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1月9日17时38分,106岁的雷洁琼老人在北京溘然辞世,她曾是中国民主促进会的主要创办者和领导者.作为"一二·九"运动、南京和平请愿、下关惨案等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她一度是位斗士;作为早期赴美研修社会学专业,回国后不论战火纷飞还是身居高位,她都坚持上高校讲台,她终身是位学者.  相似文献   

2.
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一把手",列宁利用有利条件对"一把手"监督制约问题进行了开创性地思考和探索,在一些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列宁的过早辞世,斯大林及以后苏联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放弃了列宁确立的正确原则,形成了僵化、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的监督制约模式,成为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永远的军号     
在横峰县葛源镇关田村村民杨禾生家中,珍藏着爷爷杨贵旺一生相伴的一把旧军号。岁月沧桑,杨贵旺老人早已辞世,这把军号虽然看起来显得很陈旧,喇叭口有些破损,但依然闪耀着金属的光泽。抚摸着这把军号,杨禾生的大伯杨和兴深情讲述了他父亲和这把军号的故事。80多年前,方志敏等革命领导人将葛源作为赣东北革命根据地的省会,粉碎了敌人的数次"围剿",掀起的革命浪潮势不可挡。年仅12岁的杨贵旺加入了村儿童团。在列宁小学教员的带领下。  相似文献   

4.
正我的姥爷何英才,原名杨高梧,曾用名杨云集,山西洪洞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他长期从事党的工运工作和组织工作,在山西工运史上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被彭真等中央领导人誉为"工人运动的杰出战士"。  相似文献   

5.
张彦台 《党史博采》2008,(11):20-22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的这首《蝶.恋花·答李淑一》词,在中国早已是家喻户晓。词中热切怀念的"骄杨"就是他的夫人和战友杨开慧。由于杨开慧英年早逝,再加上她留给世人的东西太小,所以真正了解她的人并不多。  相似文献   

6.
正树高千丈,根深叶茂;泉泻高山,云水相激。邓颖超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深受全党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邓大姐"。中共第一代领导人为解决港澳台问题所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是今天中共"一国两制"方针的先导。可以说,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当时提出的主要设想和主张,经过第二代领导人、第三代领导人的具体推进,已经在香港、澳门的回归中得以实  相似文献   

7.
1945年7月14日上午,国民党军统局的刽子手们在息烽集中营附近的快活岭,进行了一场骇人听闻的集体大屠杀.被害者是7位年轻人,其中有一名巾帼英雄,她就是我党设在军统重庆电讯总台秘密支部的领导人、曾使蒋介石大为震惊的"军统电台案"的"要犯"--张露萍.  相似文献   

8.
《先锋队》2012,(1):4-7
她是我国唯一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她曾先后13次见到过毛主席、周总理,周总理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专门宴请过她,邓小平称赞过她,江泽民称她"凤毛麟角",胡锦涛总书记叫她"申大姐",李鹏、朱基、薄一波、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自到西沟看望过她。作为新中国妇女的代表,她到丹麦哥本哈根参加过世界妇女代表大会;美国著名记者斯特朗采访过她;前苏联青年英雄卓娅的母亲给她写过信。她——就是申纪兰。她说:"不是西沟离不开我,是我离不开西沟。"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普通的团场职工,杨青莲先后荣获了兵团、农七师"巾帼科技致富能手""兵团双文明屯垦戍边劳动奖章"等25个光荣称号。特别是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先后4年被评为团优秀共产党员。有人说,杨青莲"能"。是啊,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团场职工,她为团场生产棉花近40万公斤。生产小麦8万多公斤,个人纯收入10多万元,是团场的科技示范户。也有人说,杨青莲"傻"。2000年,单位只付7000元工资,她就甘愿为连队管理了无人要的650亩棉花。当时她自己还承包着53亩地,望着一连片的9块地,几名外来的雇工才干了一个星期,就受不了那份艰苦,走了。她和  相似文献   

10.
宋庆龄是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特殊地位的人物。她出生于晚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作为清政府选定的第一批"官费女生"留学美国。中华民国时期,她投身民主主义革命,由于是孙中山的夫人,她被尊为"国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一直担任国家领导人,参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经历了"文化大革命",也走进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1年,她被授予国家名誉  相似文献   

11.
杨青莲今年43岁,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农七师一三○团三连承包土地,至今已有24个年头了。自1984年以来,她先后荣获了兵团、农七师"巾帼科技致富能手"、"兵团双文明屯垦戍边劳动奖章"和团"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以及"三八红旗手"、"百佳科技示范户"等光荣称号,2007年,又被农七师评为劳动模范。荣誉多了,压力也大了。杨青莲不愿多谈自己,她平日更多的是埋头做事,每天早起晚归,100多亩棉田的农事管理样样走在前。我  相似文献   

