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新东方》2020,(1)
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学者从不同立场、不同视角出发对于"实现什么样的国家治理,怎样实现国家治理"提出了丰富多样的国家治理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观、新权威主义国家治理观、"第三条道路"民主社会主义国家治理观相互交织、相互渗透。如何正确看待这些不同的国家治理观?如何在坚持和完善中国国家治理观的前提下,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治理观的有益成分,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群众路线是中国现代国家建构的锐利武器,在现代国家建构的不同阶段分别承载着"民族—国家"建构的革命立国和"民主—国家"建构的执政治国功能。执政治国时代逻辑勾连的"民主—国家"建构与国家治理的内在同一,赋予群众路线国家治理使命。治理逻辑的群众路线从根本上解构了"为谁治理、靠谁治理、怎样治理"的治理本质和实质问题。群众路线中的"一来一去"潜藏的"从权力到权利"的治理本体论具体表征为"民主和参与"的治理方法论,二者的内在合一表现为国家治理中的民主集中、协商民主和逆向参与、主动参与,构设出群众路线的国家治理逻辑。  相似文献   

3.
《小康》2021,(30)
正章丘基层治理"一张网"不仅兜起了社会协同,还有望打通不同渠道、不同部门的积分管理机制,实现"服务+治理",一网兜到底。随着社会治理由党委政府"一元主体"向"多元共治"转变,如何调动和保障多元主体的协商合作、共同治理,成为基层治理创新的关键。章丘坚持"数字化"治理模式变革,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国家治理中,"工作组"是广泛存在的治理机制。不同于作为议事协调机构的"领导小组","工作组"是由上级根据任务和形势需要而下派的具有临时性、机动性等特征的专项任务型组织,主要体现了党政机关纵向间的互动关系,并可按照不同思路划分为不同类型。影响"工作组"产生和运行的因素主要包括"条块分割"的政府管理体制、"职责同构"的政府纵向间关系结构以及差序化的政府信任格局等。"工作组"机制的运行过程大致包括"派出"和"治理"两阶段,并呈现出"问题导向、集中高效"的鲜明特征,其功能角色可大致归纳为政策过程的辅助性机制、应急管理的补充性机制这两个方面。"工作组"机制的治理逻辑可提炼为一种"弹性化治理",它以治理的弹性化促进了治理体系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
正一、现代治理的复杂性呼唤协商民主人类解决公共治理问题,可以遵循不同的逻辑。包括以契约和自由市场为核心内容的"市场逻辑",以及"科层官僚制"的"行政逻辑"。现代公共治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市场逻辑与行政逻辑均面临失灵的困境。治理运行的第三种逻辑"政策网络"开始兴起,它将社会运行看作是各种相互关联的平等主体,在资源依赖、权力分享基础上的互动结果,这种逻辑要求主体间的平等"协商"。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我国公共治理日益面临复杂化局  相似文献   

6.
新浪微博社区治理作为一种新的互联网社区治理,不同于传统的公司治理或政府治理,是一种混合型的"共同民主治理"。这种模式由"政府—企业—网民"三种力量联合构成,不同的治理机构各司其职、共同合作。其中,社区委员会主要负责维护社区基本秩序,实施社区治理;同时,国家机构参与监管,打击网络违法行为,公司也进行监督,保障微博正常运作;重要的是,每一个网民也实施自我约束和自律,由此创造出一种自治型的互联网社区。"共同民主治理"改变了以往传统的互联网治理模式,发挥了多种力量的共同参与作用,也逐步培育了理性与协商精神,最终促成微博社区共同体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与以工业化为核心的"汉江奇迹"不同,新"汉江奇迹"在政治、社会和新兴产业领域均有所建树。新"汉江奇迹"对"汉江奇迹"的超越和扩展表明韩国的国家治理模式发生了变化,主要从原有的发展型国家治理走向平衡型国家治理。韩国国家治理转型具体表现为五个方面:一是秩序系统从人治走向法治,二是社会赋权从"安全阀"走向福利国家,三是经济赋权从"受管制的市场"到自由化的市场,四是政治赋权建设从压制走向开放,五是创新系统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支配。中韩两国是近邻且同属儒家文化圈,韩国推进国家治理转型的经验对我国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李辽宁 《今日海南》2014,(11):16-16
正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官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官"者,官吏、官员之谓也,是阶级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各级各类管理人员的统称。从性质来看,"官"是一个中性词,意味着一定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治理模式,孕育着不同的"官文化":在统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中,"官文化"以"权治"(亦即"人治")为核心内容,通过权力和权谋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管理型社会治理模式中,"官  相似文献   

