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公安研究》2014,(7):92-93
刘敏、张伶俐在《理论月刊》2013年第12期撰文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当翻译实践遭遇语言和文化的双重障碍时,就产生了语言的不可译性及文化的不可译性。作为不可译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文化的不可译性是翻译领域中一个无法忽略的问题,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处理对于准确、完整地传达原语的语义和文化特色来说尤为重要。可以通过详细阐述语言、文化与翻译之间的关系,探究文化不可译性的根源及种类,并达到等值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语际交流中的可译性是学术界不断探讨的话题,以概念图式的视角来重新审视该话题可以带来新的启示。依据概念图式来审视翻译中的可译性,不难看到,不同民族的语言、思维方式既有相当程度的共同性,又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特殊性。两种属性的交互作用,导致了翻译中的可译和不可译的悖论。然而翻译实践已经昭示我们,可译和不可译并非截然对立,相反是可以在对立中统一的。正是可译与不可译的对立统一,使得翻译在实践中不断前行,成为人类语际间交流的最主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3.
雷超 《前沿》2012,(8):131-132
翻译既是跨语言又是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受着语言及文化差异的影响。因此,翻译是一种有限度的活动,不可译现象是翻译活动本身无法突破的,可译度受着语言和文化因素的制约。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对翻译的限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可译度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4.
雅各布森所著的《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一文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和符号学理论的基础。本文就该文的主要内容加以摘要,转述和评论。即语言共性论、语言符号的问题、语言的强制性规范、翻译分类、翻译对等及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5.
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决定了不同语言之间总体上是可译的;而语言的美学功能和文化功能又分别与绝对不可译和相对不可译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利用语言主要是利用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语言的文化功能和美学功能是伴随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得以实现的,因而是局部的。因此,绝大多数语篇总体上是可译的,但同时也是存在着局部的不可译性。因此,不可译翻译不仅要译出原文的形象、喻义,还要译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6.
魏家海 《理论月刊》2007,(2):142-144
间性协作大致包涵主体间性、文化间性和文本间性之间的协作。间性理论进入变译理论研究的视域,将丰富翻译研究的方法。文学变译需要综合顾及译者、原作者、原文、译文、译文读者、语境和超译文等因素,变译在“间性”实现,变通的结果是变译,译者的意图或加在译者身上的意图通过文学间性的运作,生产了各类变译文本。  相似文献   

7.
马京 《思想战线》2003,29(1):55-60
语言人类学的学科定义以及语言实践、言语行为、指引性和参与性等理论方法的研究视野加深了我们对语言的理解。把语言视作一种交际工具、一种思维模式、一种文化实践 ,即一种行为形式的语言观 ,使得这门边缘学科能够创造性地继续影响它所吸收养分的人文社会学科 ,同时对我们理解语言对于人类的意义有其独特的贡献。语言人类学是人类学背景下的语言和言语研究 ,是把语言作为文化源和言语作为文化实践的研究 ,是语言学的一种人类学阐释。  相似文献   

8.
张文鹤  张汨 《思想战线》2011,(Z1):436-437
对外宣传是一种以翻译为渠道的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可以说外宣翻译的质量是外宣工作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本文将从目前外宣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实际的案例,讨论外宣翻译中遵循的原则,译前处理的必要性和提高译文质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不 可译 现象 在 翻译 界一 直 是一 个值 得 争议 的问 题 ,在 我国 翻译 教 学 中 往往 忽 视 了 不可 译 现 象 的存 在 。本文 试 图从 翻译 理 论和 实践 的 角度 ,通 过对“ 不可 译 ”现象 的分 析 来引 发对 翻 译教 学的 思 考。  相似文献   

