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世界历史理论,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国际贸易理论,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共同构成了《共产党宣言》全球化思想的理论渊源。《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中的全球化思想,是《共产党宣言》全球化思想最直接的文本渊源。马克思、恩格斯亲身体验到的全球化客观进程,是《共产党宣言》全球化思想的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极其丰厚,可以说是全球化理论形成的雏形和标志。1,全球化端发展于资本主义而最终结局是共产主义,因为全球化为共产主义的问鼎创造着物质基础,社会条件和主体力量的培养。2,全球化的本质是交往方式的世界化。马克思全球化思想的当代意义在于为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坚持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清除“失败论”,“消亡论”和“共存论”的沉渣和一些糊涂观念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
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全球化既是一种社会文化过程,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结果,它具有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冲突、交流、融合以及各民族的文化资源被全人类所共享两层涵义。文化多元化是指各民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生活方式。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是一对辨证统一的范畴,二者之间是并行不悖、互补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早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没有"全球化"这个词语,但全球化思想却早就蕴含在马克思、恩格斯为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发表的有关各国的政论性文章中。如对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方式规律和危机普遍性的考察分析;对资本主义国家内政外交政策的无情揭露批判;高度评价世界各国民族解放运动,捍卫被压迫民族的合法权益;提升并深化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与社会革命思想等内容。马克思主义全球化思想对高校培养大学生全球化意识、国际化思维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主权问题是中国近百年来在国家政制建设方面一个十分重要而且十分敏感的问题,但不能否认的是,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主权问题已经受到严重挑战.文章围绕李道刚先生的著作《欧洲:从民族国家到法的共同体》反思了主权理论的建构过程及解构过程的必然性,并指出,对当代中国而言,主权问题固然重要,但它不是绝对的,我们一定要理性的对待它.  相似文献   

6.
世界历史向纵深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将各个国家和民族卷入了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世界有机系统之中。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谋求社会发展时,必须立足于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国情特点,同时也必须确立与全球化浪潮相适应的思维方式,从全球化的大趋势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全球性思维中,系统整体性思维、多极主体性思维、多向度思维是各个国家和民族构想自己的发展道路、处理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关系所应遵循的一些重要的方法论原则。 1.系统性思维。以实践为基础的每一个社会系统、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是人类社会进入马克思主义所科学预测的“世界历史”进程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和过程。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各民族国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冲击和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江泽民同志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思想,是高屋建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是自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被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起的热门话题。而全球化这一思想最早提出应是马克思。早在一百五十年前,马克思就指出了资本主义发展必然形成的世界市场,而历史必将走向世界历史这一前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尽管没有明确使用“全球化”这一概念,但明确表达了全球将形成一种统一而趋同的社会形态的思想。恩格斯指出:“这样,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相互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准备好地盘,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其余各国……。”  相似文献   

9.
共产主义思想是马克思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作了初步阐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突破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局限,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共产主义进行了科学地论证,使其共产主义思想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包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社会的精神给养,是该民族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个性特征,是一个民族存在的标志,具有极强的稳定性。文化的作用,《易经》说是“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孔子说能“温柔敦厚,疏通知远,广博易良,洁净精微,恭俭庄敬,属辞比事”;庄子则言:“《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作家冯骥才说,文化直接关系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  相似文献   

11.
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科学地揭示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奠定了基础。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历史进步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相统一的过程。他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社会看作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在其奋斗的历程中,充…  相似文献   

12.
从中华民族凝聚力研究的视角看,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是引领中华民族紧密凝聚以实现"振兴中华"之梦的伟大思想。旨在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的民族主义思想,反映了各族人民的普遍愿望;旨在以民主共和国取代封建王朝的民权主义思想,揭示了民族国家的发展路向;旨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民生主义思想,托出了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正因为此,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思想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并成为维系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民族-国家为叙述背景,并以前民族-国家时期的乡村社会为参照,对《甘肃省村务公开条例》进行评价。以现代国际政治格局中民族共同体的生存诉求为核心思想对《甘肃省村务公开条例》进行解读,并以外在视角分析了《甘肃省村务公开条例》中所体现的民族国家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4.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系统阐述社会分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本。在这部著作中,他们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结合当时社会发展过程,从不同角度具体阐明分工思想的主要来源及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当中所体现的分工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丰富的分工思想,阐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分工思想的来源及内蕴,通过说明民族分工促进民族经济发展,旧的分工必将消灭的历史必然性,以此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分工思想的理论价值即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解放,并且进一步有助于我们分析和把握当代全球化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和所面临的挑战,进而推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5.
布热津斯基曾任美国前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1989年4月,他在美国正式出版一本“论述共产主义最后危机的书”,即《大失败——20世纪共产主义的兴亡》,他在书中断言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实践到下个世纪“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这反映了西方反动势力敌视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不变。 布氏在《大失败》的前言之后,安排了六个部分来论证“共产主义现象是一场历史悲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宣言》自问世以来,不仅为各国革命者所必读,而且也一直是国外学者重点研究的经典著作。近年来,在金融危机造成资本主义大面积萧条的背景下,国外学者对《共产党宣言》全球化思想的研究也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世界上大多数共产党人也坚持了《共产党宣言》关于全球化问题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弘扬以劳动联合为基础的国际主义精神,继续向社会主义方向和共产主义目标奋进。  相似文献   

17.
通过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在全党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我深深体会到: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已是全党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用坚定的信念团结人民是革命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信念是革命者力量的源泉,是广大革命群众凝聚力量的原动力。毛泽东同志曾讲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人,总要有点精神。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心目中都  相似文献   

18.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中,共产主义思想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分别以异化劳动理论和唯物史观为基础,对共产主义理论进行阐述和论证。马克思与恩格斯对于共产主义的认识,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已有论及,之后又经历了从对异化劳动的扬弃到生产、交往的普遍发展这样一个动态转变的过程。这样的转变使二人确立了唯物史观,转为科学共产主义者,也深化了人们对于共产主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时代世界民族问题的新特点是民族问题的“泛化”和民族国家整合能力孱弱.国际社会处理民族问题的主要政策原则是注重各民族公民个体权利,主要政策模式是多元文化政策和一体化政策。国际社会处理民族问题的主要启示有:尊重文化多样性诉求,关注少数民族的人权状况,加强各民族超越民族底线的国家认同建设,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民族自决权。  相似文献   

20.
针对我写的《三论我国法学现代化——关于法的概念的外延问题》(《政法学刊》1986年第3期),惠新宋同志发表了《法的概念和系统论原理——答吴世宦同志》一文(《政法学刊》1987年第1期),认为法律只能是“国家意志”即统治阶级的国家意志,法律与国家、阶级密切联系而不可分割,原始社会没有阶级和国家,没有法律,到共产主义社会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国家,也就没有了法律;法律与阶级、国家共存亡,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