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之中,卢卡奇是提出物化思想的第一人。物化思想是卢卡奇在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之后提出的,他的理论源于马克思的理论思想,他用黑格尔的总体性辩证法解读了自己的物化思想,这一点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证明。虽然国内外对卢卡奇的物化思想有着褒贬不一的态度,但是他开创了西方马克思的先河,他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被誉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我们将通过对物化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过程的研究,使我们更加了解物化对我们当今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卢卡奇被誉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他的《历史与阶级》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物化理论的提出引起了哲学研究者们很高的重视。卢卡奇引用了很多马克思、马克斯.韦伯以及西美尔等人的观点来论述他的物化理论。这种物化在当代社会仍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卢卡奇物化理论与马克思异化理论十分相似,卢卡奇继承马克思将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经济细胞的分析起点,得出马克思对异化的第二个规定。此外卢卡奇物化不仅停留在社会、经济领域,还推展到政治、人的意识等领域。  相似文献   

4.
卢卡奇的物化观和马克思的异化观在内涵、产生根源、扬弃途径等方面均有差异。卢卡奇物化观认为:商品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表现为物和物的关系;社会失去整体性;劳动成果的物反过来对劳动者进行控制。马克思的异化观则认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和自己的产品相异化;劳动者和劳动活动相异化;人和人的本质相异化;人和人相异化。卢卡奇认为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普遍的、必然的现象;马克思从人类发展史和生产方式的角度,来探讨异化产生的根源问题。卢卡奇企图在改良无产阶级自我意识的过程中使人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马克思则主张通过实践革命达到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早期异化观的比较分析是理解马克思与卢卡奇哲学思想关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质点.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重要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创立广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中介环节.物化思想是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中的核心内容之一.二者有着许多相似性,但在理论起点、概念表述和消灭途径等方面又存在着相异之处.这些方面需要我们从理论内涵上深入把握,以便厘清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的意识形态理论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所提出的观点是二者之间的意识形态理论在批判维度上主要集中在物化或异化问题领域;而在意识形态批判的方法问题上则主要集中在对总体性和辩证法的不同见解;最后,在意识形态批判的出路问题上,二者则表现出不同的历史与实践观.以上存在于意识形态批判维度、方法以及出路问题等三个方面的主要异同点,构成了卢卡奇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之间的主要比较研究参考系,当然,这三个方面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对于物化或异化问题的批判是贯穿其中的理论逻辑线索.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建构中,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构成了理论立足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将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从生产关系批判延伸到生产力批判,这虽然推进了社会批判理论的逻辑深度,但物化理论本身却面临着两大困境:即当社会及其意识结构完全被物化时,阶级意识何以形成?即使形成了阶级意识又何以能够获得变革现实的基础?卢卡奇的深层理论难题直接影响到了后来者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物化观与马克思问题域逻辑转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物化观是解答当代价值观的一个核心问题。马克思的物化观有一个从早期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理性批判到实践唯物主义经济分析的问题域逻辑转换过程 ,对物化观的经济分析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确立的基础。物化实质上体现了作为商品的劳动产品在资本主义利益关系下对主体 (劳动者 )生存和发展的一种否定关系。正如消灭异化要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前提一样 ,只有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改变滋生物化的特殊经济利益关系 ,建构一个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的自由人联合体 ,劳动 (实践 )创造的产品才会体现对主体 (人 )生存和发展的肯定关系。这就是马克思物化观问题域逻辑转换的价值指归。而卢卡奇把物化从经济因素中剥离出来 ,按黑格尔理性革命观的图式将其提升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概念 ,它无疑为一切把客观的经济利益关系当作价值事实的唯意志主义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物役性理论从生产关系入手,其结论是劳动交换关系颠倒为物与物的关系,因而他是否定物役性的.而韦伯的异化理论从生产过程入手,其结论为物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是肯定生产过程的物化的.当卢卡奇在马克思的立场上从韦伯的角度来阐述其物化理论时,便无可避免地将物化等同于对象化.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与恩格斯合撰的《共产党宣言》被视为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行动纲领,是共产主义者真正觉醒、有着自己科学的奋斗目标的战斗宣言。但诚如卢卡奇所言,"马克思主义问题中的正统仅仅是指方法"。我们现在重读《共产党宣言》,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其中所洋溢的批判、否定与自由这样三重意蕴。  相似文献   

