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治理体系的现代转型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心。对正处于大转型阶段的当下中国来说,城市治理创新的核心问题,是在充分激发城市创造性活力基础上形成社会秩序动态稳定的内生机制,既充分发挥城市作为现代经济主引擎和现代文明传播中心的功能,又有效避免城市在快速膨胀过程中成为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集散地。中国城市化的特殊背景及其特殊的推进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城市治理难题,决定了城市治理创新的现实路径是遵循有效性原则,在城市发展和城市治理体制框架相对稳定的前提下,探索和建构政府主导下的多元合作治理结构及其运行机制,以全面整合城市治理资源,有效应对城市治理的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2.
正城市治理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关键。中国发展到现在,城市化率已近60%,现代的中国社会已经不是"乡土中国",而是"城市中国"了。也因此,现代国家治理最关键的就是城市治理,尤其是大城市的治理。城市治理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构成城市的不仅是道路桥梁、商厦楼宇,更是生活其中的广大市民。他们是城市的主体,也应当是治理的主角。要让城市更和谐、更宜居,就应尊重群众的城市主体地位,遇事与群众多商量、多向群众"问计"和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发展类型属欠发达追赶跨越式。城市化过程的加快,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之果。现代城市的社会文化发展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与价值,有利于支撑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有助于果断地摒弃短视的政绩意识和政绩举措。在欠发达地区现代城市社会文化的发展中,文化精神的确立是先导,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基础,文化活动的开展是窗口。生态观、家园观、和谐观是欠发达地区现代城市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理念。  相似文献   

4.
自古以来,乡贤在我国乡村治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代乡贤的回归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与传统乡贤不同的是,现代乡贤所面临的乡村治理场域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在面对乡村治理中出现的传统秩序趋于瓦解、治理精英缺失以及精神信仰体系迷失等困境时,应考虑将现代乡贤重新纳入治理主体的序列。结合目前我国各地的成功经验来看,国家和社会应该通过挖掘传统乡贤文化、重构治理的象征合法性、完成"合法性叙事"以及建构法理型权威等几个方面的努力来建构现代乡贤的治理合法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发展需要在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未来逻辑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中重新定位。现代文明新秩序建构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核心是现代秩序建构,进而增强中国在开辟新文明方面的影响力和中国作为现代文明国家的吸引力。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全面提升中国在"现代文明新秩序"建构中的能力和水平,可以实现中国的现代整体转型与长治久安,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营造良好的中国形象,为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设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相似文献   

6.
张师伟 《探索》2015,(1):78-82
中国现代国家治理体系建构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框架、要素及总体格局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历史地形成和确定的。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对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继续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导引功能。在中国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中国共产党负有重要的政治领导责任,必须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做好主心骨。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的诸多角色扮演均应有较为严格的形式与程序要求,这些形式与程序的要求集中体现在法律体系中,就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法律定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现代国家建构为分析框架认为我国乡村民主发展有其自身的演进逻辑,现代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建构的双重特性决定了由"民主崛起"走向"增量式民主"是我国乡村民主发展的基本方向.民主崛起阶段积累的民主存量为增量式民主奠定了民主基础,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的融合与互动为增量式民主奠定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
潘泽泉  岳敏 《学习论坛》2009,25(10):69-72
城市贫困是制约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在中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贫困过程既是一个市场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政治性建构的过程,现代化的话语实践与发展悖论、差异性、非均衡性的城市发展逻辑,带来了城市贫困的社会建构和再生产.寻求新型的扶贫制度,实现从道义性扶贫到制度性扶贫,实现非正规就业的合法性转变,实现从基本救助到多元化的综合救助、消极救助到积极救助,以社区作为基本的扶贫单位等是解决中国城市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城市生活作为现代民主社会中人类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其民主治理具有内在必然性。近年来城市民主治理成为城市民主发展的重要趋势,民主治理的生命力在于其是否与居民的生活紧密相连,构建起城市民主发展的微观基础,在宏观的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杭州上城区的望江"睦邻驿站"建设中,通过生活化交往、互助式服务以及民主促民生实事项目等生活化治理实践,为探寻现代城市居民如何从生人走向熟人、由熟人走向主人的城市民主发展微观逻辑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现代城市治理强调针对城市治理的"短板"进行精准化的治理,形成精细化治理的机制。针对现代城市在街区层面的物质空间的差异化和社区层面的生活多样化的历史基础和现实结构,城市治理短板要基于空间差异化和生活多样化的脉络,通过民主参与的方式进行确认和解决,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行政性的城市规划,以形成与刚性的城市管理一致性的对应结构。城市的活力在于差异化的街区空间营造与多样化的社区自治方式,因此,精细化治理的城市路径是基于民众认同的精细化治理,它应该包括空间差异化和生活多样性的理念确立,建构现代城市治理主体之间的民主关系,促使城市规划转向社区规划,避免破坏式更新与单向度的物质性建设,超越对城市问题的运动式规制,应用现代城市治理中的大数据技术。  相似文献   

