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心宜 《湘潮》2004,(4):49-49
2004年4月8日凌晨4时许,国际著名地质学家陈国达院士安详地睡了。先生太累了。  3月10日按约,我从外地回到先生身旁。见面时,先生第一句话就说:“住院把时间颠倒过来了。白天写字很吃力。”凭我长期在先生身旁协助工作的直觉,先生是在深深惋惜自己,不能像几十年那样夜以继日地撰文和思考了。  其实,此后的一个月,先生依然是不分昼夜地继续他的科学探求。开拓、创新对先生而言,从来没有中断过。身为晚辈,我常感到先生比年轻人的精力更为充沛。  3月10日后,我处理好先生刚出版的新著《活化构造成矿学》后,按先生的惯例做法,及时寄给…  相似文献   

2.
怀念老彭     
完完全全没有想到,老彭竟先我这个重病在身之人而去。去年冬至那一天,我们还一起被一老朋友所邀去双流吃羊肉。我和他夫妇二人来去同乘一辆车,大家在车上谈兴较浓。这才多久?才一个多月,怎么就走了呢?二月一日下午我去医院看他,他躺在床上,正在吸氧。他见我进了病房,就说:“你又来看我了,谢谢你。”停了一下他又说:“林温如手术后恢复得很好,能下楼打牌去了。”他又告诉我,华文江也病了,就住在这层楼的17号病床。言谈中,他的神志十分清楚,精神也还可以,怎么第二天的傍晚就传来噩耗,这怎么能让人相信呢?他是非同寻常地…  相似文献   

3.
吴冠中 《党课》2020,(2):106-107
前几年和汪曾祺先生闲聊,他感慨地说自己生平两大憾事:没有学好外语和没有从事绘画。我是正好相反,我遗憾没有从事文学创作。我们都老了,已无法互换。我中学时代酷爱文学,主要是受鲁迅先生的影响。我着迷他的小说和杂文。鲁迅先生的人格魅力和他的作品的艺术魅力哺育了我的少年青年时代,他是我安身立命的楷模。  相似文献   

4.
据《说苑·臣术》所载,高缭在晏子手下任职几年了,有一天,在没有办什么错事时竟被解职。晏子的幕僚们有的为高缭说情,有的抱不平:“高缭在您手下尽心尽力干了三年之久,您不但没给他提官晋级,反而把他解职了,这样做于情于理说得过去吗?”大家意见纷纷。晏子坦然地回答说:“我晏婴是个浅薄无能的人,只有依靠大家的批评帮助才能少犯错误,站稳脚跟。现在这位高缭先生跟随我三年却从未能纠正过我的过失,所以,我只得请他离职。”晏子逐高缭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用人之道。高缭能被晏子所用,而且在他手下工作了三年,足以说明高缭…  相似文献   

5.
大约是由于鲁迅先生1925年2月回答《京报副刊》什么是“青年必读书”时,说了“我认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的缘故,他曾被一些不了解“时候与环境”的人视为全盘西化论者,有位青年甚至写信请他“搬出中国去”。这在当时热闹地争论了一段时间的历史公案早经了结,谁是谁非就连当年攻击过鲁迅的人也心服口服了。  相似文献   

6.
文字无小事     
正画家黄永玉先生年已九十,仍是老顽童一个,常出语惊人。他说,你们都太正经了,我只好"老不正经"。这里,在下也东施一下,学学黄老的心态,"老不正经"一次,发几个坊间小段子,略加点评。姑且名之《文字无小事》,聊博大家一粲。妹妹我思话说清朝某年科考,题目为《昧昧我思之》(句出《尚书·秦誓》)。一秀才粗心大意,竟误抄成:妹妹我思之。于是笔  相似文献   

7.
正两年前的一天,听到姚奠中先生于岁末已"独自远行",怅然之极,自己竟什么事也做不成了。坐在椅子里发呆,继而又无序地在屋里走来走去,把几十年间与先生相关的文字、信札、墨迹、书籍等,都翻检出来。睹物思人,先生对我的关心、支持、抬爱,种种,一一从眼前掠过。虽然,我未能在课堂上听过先生的课,西安与太原也足有千里之遥,而且面聆先生教诲的机会,仅只1998年夏日的那一次。但  相似文献   

8.
希尔顿酒店的服务一家企业的副总凯普曾入住过希尔顿酒店。那天早上,刚一打开门,走廊尽头站着的服务员就走过来向他问好。让凯普先生奇怪的是服务员竟喊出了自己的名字,这在他多年的出差生涯中没有出现过。  相似文献   

9.
杨敬东 《湘潮》2004,(4):46-48
地洼学说创始人陈国达院士走了。世界地质界的一颗巨星殒落了。  他是2004年4月8日凌晨4时23分走的。这天一早起来,我心里总惦记着要去他家里看看。9时半,我到了他的家门口,像往常一样按门铃,这时出来开门的不是陪侍他的服务人员,而是他的二儿子,戴着黑纱。我急忙赶往他的书房,已是人去楼空。我哪里相信他已经走了呢?春节期间他大病一场,早已康复了。现在怎么走了呢?  (一)  1980年底,我从西藏内调湖南,一踏上潇湘大地,就听到陈国达的名字。就在这一年,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陈国达教授引起我的注意。有一天,忽然从剪报上发…  相似文献   

