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惊闻“跪卖”●福建张桂辉4月28日中午,哈尔滨火车站前,一卖杂志的青年突然跪在一位来自三江的旅客面前,“我给你磕一个”,一边说一边真的磕了个头,弄得这位刚下火车的旅客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随即,卖杂志的青年甩了几本杂志给这位旅客,“买几本吧,哥儿们!”...  相似文献   

2.
河内之行     
曼谷专电 从曼谷搭乘泰国航空公司每周一班的航机飞往越南首都河内,只需一个半小时就可到达。自一九七九年中越边境处于封锁状态以来,这条航线已成为东南亚各国和香港旅客进入河内的唯一通道。 飞机在稀薄的云层中穿行,云层下面的青山绿水,时隐时现。当地面显露出一片片深褐色的土地时,一条闪光的玉带映入眼帘。邻座的一位西方旅客告诉我,这就是著名的湄公河。这条流经越南、老挝、柬埔寨和泰国的河流,在许多地段,是泰老两国  相似文献   

3.
祖宅与城     
我家那片祖宅座落在丰南市中心。门前马路对面原是一座小庙和几户人家,1976年大地震后就变成了一座街心公园。公园最惹人注目的是抗震救灾纪念碑。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祖宅是个与北京四合院相仿的院落。大门朝东,两扇木质门又高又厚又重,门面上铆了许多铁门钉。门槛儿足有尺  相似文献   

4.
三、逃出虎口今天晚上,西京招待所除我以外,只有一位旅客。平日熙熙攘攮的旅馆,现在却鸦雀无声,几乎是一片孤寂、凄凉。唯有那一帮警卫人员形影不离,处处可见。我感到更加恐惧,更加紧张不安,然而却更加坚定不移。将近一周,我一直睡眠不足,胃口不佳。我从来没随身携带过安眠药片,那几天也没想到喝些镇定的饮剂。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社会,基于对旅游之放松身心作用的不断追求,我国旅客对乘坐豪华邮轮跨境旅游越发推崇和喜爱。由于规范邮轮旅游的专项法律在我国立法层面尚属空白,如何在司法实践中有效地保护邮轮旅客的人身权利使其获得充分的救济,需要在理论上探究并加以梳理。笔者从两起典型的邮轮旅客因人身损害提起违约之诉的案例切入,分析比较邮轮旅客分别以组团社和邮轮公司为被告提起的两类违约之诉,从违约责任的视角下为邮轮旅客在人身损害纠纷中提供维权指南。  相似文献   

6.
你问我的一生象什么吗?象个老是搭错车的旅客:不是时间错了,就是地点错了,或者都错了。七错八错,以致行年六十几,回顾一生,自己都说不清该算哪一号人。比如吧,知识分子臭的时候,我算知识分子;香了,我却不算了。又如,刚赶上考职称这班车,却有一张“60次车”的车票塞到手中——该退休了。 有人说了:“你这家伙可能有奶便是娘,哪里能赚钱就往哪里钻,所以搞得那么复杂”。误会了,朋友。正因为我缺少时下流行的“一切向钱看”的伪商品经济意识,又死抱着“为人必须有远大理想”这个  相似文献   

7.
一年一次的春运又开始了,据交通部预测,今年春运期间全国道路旅客运输量约为17.9亿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3.5%。本次春运期间车票价格上浮15%,但是铁路部门的服务质量上浮了多少呢?我  相似文献   

8.
我们镇有一家企业,进口德国设备,招待对方负责调试安装的一名德国小伙子,厂方当天炒了三个菜,一个米饭,小伙子基本全部吃光;第二天厂方认为小伙子没吃饱,加了一道菜,这时小伙子通过翻译向厂方说明,昨天我肚子已经撑了,今天又加一道菜,我实在吃不掉。翻译说,吃不完不要紧,厂方是客气。  相似文献   

9.
飞驰的列车上,一名年轻旅客为捡回不小心掉进厕所的手机,他的右手臂不慎被便盆的排泄管道死死咬住无法抽出。如果不及时营救,他的那只被咬的手臂很可能因长时间供血不足,导致肌肉坏死,进而截肢,甚至危及生命。危急关头,这辆载有1300多名旅客的特快列车两度紧急停靠,车上车下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死大营救……  相似文献   

10.
穆青 《瞭望》1995,(37)
前些天,我在清理办公室的书橱时,从一包“文革”后清退给我的材料中,忽然翻出了几页残破的家信,那旧式的信笺,熟悉的笔迹,似乎又把我带入了半个世纪前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引起我许多遥远的回忆.信是1938年父亲从河南老家写给我的.那时我已经参加革命,在八路军一二○师宣传队工作,驻扎在山西的岚县.我记得那时候正是济南、太原相继沦陷,日寇大举进攻河南,胁逼武汉,抗战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候.我因惦念家乡亲人的安危,曾一连写了好几封信,打听家里的情况,现在残存的这几页家书,就是当时父亲的回信.信一共是四封,其中两封还算  相似文献   

11.
车瘾     
元日 《瞭望》1992,(17)
休寒假头一天,收到姐夫的电报,要我后天务必回乡,他用车到县城车站接我。 出车站一望,黑鸦鸦一片畜力车、机动车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旅客。因为提前到达,没准备姐夫来接,我雇了一辆“的士”,飞旋的车轮奏着悦耳的前进曲。这条通向故乡的路象是一盘车史录象带,录满了形形色色古老的、现代的车辆以及各种车声的伴音。那里面也有我姐夫时现时隐的身影。  相似文献   

