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郑伟伦 《法制博览》2015,(6):172-173
2014年3月16日隶属于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共和国举行公民投票,决定继续留在乌克兰,还是加入俄罗斯,这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巨大震荡。本文正是在克里米亚地区问题产生与发展的基础上,浅析民族自决权与民族分离主义的关系,认为民族自决是民族分离的误读,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民族自决与民族分离有相近的地方,但是民族自决绝不等同于民族分离。民族分离对一个独立的民族国家煽动或制造民族分裂,不仅是对民族自决权的曲解、滥用,而且是对国家主权原则的破坏,也是对一国内政的干涉。  相似文献   

2.
刘素琴 《南风窗》2010,(8):70-72
屡战屡败的铁矿石价格谈判,会不会成为中国重新审视经济安全的起点?任何主权国家开放都是以不损害国家主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利益为底线的,但是中国的部分地方政府已逼近临界点。  相似文献   

3.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国家纷纷组建或发展区域性经济政治集团,走区域一体化道路.这种区域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权国家间基于共同利益而建立的超国家或跨国家的联合.一体化的每次重大进展,都意味着国家主权和职能进一步向一体化机构让渡.战后欧洲一体化犹如三级火箭,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再到防务一体化,都是对民族国家绝对主权的适当限制和必要让渡的结果.欧盟就是国家主权和职能让渡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苏联解体的表象是没有处理好民族问题,多民族国家发生了分裂,号称已经彻底解决了民族问题的国家却出人意料地分崩离析了。本文总结了苏联民族理论和民族自治政策方面失误的教训,认为苏共在民族理论上教条主义地奉行列宁的"民族自决权",承认各民族共和国有分离的自由;在具体执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过程中,苏共又没有尊重民族地区的自主发展权,对于国内出现的俄罗斯族问题、极端民族主义等,注意不够,也缺少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5.
列宁民族自决权理论在俄国革命、苏联创立以及社会主义多民族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并对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20世纪中叶之后的非殖民化运动以及相关领域的国际立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系统研究与探讨列宁关于民族自决权理论的相关问题,有助于拨开长期笼罩在"民族自决权"之上的种种迷雾,发挥其在国际政治和民族...  相似文献   

6.
国际组织与主权国家互动关系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组织与主权国家之间是一种既矛盾又统一的两难关系。一方面国际合作产生国际组织,另一方面国际组织又对国家主权形成制约。国际合作是国际组织的初始功能,国际组织制约国家主权,并不是因为国际组织如何强大,而往往是由于一些大国的主导。国际组织的职权与国家的主权常常在互动中被重新界定。人类为应对全球性问题的挑战而形成的组织化趋势必然使国际组织的作用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国家主权思想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主权是惟一的和完整的,中国的国家主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国家主权是人权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没有国权就没有人权;"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以正确区分主权和主权权力为基础的,体现了对主权观现代意义的理解与运用.邓小平的国家主权思想,对于我们正确把握冷战结束后复杂的国际关系,迎接全球化、新干涉主义和民族自决对国家主权的挑战,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主权原则和国家主权平等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分离促使国家和国际体系适时进行系统地自我更新。民族主权与族群冲突、国家建设与政权崩溃、民主化与政治失序、全球化与国际干预是国家发生分离的四种路径和表现。它们分别从社会原生要素间的政治关系、政治系统内外部权力的结构和关系、政治社会与垄断权力开放竞争和参与的关系、国际体系的结构和性质与国家独立自主发展的关系,说明国家发生分离的四种动力来源,即"主权"要素改变、"政权"建设遇阻、"政治社会"关系不对称以及"超国家"外部介入。这四种动力统一存在于国家主权的"同质性""专断性""对称性"和"正义性"四种属性内。它们是主权国家在全球持续裂变和扩散的原因,也是当下国家发生分离的路径和动力从单一走向复合的提示。  相似文献   