1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著作中一篇重要著作,是创立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开端。而异化劳动理论是《手稿》的核心理论,是当时马克思全部思想的基础,是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概念的成果。从异化概念出发,马克思在介绍异化的基础上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然而,异化劳动理论只是马克思阶段性的理论成果,其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的不足,异化劳动理论必然向剩余价值理论转化。  相似文献   

12.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它作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型是马克思用来批判资产阶级国家和意识形态的。它表明资产阶级国家并不是什么伦理的国家,它提出的平等、自由、权利的学说也不是为了全体人民利益,而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经济关系不仅决定了国家和意识形态,而且还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使整个社会"物化",商品拜物教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就是经济关系在社会生活领域发挥作用的结果。卢卡奇和哈贝马斯虽然都吸收了韦伯的思想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物化现象,但是,卢卡奇否定经济在社会历史中的决定作用,并因此把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韦伯化;而哈贝马斯关于系统入侵生活世界的观点则从经济系统对文化领域的决定作用这一维度说明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文化危机,并使韦伯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马克思化。  相似文献   

13.
"冲击-反应"论是近现代西方学者包括马克思以中国国情为依据分析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一种观点。中国革命的导师毛泽东对中国国情的分析就明显受到马克思中国观的影响,其观点与"冲击-反应"论亦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相似。但在近现代中国革命任务的问题上,毛泽东却在当时苏联的影响下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这使他的革命论与马克思的社会革命理论、世界历史理论与东方社会理论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并影响了建国后的政治实践。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方法论是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前提和基础。总体来说,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主要运用了唯物分析的方法、辩证分析的方法、批判分析的方法。具体来说这些方法论包括:社会存在论、实践论、人的主体论、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一般与个别相统一分析法。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方法论一方面可以更好地研究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另一方面,也是更为关键的,是将这些方法论运用到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实践中。  相似文献   

15.
从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文本入手,分析归纳其文本中关于国家理论的具体论述,是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根本前提和基础。抛开文本或者在文本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演绎都是精致的唯心主义的体现。本文以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文本为基础,全面集中解读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理论的具体论述,主要包括国家起源、国家的本质、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消亡四个方面,进一步厘清了马克思恩格斯国家理论的本原,以期消除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神秘感或复杂感,使人们更加简单的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基本要义。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与诺思在制度变迁理论中对于国家作用有共识也有分歧。将马克思与诺思的国家理论运用到委托代理理论模型中去,通过这个模型,分析他们之间的差异,总结出马克思与诺思的国家理论的四点不同。把马克思与诺思的国家理论进行了初步综合,可以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以人为本”与孟子民本思想,有“恒产”相一致;人是社会主体与“民为贵”同,目的和意义不同。有相一致的地方,如:人是生产主体与民相一致。也有不同之处,如:理论渊源不同,目的和意义不同。  相似文献   

18.
文章首先回溯了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过程;其次分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具体内容,从反思层面和实践层面深刻理解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学术界深入展开了对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综合研究,取得了巨大的理论研完成就,认为:马克思的生活世界是一种感性世界、实践的生活世界;马克思的生活世界理论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全面生活理论。为此,积极推进马克思生活世界思想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以及复兴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实践相结合以实现其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就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弗洛姆从人学这一独特视角解读了马克思的劳动观。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他从三个层面剖析了马克思的劳动理论。首先劳动是人的自我表现,其次劳动使人自己得到了发展,变成为人自身,最后劳动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和目的本身,也是一种享受。我们认为,在后现代语境下,弗洛姆的这种人学式解读为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崭新的视域,但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其仍然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