中的窑洞民居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14.
当今美国政治生活中的宗教色彩非常浓厚。占人口多数的基督教徒及其他们的信仰和道德文化在美国的大选中举足轻重,并遍布于日常社会生活之中,甚至影响外交决策。宗教文化主要对社会发挥着积极的道德制衡作用。美国一直保持着非常强烈和高度一致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将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政治信条与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相结合,对外更具扩张性,成为美国干涉别国的工具,同时也显示出美国的民族主义和基督教文化较之其他民族与宗教的优越感。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以来的宗族复兴对当代中国乡村治理有着双重的效应。一方面,它填补了村治的若干空白,一定程度地稳定和维持了乡村公共秩序,发展和维护了乡村的公共利益,并满足了社会变迁中的村民公共情感。另一方面,它又销蚀了乡政公共组织的权威,迟滞了乡村法治的进程,并影响着人的现代化,对乡村民主治理产生长远的消极影响。宗族复兴与乡村治理的这种双面关系,使得我们在谋求乡村政治稳定与社会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必须科学地全范围地统筹规划。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在乡村社会适当扩张国家权力的影响,必须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消减农民的地缘情结,必须积极借鉴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努力建设现代村落文化。  相似文献   

16.
张乐 《学理论》2012,(29):156-157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总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宗教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等各方面,形成西方社会的主要文化特征之一。英汉翻译不仅包含语言本身,还涉及许多与宗教文化相关的背景知识。在翻译工作中,要将语言和文化有效地联系起来,提高文化差异意识,才能更好实现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9)
《梦断统万城》通过对庙宇、道观、石窟、敖包、教堂等宗教建筑的描写,反映了陕北宗教建筑的多样性、艺术性和宗教文化的繁荣:各路神仙的云集,反映了道儒释三教合流的中国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对宗教活动场面的描写则反映了宗教文化对陕北人思想的影响;对各个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能够融洽和谐地相处、交流,表达了武国强老师独特的宗教观——新泛宗教主义,劝喻人们放弃教派隔离的愚昧思想和相互冲突、杀戮的暴力行为。  相似文献   

18.
葛斐然 《学理论》2013,(18):55-56
保罗·蒂利希是西方著名的神学家和哲学家。虽然他毕生的精力在于对神学系统的钻研,但蒂利希研究的一个很大的兴趣点始终围绕"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他通过调和宗教与文化的关系,以揭示文化诸多表现形式中所蕴含的宗教因素。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3,(35)
花梨岭教案和施南教案是清末发生在湖北恩施地区的著名天主教案,其宗教档案为现在正确处理宗教关系、民族关系提供历史借鉴,为保护宗教文化,开发旅游资源提供支持,有利于推进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宗教档案在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主要作用如下:有利于妥善处理宗教问题,维护民族地区和平稳定;有利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团结;有利于保护宗教文化和开发民族地区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20.
宗教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既可以成为助力器,也可以成为阻力器。坚持宗教中国化,必须提高宗教界的国家认同感。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可以促进宗教界国家认同度的进一步提高;推进宗教法治建设,可以促进宗教发展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引导宗教舆论方向,可以促进宗教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适应;搭建宗教文化平台,可以引导各宗教间进行沟通交流,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增强国家向心力,提高国家认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