9.
李超 《当代世界》2011,(8):41-43
20世纪末的"民族国家终结论"全球化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西方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于民族国家的发展前景提出了许多看法,其中最为重要的讨论是围绕国家主权展开的。国家主权问题的重要性在于,它一直是民族国家独立和完整的衡量标准之一。从历史上看,近现代国际体系的建立肇始于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此后民族国家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10.
列宁“民族自决权”思想缘起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宁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基于俄国的国情与民族特点,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实现各国各民族的无产阶级在反对帝国主义的国际社会主义革命和争取民族解放、独立斗争中的团结与统一,对民族自决权思想进行了新的阐发与实践。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这两个概念是构筑现代民族国家体系的两块基石。现代国际社会风云变幻,国家行为纷繁多样,但是都脱离不开主权和国家利益这两根主轴。同样,要透过当代国家关系复杂多变的现象,理解和把握国际关系发展变化的性质和规律,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也是不可或缺的两把钥匙。  相似文献   

12.
国际法和国际政治中的分离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引言尽管全球化的潮流开始主导当代国际关系,但必须承认的是,现今国际体系仍以主权国家为基本成员单位。对任何主权国家来说,国家内部的地区、族群可能提出的分离主义要求是非常严重的挑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苏联、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相继解体,分裂为二十几个新独立的为国际体系所接受的民族国家,这预示着在冷战后国际关系中分离主义的挑战可能更  相似文献   

13.
略论国家主权与少数民族人权的国际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问题,一般指的是一国内部的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而保护境内少数民族的基本人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缩小各民族之间在生产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距,这是一国内部民族建设的主要工作,属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务,是多民族国家应尽的义务和职责,不容外界肆意干涉,这本是国际社会不争的事实。然而,随着冷战的结束,一股全球性的民族主义新浪潮席卷了当今世界,从而使得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突  相似文献   

14.
解城城 《法制博览》2015,(8):148-149
民族自决作为一项重要的国际法原则,是一种领土变更的方式,但是,民族自决被台独分子所利用,希望通过公投分裂国家。众所周知,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从民族自觉的含义、主体、内容和适用前提入手,从而从民族自决的适用条件和历史角度,得出台湾不适用民族自决的结论,同时分析台独的违法本质,台独是挑战国家主权的行为,同时也不符合"公民投票"的法律条件。  相似文献   

15.
普京的「主权民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前几年,国内外学者往往把俄罗斯的政治体制称为"可控民主".但是,现在俄罗斯已经开始流行"主权民主"的新概念.普京总统在2005年<国情咨文>中提出,俄国作为一个主权国家,根据本国历史、地缘政治、国情和法律自主地确定民主的道路.普京的这一提法被俄国舆论界解读为"主权民主".在2006年<国情咨文>中,普京也强调捍卫国家主权的必要性."主权民主"体现了普京治国方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6.
国际传播中的"软权力"与信息控制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传播力与信息霸权 国际传播是指以民族、国家为主体而进行的跨文化信息交流与沟通.国际传播力是一个主权国家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力量,包括政府和民间拥有的传播力量的总和,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国家利益在国际范围内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和效力.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与地区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大试图对主权国家语境下的全球化和地区主义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探讨。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选择地区主义是民族国家利用或对抗全球化的重要政策手段。全球化与地区主义之间在逻辑和实践上并不必然是对立或互逆的。目前看来,它们间更主要的还是相互推动、共同演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国际上许多学者都认为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属性,是国家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是绝对的。本文从国际法法学理论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国家主权,指出国家主权的相对性,最后得出主权在受限下是最高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外交的起源--试论春秋时期周王室和诸侯国的性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春秋时期的周王室是否还是天下共主?春秋时期的诸侯国是不是具有独立主权 国家的性质?这是研究中国的国际关系、国际政治、外交学的两大关键问题,实际上也是 中国外交的起源问题。作者认为,春秋时期的周王室经历了很大的变化,它没有军事实 力,缺乏经济基础,也没有支配和影响诸侯国的人财物权,不太可能仍然是天下共主,它 仍然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也与过去有性质的不同;春秋中后时期的晋齐郑等主要诸侯国也从 过去政治上从属于周王室变成了独立国家,而楚秦吴越等南方和西部的蛮夷部落成长为新 兴的独立主权国家,它们与近代的独立主权国家并无本质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20.
主权是国家的基本属性,是一个国家在国际体系中拥有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力.中国为了争取国家主权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经济全球化作为主权的一种异化力量,必然要求让渡国家主权,从而对主权带来威胁和挑战.应对这种威胁和挑战,中国应该进行理性的选择,拓展和开创国家主权的运作途径,使中国在融入国际一体化的进程中维护和保障国家主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