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经》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占卜的书,都是从卦爻占卜的角度研究,而把它作为文学艺术作品的却很少,从文学音乐性研究的就更少了,本文试图从文学音乐角度入手来研究它,从而对亘古华夏的《易经》有个更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余国佩《医理》的“燥湿为纲”观点,从自然、人体到疾病的病因、辨证、治法、用药方面阐述了其思想内容,并对其学术价值作了评价,认为此种观点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医疗思想体系,不仅对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理论和临床施治有参考意义,而且也为中医“返博为约”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易经》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巨著,学习时不应急功近利,应当追根溯源,从根本学起。《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等是初学的开始,尤其以《系辞传》为要。学习《易经》要以《系辞传》为核心,兼顾《说卦传》、《序卦传》及六十四卦中的部分卦辞,重点体会《易经》的哲学思想和在哲学思想指导下所折射出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易经》在今天现代化建设中仍然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易经》是周代筮书,其卦辞和爻辞中的典故和事件,绝大多数都来源于我们先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其中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的事例为数最多。由于《易经》时期尚处于经济思想的萌芽期,故将其中的经济思想称为经济观念。本文从生产观念、蓄积观念、节俭观念和商旅观念四个方面,对《易经》的经济观念进行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5.
考察中国美学史的研究,《易传》较《易经》受到更多的重视,其原因大概在于《易经》没有提出明确的美学观。本文试将《易经》中比较隐晦零散朦胧的美学观加以发掘,认为其中体现了自然美、中和美、阴柔美、阳刚美等美学观点。  相似文献   

6.
《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智慧的第一宝典,是科技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易经》是天下第一奇书。奇在它的作者奇异、成书时间奇长、文化地位奇高、思维方式奇特、所揭示的规律与天地奇准、所蕴含的哲理奇深、预测功能奇神。  相似文献   

7.
关于《易经》的性质,历来众说纷纭,而以“卜筮之书”占主导。文章坚持今本《易经》是一部治国政纲的观点。认为三代以上君巫一体,说明伏羲画八卦,创作《易》是为了认识自然、指导生产,具有明显的社会管理功能;“三皇易”到“三代易”的内容及其沿革,说明《易》系列自始至终都是政治性极强的历史文献;周文王创作《周易》的背景、动机和内容,说明今本《易经》是一部“王天下”的安邦治国的政治纲领。  相似文献   

8.
一、前言中国古代文明是经历过漫长的演变过程,最大的转折是从语言的神话思维跨入到文字的哲学思维,大约三千年以前到一万年之间。人们已有丰富的语言表达与器物创造的能力,也有着各种精神性的价值观念展现在神话的叙述过程中,人类这种抽象的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简述《易经》和初探谦卦,使当代青年对《易经》及其谦卦有一个初步的科学认识与正确了解。谦卦对当代青年正确有效学习具有指教作用,对当代青年积极工作具有引导作用,对当代青年和谐美满生活具有指点作用。谦卦以其在《易经》中的特殊地位和理论优势,教导当代青年如何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面的不同阶段积极运用相关规律来不断地应对与调整,从而使当代青年在现代社会做到持经达变、亨通吉利、挺立潮头。  相似文献   

10.
<周易>、<老子>都是儒道文化的元典,二书有关"道"、"器"关系的论析更是儒道文化中心的中心、关键的关键.<易>、<老>二书都是将宇宙三分的无形之道、有形之物、人为之器.它们一个对"器"是肯定的,一个对"器"是否定的;一个主张与自然并列,另外创造一个与自然同等辉煌的世界;一个主张向自然归依,实现与自然的兀然同化.  相似文献   

11.
《论语》、《易经》中阐述的关于“信”和“孚”的思想,形成了中国的传统信文化精髓。作为立国之本、修业之基、处世之道,对当前我国重建信任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长达2000余年的封建社会中,严刑峻法维护皇权和建立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封建国家是历朝历代立法、司法的根本思想。随着朝代的不断更迭,经济发展以及统治者的不断变换,这种思想的影响不但没有减弱,而且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即便是在今天的社会中,这种思想仍然影响着我们。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唐律疏议》中的"十恶"罪名了。  相似文献   

13.
老子的<道德经>蕴涵着丰富的重民思想.<道德经>中的重民思想包括平等待民、处民之下、反对战争、慎刑薄赋等,既表达了广大民众的愿望,又兼顾统治者的利益和要求,起到了调和治国者和民众之间矛盾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弘明集》记载了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许多释、道、儒三教的争论。在释道的争论中发生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僧人或拥护佛教的学者援引道家经典以回应道教的攻击。笔者暂且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以佛释道”。佛教刚传入中国时,遭到了包括儒、道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强烈抵制和排斥。佛教僧俗从当时实际需要出发,以自己的特有思维方式来阐释道教的思想,其目的在于为自己这样一个外来宗教能在异国开辟生存和发展之路。同时,佛道之间的相互斗争、相互辩论,也给道家的传统观念打上浓厚的佛教印迹,这当是很有特色、耐人寻味的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