12.
王秋实 《实践》2009,(7):12-13
杨兰英,先后在三个社区任居委会副主任、主任、党支部书记,现在她是赤峰市红山区站前街道昭乌达社区党委书记。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她做出了突出贡献。一杨兰英将社区建设形象地比喻为"创业"。做居民的思想工作,她曾经好话说尽;为建下水井,她被人追着骂;为建办公用房,她动用了丈夫买出租车的钱。  相似文献   

13.
陈联诗是小说《红岩》中"双枪老太婆"的原型。她在南京东南大学读书时参与了"五卅运动",后因特务追捕回到家乡,参与了华蓥山区从1926年到1948年的三次武装斗争。1935年,她的丈夫、华蓥山游击队主要领导人廖玉璧牺牲,她带着两个孩子孤儿寡母闹革命,直至解放。  相似文献   

14.
正周恩来的终身伴侣、党和国家的杰出领导人、我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邓颖超祖籍河南光山,出生于广西南宁,而她成长、投身革命的地点却在天津。因此,在她1992年7月11日去世前,留下遗嘱将骨灰撒入天津海河,回归大海。邓颖超生前对"娘家"河南省有着特殊的情感,曾多次建议和支持周恩来将其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派往河南工作、学习。邓颖超热爱她的"娘家"河南,同时,她对"婆家"江苏淮安(今淮安市淮安  相似文献   

15.
正"不算太累,比种地轻松多了。"7月1日下午,在贵州瓮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食堂,"食堂阿姨"杨友菊开始忙碌起来。50岁的杨友菊是居住在瓮安县江口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搬迁户,见记者到来,她稍稍放慢了手速。"上班一个多月了。"杨友菊说,她有三个孩子,"大的两个在读高中,小的在读初中。"因为丈夫腿脚患有疾病无劳动力,而自己又不懂  相似文献   

16.
正杨道会自2000年到吉木乃口岸做水产生意起步,拼搏进取,辛勤耕耘,逐步发展成为吉木乃口岸唯一一家加工、销售冷水鱼的外贸专业合作组织,为带动职工多元增收树立了榜样。她先后被兵团授予"屯垦戍边劳动奖章""职工多元增收典型示范户""创业就业多元增收巾帼之星"等荣誉称号。创业干事"三点经"杨道会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98年,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辍学来到新疆闯天下,在奎屯经营了一家活鱼店。2000年,她又辗转来到了吉木乃口岸,在十师一八六团和吉木乃县经营了两家  相似文献   

17.
<正>在又一个建军节到来之际,不由又让人想起那些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在今年年初辞世的著名红色女"特工"黄慕兰就是其中一位。这位出身书香名门、在革命战争年代屡立奇功的老人,将一生的命运、前途、婚姻、财产,全都献给了党的事业。她一生历经艰险、磨难与误解,却从没有丧失对党的忠诚和信仰。她跌宕起伏的传奇一生,"是中国革命曲折发展的反映"(陈赓语),周恩来称之为"党的百  相似文献   

18.
《红岩春秋》2010,(4):64-66
杨闇公烈士陵园位于潼南县城郊石碾村尖山子,占地面积15亩。1987年3月11日,为纪念杨闇公牺牲60周年,邓小平为潼南"杨闇公烈士陵园"题写园名。3月28日,邓小平为杨闇公烈士塑像题写"杨闇公烈士永垂不朽"碑名。1987年4月2日,杨尚昆、廖汉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陵园落成揭幕。  相似文献   

19.
李镕安 《实践》2010,(3):37-37
2008年4月30日,家住赛罕区大学西路街道内大社区的101岁老人邓恒均辞世了。虽说再过十天就是她的102岁生日,但她那安详的神情告诉我们,她没有遗憾,她是带着幸福和满足、带着人间的真爱走的。  相似文献   

20.
杨匏安的妻子吴佩琪(1898~1937),翠微村人。她勤劳贤慧,深明大义。1916年,18岁的她与杨匏安结婚,与杨匏安生下6个子女。她以制衣和制枧等手工艺,分担家庭重担,默默地支持杨匏安开展革命工作。丈夫遇难后她携儿带女从上海逃回广东。周恩来曾夸奖她“在上海掩护过许多革命同志,为党做过许多工作”。1937年7月病逝于广州杨家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