10.
1943年3月中旬,初春的江南,已披上绿装,显得生机盎然。当时,邹韬奋先生因患病,从我抗日根据地转道苏中赴上海就医。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决定派我以韬奋学生的身份,陪他前去,并担负掩护和护理工作。我接到通知后,欣喜万分,因早在30年代,我就爱读邹韬奋先生在《生活》、《新生》等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对他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11.
李海 《广东党史》2002,(3):33-33,40
敬爱的老领导刘田夫同志终于和我们永别了。今年春节期间,我和几个老同志还到他家拜年,祝愿他健康长寿,岂料竟成最后的一次见面! 我是1940年在肇庆第一次见到田夫同志的。当时他是中共西江特委书记,我是作为新兴县工委书记去向他汇报工作和听取指示的。1941年,我奉调到粤中区的开平县任县委书记,而他这时已改任中共粤中特委书记,仍然是我的上级领导。中区特委机关长期设在开平境内,因而亲聆教诲的机会也多了。  相似文献   

12.
我的博士生导师、敬爱的彭明先生驾鹤西去已整整一年了。这里,笔者仅对先生最后13年做片断回忆,撰文纪念,以表哀思。从"13年"说起我之所以把对先生的追忆限定在"最后13年",是因为在先生生前80岁寿诞时,我曾以《严谨的导师,宽厚的长辈——我心目中的彭明先生》为题撰文,文中又分别以"相知·相识·相随"、"严谨·严格·严肃"、  相似文献   

13.
康意春先生主编的《吉林旅游》是吉林省第一本旅游读物,最早出版于1980年,至今已27年了,先后出版9个版本,发行10余万册。主编康意春先生深爱吉林省的旅游事业,他以敏锐的眼光,很早就看准旅游业有着辉煌的发展前途,他  相似文献   

14.
仙逝竟能如此从容美丽 今年2月6日凌晨,电话铃骤响,我赶到杭州,93岁的老父亲已经离开病房,睡在了鲜花盛开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事变前,上海一席谈1936年9月中旬,杨虎城将军自西安到上海,对外界说是“赴沪就医”。当时我在上海治病,住在杨明轩先生家里。杨将军派人来找我,要我到静安寺路于右任先生家中与他见面。见面后,我发觉杨将军情绪很烦躁,精神状态欠佳。他先询问了我的病情,接着劈头就说:“希仲,你  相似文献   

16.
<正>1981年8月16日上午,在大连八七疗养院一座高干病房楼里,我访问了时任总后勤部顾问的万毅老将军。万老高个儿,腰直,有精神,虽满头白发,但看不出已有74岁了。唯一令他心烦的是眼神不好,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也很微弱,影响了他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万老戴着银丝边框眼镜,想问题时眼睛就眯起来。当我向他说明来意后,他就像早有准备似的一五一十向我讲了起来。  相似文献   

17.
这个故事发生在美国的一家大型企业集团。 可惜,企业的名字我忘记了,有关的两位主人公的名字我也忘记了。我清楚地记得的只是那个故事本身。 当年这家企业规模还不大,又遇到了困难,生意不景气,几乎没有多少业务。企业的总经理A先生还是很负责,每天准时上下班,守在那里想主意。有一天遇上世界杯足球赛,A先生经不起诱惑,心想反正没事,就溜到隔壁看电视去了。不料,正好在这一天,平时不到公司来的老板来了。他看到了总经理不在岗位上的事实。第二天,这位总经理就被解雇了。接替他的是他原来的助手B先生。论能力,B先生远远不如A先生。 20年后,这家企业发展成了实力雄厚、规模巨大的大公司,B先生也成了这家显赫的大公司的总裁。在一个偶然的社交场合,B先生见到了穷困潦倒的A先生。A先生叹着气说:“一切都是命运。”B  相似文献   

18.
孟二冬铜像揭幕仪式结束后,我独自站在老同学铜像前凝神沉思。阳光灿烂,春风拂面,从宿州走进北京大学的二冬又回到了母校,镌刻着胡锦涛主席赞誉的石碑卧在鲜花丛中,簇拥的花篮蕴含着亲朋师友无尽的哀思。转瞬之间二冬离开我们已经五年,假如二冬在天有灵,他应该知道,五年来,党和人民给了他巨大的荣誉;他应该知道,亲朋师友都在深深地怀念他;他应该知道,孟二冬精神已融入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发扬!  相似文献   

19.
正2017年12月的邯郸清晨,寒气逼人。天刚蒙蒙亮,记者来到邯郸市邯山区王长垠"健康小屋",眼前的一幕让记者始料未及:一大早这里竟已人头攒动。不一会儿,一位满头华发却精神矍铄,身着白大褂的老人出现了,很快他被居民拥进了小屋……"今天我给大家讲讲我们的血管保健。我们的血管就是高速路,怎样不堵车?高兴了就不堵车了,为什么呢?一高兴我们的血管就放松了,自然就不堵车了;一着急血管就紧绷住了,自然就会在一定因  相似文献   

20.
1990年5月20日,一位报界哲人在北京去世,终年82岁。友人戴文葆先生撰文道:“我认为先生最后成为一思想家,有胆有识,忧国忧民,肯定是不肯瞑目安息的。他终于舍弃了躯壳,但我相信学术思想史上将来会有他的名姓,他的精灵还在祖国上空徘徊。记得他的文章中常说:‘不管是对是错,这是我的祖国!’我确信他还在海峡两岸的上空徘徊,一定仍旧思潮澎湃,睁眼悲悯我们这些后死者,仍和我们一道思考困扰着、折磨着我们的当代的问题。”这位哲人就是已故的知名日本问题专家、政论家、“台盟”领导人李纯青先生(1908—19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