11.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有一条清晰的逻辑,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建设现代市场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财政体制改革、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和开放经济体制,形成现代市场经济的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十八届三中全会重新定位市场与政府关系及其作用,并得到现代产权制度的约束,现代市场体系得以完善,统筹好政府与市场两种作用,以治理的方式解决好内外平衡、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夏中南 《前线》2015,(4):51-53
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因而,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深入梳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的特点,摸清底数,对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反思问题,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感知能力、分析能力、调整策略与推进改革的能力,是衡量国家治理适应性的关键因素。感知——分析——变革,国家治理的适应性调整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意味着国家治理实践必须不断适应无常的环境变迁。实践证明,能够融通传统与现代的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适应性更强。"以人为本"理念整合了传统民本思想及现代人权观念,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治理体系建构的若干基本原则,能有效缓解人权与秩序的紧张。此外,德治是我国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来源,法治能有效抑制公益和私欲的冲突,共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坚持"以人为本"理念、推动德治、法治与共治协同共进,是提升中国国家治理适应性的重要战略。  相似文献   

14.
对于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研究而言,西方的理论框架因缺失政党维度,存在着基于中国国情的适应性问题;中国的社区党建因缺乏理论建构,存在着基于解释能力的一般性问题。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治理理论和社会资本理论是研究城市社区治理的主要分析框架,其中所关涉的"权力结构""多元主体""主体间关系网络",既是相关分析框架的基础或核心问题,也是建构发展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理论的逻辑起点。梳理检视主要分析框架,能够更好把握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的本质,了解中国政治秩序在城市社区的建构,推动党建引领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理论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15.
文宏林仁镇 《探索》2022,(5):141-151
情感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在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建构中起到黏合的重要作用。围绕基层治理中的情感生成,结合对佛山市南海区“创建熟人社区”工作的实践考察,描绘了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建构中情感生成的现实图景,总结了情感演化生成的内在逻辑。研究发现,“情感移植—情感再造—情感升华”是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建构中情感演化生成的内在逻辑。其中,情感移植阶段主要采用借鉴方式,重构个体身份认同、强化群体家园归属;情感再造阶段主要运用优化方法,化解矛盾、达成共识,整合资源、激发活力;情感升华阶段主要使用创新手段,营造氛围、培育信任,夯实基础、厚植责任。三个阶段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仅为情感治理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也为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建构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建构一个国家制度的过程,既是自主组织和规范的过程,也是学习与借鉴先进制度的过程。其中,自主组织与规范是根本,只有这样,建构的制度才有根基和生命力。基于中国人自己的深思熟虑和自主选择,中国在告别传统制度文明后,成功塑造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创造了中国发展的奇迹。中国制度是自主建构起来的。从中国现代国家制度的结构要素来看,中国现代国家制度与中国传统社会国家制度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其要素主要来自西方所开启的现代制度文明体系。但从中国现代国家制度形成的历史过程看。  相似文献   

17.
考察中国农民问题,公民权短缺是其主因.公民权建设滞后,公民权发展不足,是中国现代国家构建的主要结构性缺陷.作为基本公共物品的公民权,其实也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制度技术,是现代国家谋求长治久安的基础性工程.放眼世界,在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民族一国家,公民权的保护程度通常也比较高.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公民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指标.中国农民公民权的发展,迫切需要提升国家发展公民权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张树平 《探索》2020,(1):50-65
国家、议题与政策的互动是理解转型中国国家能力建构的重要视角。当前中国以"三大攻坚战"为典型代表的政治议题处于中国社会发展多领域相互交叉的节点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由国家形态所决定的政治制度体系和政治议题偏好,共同塑造当代中国独特的议题能力。政策能力是议题能力的延伸,交叉指向的议题设定决定审慎平衡的总体政策取向。中国作为特定现代国家的国家形态赋能于当代中国独特的议题-政策能力,而"交叉指向"的议题塑造与"审慎平衡"的政策过程又影响和改变着当前中国国家形态的现实构造。在议题、政策与国家的互动关系中,中国政治发展将进入一个特定历史时期:发展与治理、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理论与价值、政策与制度、技术与艺术之间相互规定的政治发展景观。  相似文献   

19.
朱卫卿 《求实》2016,(1):68-75
城市新建社区是我国城市社会发展的"新生事物",也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层平台,在厘定其概念、凝练其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当前城市新建社区治理困境的现实缘由,诸如阶层分化、治理弱化、主体缺位、资源稀缺等等。推进城市新建社区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以社区居民为中心,建构多元互动的社区协同治理机制:培育多元治理主体、打造多元信息平台、建立多元监督格局、借鉴西方治理理念,从而实现新建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保障新建社区居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的事业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0.
郭祎 《实事求是》2013,(2):54-57
积极构建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是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与客观要求,也是民主法治进程深入推进的重要体现。现代社会治理模式要求摒弃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种种弊端,科学把握现代社会治理模式的法治化、人本化、多元化、精细化等特点,努力破除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构建中的种种制约因素,以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中的政府负责内容为依据,明确政府在现代社会治理模式中的角色定位,从政策制度、社会支持、公共服务及公众参与等层面丰富角色内涵,进一步强化政府的角色认知和提升实践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