10.
马向辉 《求索》2008,(2):165-167
在《书辜氏汤生英译(中庸)后》一文中,王国维以哲学家的身份和眼光对辜译进行批评,其批评对象的选择则体现了他对术语问题的一贯关注,其批评的视角表现出了可贵的不可通约性思想的萌芽,其提出的反向格义是通向部分通约的一条可能途径。迄今为止,涉及该文的为数不多的论文对此似乎都视而不见。本文将该文放到王国维思想体系的框架里进行考量,从不可通约性的视角对该文进行解读,并对中国传统译论现代转换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做一番探讨。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桥梁,口译则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但口译中的文化障碍是影响口译活动流利实现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口译中的隐喻翻译。在口译的源语与译入语中,译者必须理解这两种语言的隐喻文化性,正确的传递和理解这两种语言的隐喻文化内涵。本文以概念隐喻为理论基础,解读与其对应的文化障碍,探究英汉口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2.
徐小雁 《前沿》2012,(8):123-124
我国翻译理论研究源远流长,近20年来,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翻译理论建设和建立中国翻译理论体系成为翻译界的热门话题。本文在简要回顾中国译学理论建设的发展过程和分析我国目前译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未来的译学理论建设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通过语言共时及历时层面现象的研究,揭示语言发展演变的规律,是语言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对于语言演变的研究,学界主要存在两种假设:语言谱系说和语言区域说两种假设.“裂变-聚变”式,是两种主流假说之外的另一种语言演变模型,其以更为宏观的视角突破已有两种模型的思维定式,对研究汉藏语系问题具有启发性,但该模式又存在一定问题.汉藏语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运用相关语言学理论解决具体问题时,须紧扣语言事实.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生活世界中的一种人类交往实践,翻译研究亦不能脱离生活世界.然而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译学研究范式都遗忘了生活世界,背离了翻译活动的实践性和翻译活动的真正目的与意义.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们各自所选择的作为语言学基础的理论割离了语言与人类实践的关系.回归生活世界,必须诉诸理论的途径.马克思主义实践语言观符合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以它为理论指导将能引导翻译研究回归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5.
"语言任意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都是语言学界公认的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其象似性则一直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但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及语言类型学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语言形式和其所指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象似性存在于语言的各个方面,语言的象似性特别是句法的象似性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周树江 《求索》2008,(6):197-198
名动转类词指名词在句中被兼用或活用作动词,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运用现象。它以名词之形行动词之实,体现了语法功能的转换和概念语义的合成。名动转类词的语用标记性使其在言语交际中展示出特定的语用效果。名动转类词的语用效果是一种认知体验,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中得到阐释。  相似文献   

17.
王静 《求索》2011,(8):124-126
悖论是《老子》中一个典型修辞方式,以多种表达式出现在《老子》文本中。本文以Verschueren顺应理论的四个语用描写视角为框架,通过对《老子》悖论表达式特点的分析,探讨悖论这一具有标记性的表达式对作为一个语言选择的结果对交际者思维方式、认知世界和交际目的等语境因素的顺应性,作为把西方语言学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学著作中的语言运用进行解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彝族非语言交际习俗是彝族民俗语言的一种形态。在社会交际活动中,非语言交际方式虽然不能与语言等量齐观,但它以自己独特的作用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语言重要交际工具之一。在彝族社会传承文化中,非语言习俗的丰富多姿及其特殊作用,是有声语言难以取代的。这里,我从民俗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谈谈彝族非语言交际的身势体态语习俗,标志语习俗和非语言的声音交际习俗。  相似文献   

19.
交际语言学研究社会交往活动中人类的语言运用、语言才能的表现及其效果 ,是一门新兴的语言学分支学科。交际语言学研究语言运用 ,要借鉴和吸纳语用学、语体学、修辞学、语境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 ,形成相对独立的具有自身特点的构成系统 ,即口语表达活动的主体、口语交际的环境、口语交流的程序、口语表达的技法和口语表达效果的评判等五大系统。研究它们在口语交际活动中的具体表现、相互关系以及相互制约与影响 ,并据此总结出口语表达的基本要求、原则和规律 ,便可以建构交际语言学体系。一 口语交际主体系统口语交际活动主体包括表达…  相似文献   

20.
杨静 《理论月刊》2005,(1):113-114
“语言任意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都是语言学界公认的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而其象似性则一直被认为是无足轻重的。但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及语言类型学研究的深入,语言学家们开始重新审视语言形式和其所指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象似性存在于语言的各个方面,语言的象似性特别是句法的象似性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