9.
社会治理作为执政党新时期治国理政理念升华的标志性概念,使得探究社会治理法的调整对象,诠释社会治理法的性质、特征等成为该学科基础理论的攻坚任务之一。社会治理法无论是形式与内容都呈现出与行政法、民法等公法或私法不同的特征,其以社会治理关系为特定调整对象,并融合了公法与私法、"软法"与"硬法"的不同调整方法,需要厘定、界分和构建执政党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地位、作用及其运行模式,形成科学完备的社会治理法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不同历史时期农村社区治理都遵循一定的"法治"精神。这些体现"法治"精神的法既有国家正式法(硬法),还有以国家法为基础衍生出的非正式法(软法),它们是不同历史时期农村社区治理的重要法治基础,对构建基层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农村社区治理的内外环境、基础条件不断发生变革,国家战略部署也做出了相应调整,农村社区治理面临新的挑战,实践中,农村社区治理法治也存在突出问题。新时代,需要从制定城乡社区一体化治理的现代法规、社区经济社会事务分类治理的现代法治规范、多元主体参与现代社区治理的现代法治框架、社会关系调节及社会行为规范的现代法治规则、居民权利保障及权益维护的现代法治制度等层面出发构筑现代法治,夯实农村社区治理的法治基础。  相似文献   

11.
政府在参与式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引导者、服务者和合作者。三峡城市群发展是长江经济带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地填补"长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成渝城市群"的真空。政府不同的角色定位便于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积极因素,促进"一江一带"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以宜昌为中心的三峡城市群的发展。政府能力建设是参与式治理中政府角色定位的关键,包括制度能力、网络治理能力和公务员胜任力建设。  相似文献   

12.
提出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乎全球治理的具有战略高度和世界情怀的宏大时代课题。从全球治理现实出发,"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含的全球治理理念表征着全球治理的多重挑战,其现实指向性是在全球治理中维护共同利益,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作为与现行全球治理体系有着质的不同的治理方案,无论是从人类制度的多样性来看,还是从中国在国际体系内的发展目标、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来看,都决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不寻求替代现行以西方为中心的全球治理体系,只是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个不同于西方治理方案的可能性选择。  相似文献   

13.
"治理"概念的出现,意味着政府部门从事公共服务供给思维的转变。随着治理理论的实践,提供公共服务无疑成为社会治理活动的"终端"。与传统公共服务供给碎片化的逻辑格相对应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陷入服务供给的政府失灵、市场失灵、社会失灵的历史怪圈。作为社会治理理论发展的新形态,网络治理理论在批判继承传统治理理论的基础上,将分析的重点放在政府、市场、社会这些不同工具和机制的相互协作上,并将"场域"和"资本"引入公共服务供给的治理网络中加以考察,以此探索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有效治理村干部腐败问题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村干部腐败的主要形式包括:在承接国家资源和管理集体资源的过程中呈现出滥用职权、克扣私分、虚报冒领等形式;村干部在治理村级事务和实施村民自治的过程中表现出吃拿卡要、拉票贿选等不同的腐败方式。从资源和秩序的视角探讨村干部腐败治理对策:通过党建引领、构建防腐机制、加强政策渗透力、建立"三资"管理机制、预防"利益联盟"等途径治理村干部侵占公共资源的腐败行为;运用廉政教育、职能监管、健全"四个民主"的运行机制等方式治理村干部破坏乡村公共秩序的腐败行为。  相似文献   

15.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分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不可或缺的思想保障和行动指导。坚定"四个自信"与全面深化改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在坚定"四个自信"同时,实现坚决将改革进行到底和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政府治理体系中包含着不可缺少的政府审计,政府审计在政府治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根据"应审尽审、凡审必严、严肃问责"的要求,政府审计必须向政府治理发力,政府治理的重点是经济治理、政治治理、文化治理、社会治理和生态治理,政府审计也就始终要跟进政府治理的这些重点领域。政府治理决定政府审计,政府审计服务政府治理。这种"决定"与"服务"的关系说明政府审计与政府治理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变迁几经调整和转换,国家对社会组织的治理从一种非正式的、具有可纠错性、较为灵活的行政化控制,向一种正式化、组织化和稳定性的体制机制创新治理路径展开。"行政化控制"和"体制性吸纳"作为两种在不同时期、不同形势背景下面对不同的现实发展任务而形成的国家对社会组织治理的技术选择,二者之间既存在互相关联、前后相替、继承发展的关联,也存在着国家对社会组织治理的理念、手段、方式和绩效的本质性不同。从社会治理的视角来看,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将呈现出法治化治理的新常态、项目制运作的新实践、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新助推和专业化服务发展的新方向等一些新的进展路向和发展趋势,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前瞻性理论研讨和典型性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8.
经大忠 《中国民政》2014,(12):45-46
<正>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会管理网格化,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实施网络化的社会服务是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的总体要求。在贯彻落实中,认真实践总结,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思考十分必要,尤其是过分强调通过网格化的社会管理强化社会服务并推动社会治理的做法值得进一步探讨。一、社会管理和服务是社会治理的两个方面网格化的社会管理和网络化的社会服务是社会治理的两个不同的方面。  相似文献   

19.
协商民主与中国乡村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协商民主已经在我国乡村治理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与实践,它为乡村治理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和启示,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协商民主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其实质是要由"民主"走向"协商",从而追求更真实的民主;而我国协商民主实践的发展思路应是如何由"协商"走向"民主",从而追求更有效的民主治理,具体则可从主体性路径、结构性路径以及体制性路径等不同层面推进。  相似文献   

20.
<正>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虽一字之差,但却有本质不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再次把人们的目光吸引到了社会治理上。《建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不断改革与创新社会治理。"创新"、"精细化"、"共建共享"等关键词,成为下一步社会治理工作的核心内涵。从"社会管理"向"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