12.
《侨园》2016,(7)
正武昌开往哈尔滨的快客风驰电掣:"各位旅客,前方到站山海关……"华灯初上时分,列车上的广播让我为之一震,我也庆幸终于"到此一游"了。"山海关人称‘天下第一关',雄伟的万里长城从这里开始,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也发生在这里……"温馨的广播送我们下车,车站内灯火辉煌,旅客却寥寥无几。时近中秋,当是旅游黄金季节,可为何不见游客潮呢?我向朋友请教,孰料一位贤弟张口就来:"上车就睡觉,下车就撒尿,见景忙拍照,也就几座庙……"我们在车上呆了整整一天一夜,确实有点人困马乏,刚下火车就被这位贤弟的  相似文献   

13.
敦厚、诚恳,一米六几的个头,50开外的年纪,身着椰榄绿警服。他的名字叫陈善珉,是福州火车站派出所执勤民警,共产党员。 他的生活轨迹很单调:每天早上5点多上班,送走第一班车,到晚上10点多送走最后一班车,整理完公务回家。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好在妻子、孩子都理解他,尊重他。他的心,一直扑在工作上。除做好治安防范工作以外,他还抽空为旅客打水、扫地、提醒人们管好行李;有的旅客车票丢了,又无钱买票,急得团团转,他便自己掏钱买了票放在旅客手  相似文献   

14.
从70年代末期开始我的第二次学术生命以来,差不多每年都要回家乡苏南走一走,有时候甚至一年几趟,去看看那里的变化。不久前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我用一个月的时间又一次走访了苏南的一些地方。我的行程从南京开始,最后一站是我出生的地方——吴江。在吴江期间,我第23次专访了江村,了解江村的发展,看望那里的乡亲和领导。时近清明,大地上油菜花正黄,柳树嫩绿,掩映着一片又一片新盖的民居,爽心悦目。在苏南地区,城市工业、乡镇工业和农村副业,这三种不同层次的生产方式浑然一体,构成了一个区域经济的大系统。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前些日子,有几位华裔苏联公民来中国探亲。凭籍五十年代末期离开中国时已经模糊了的记忆,以及前几年从国外报道所得到的点滴印象,他们来北京时带了大量的食品:苏联的鱼肉罐头、芬兰的大香肠、蒙古的乳酪,还有糖果等。他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经过八个多小时的飞行,来到了阔别二十多年的北京。当他们看到十几位中国亲人在迎客厅的大玻璃窗外招手迎候时,悬着的心放下了。热情的问候,激动的拥抱,一下子消除了二十多年的隔阂。历史的发展是永恒  相似文献   

16.
林蔚 《瞭望》2006,(35)
近日,笔者着实郁闷了几天。小区对面的农贸市场因要改建花坛绿地被拆掉了,不知去哪买菜,笔者家已连吃了两天速冻水饺。说实话,早些天刚听说农贸市场要拆时还心里偷着乐过呢。想想,那么大一片地都改成花坛绿地。今后推开窗户目光所及都是  相似文献   

17.
5月27日,俄罗斯总理普京来到鞑靼斯坦共和国视察阿拉布加特区的北方钢铁汽车公司。参观结束后普京决定到汽车公司职工食堂吃饭。普京自己拿上塑料托盘,和普通工人一样排队买饭。在柜台前,他给自己点了一份面条汤、一份牛肉片、一份蔬菜色拉、一份米饭、一块馅饼和一杯茶,一共57卢布,约合人民币16元8角。读到这条消息还真让我有些感触。当然,自掏腰包排队吃食堂的镜头,在中国  相似文献   

18.
王殊 《瞭望》1992,(50)
10月下旬,我率领中德友协代表团应邀访问了德国12天。中德友协是今年两国建交20周年前夕于4月中在北京成立的。这是中德友协成立之后第一个代表团出访德国,看望老朋友,结识新朋友,促进中德两国人民友好并使友协进一步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 我来到了阔别多年的波恩,很激动。我在波恩工作过7年,先是新华社的常驻记者,两国建交后又担任使馆的参赞和大使。今年冬天来到莱茵河特别早。两岸山岭上的丛林已是一片片枯黄和枯红,山坡上成片的葡萄园都已收摘干净。莱茵河谷的景色,引起了我很多的  相似文献   

19.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来到秘鲁的首都利马,曾读到当地报纸刊登的一条消息,说一架客机不幸在亚马孙地区失事,四十多名旅客丧生,唯独其中一名德国女大学生掉在一棵叶大如盆的树上获生。后来这位德国女郎写了一篇她在亚马孙林中的奇险遭遇。读之使人对亚马孙又惧怕,又觉迷人。 我这次到巴西亚马孙州首府玛瑙斯,有机会领略到热带丛林的奇异风光。我们从市区北行二百  相似文献   

20.
父亲与中国民航北京管理局合资建立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成立。这是中国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审议批准的全国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这家公司引进国际先进的配餐设备、技术和管理,提供达到国际水平又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食品,改变了中国飞机餐“面包夹香肠”的落后面貌,不仅为目前在首都机场起落的绝大多数国内外航空公司的飞机供餐,并承接了所有访华外国元首专机和中国领导人出访专机的配餐业务。 香港美心集团总经理伍沾德先生和她的女儿伍淑清,是到中国内地投资的第一家港商。谈到在内地创办全国第一家合资企业的情景,回顾18年来为了祖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奔波于香港和内地之间的经历,她感到十分自豪。 投资内地第一人 1980年5月1日,伍淑清协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