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67年初,"文化大革命"进入"全面夺权"阶段。社会秩序陷入混乱之后,经济秩序也开始陷入混乱。但当时的报刊却把造成这些混乱的原因说成是:"当前,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极少数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顽固分子,正在和社会上的资产阶级分子,投机倒把分子,地、富、反、坏、右分子,互相勾结起来,用经济主义来欺骗群众,煽动群众,破坏生产,破坏财政金融,破坏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向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中国共产党进行斗争,向我们无  相似文献   

2.
1975年初,“文化大革命”进入了第9个年头。当时,“批林批孔”运动的开展再次造成了全国形势的严重混乱。“四人帮”加紧进行篡党夺权活动,我国的政治形势十分严峻。然而,由于党和人民的斗争,也由于毛泽东态度的某种变化,在1月召开的四届人大上,  相似文献   

3.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进行到1975年时,虽已进入第九个年头,但我国政局仍未稳定,全国各方面的工作在“四人帮”及其爪牙破坏下,都陷入严重混乱状态。四届人大,“四人帮”的“组阁”阴谋虽告失败,但他们没有停止干扰和破坏,社会秩序一片混乱,尤其是铁道部门的一些派头头大闹派性、大打派仅,造成徐州、南京、南昌等铁路局的运输长期堵塞,阻碍津浦、京广、陇海、浙赣四条铁路干线的畅通,并影响其他铁路干线的运输,严重危及工农业生产和一些城市的人民生活。共和国仍然处于危难之中。历史就在这样严峻的时刻出现了转机。leqs年…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革命”初期,1966年10月起,刮起了一场气势凶猛的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风暴。林彪、江青一伙硬将要求加强党对“文化大革命”运动领导的做法说成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他们鼓吹群众运动“天然合理”,“群众要怎么办就怎么办”,取消党委领导运动的规定,“踢开党委闹革命”成为广泛流行的口号。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策动造反派,把攻击的火力集中转向各级领导机关。他们手里拎着“资反路线”这顶“寒暑皆宜”的帽子,可以随心所欲地扣到党政领导人的头上,致使社会不断陷于动乱,无政府主义思潮空前泛滥。这场风暴…  相似文献   

5.
袁小伦 《党史纵览》2013,(12):35-38
在党的十大召开前,毛泽东谈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儒法斗争,其目的是针对当时社会中那些怀疑以至否定“文化大革命”、主张恢复“文化大革命”前许多做法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施京吾 《党史文苑》2014,(12):52-54
回顾1949年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中国法治状况。与改革开放后30年的法治状况进行对照.不能不看到.法治存在与否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尤其是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整个中国社会的法律基础遭到彻底破坏.导致中国经济严重倒退,社会剧烈动荡。  相似文献   

7.
1967年1月1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联合发表经毛泽东审定的元旦社论《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社论提出“1967年将是全国全面展开阶级斗争的一年”“,将是无产阶级联合其他革命群众,向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和社会上的牛鬼蛇神展开总攻击的一年”。5月8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发表了《〈修养〉的要害是背叛无产阶级专政》。6月11日,中共中央下发通知,称这篇文章“击中了党内最大的走资产阶级道路当权派的要害”,要求“各地认真学习和讨论,进一步深入地开展对党内最大的一小撮走资产阶级道路的当权派的大批…  相似文献   

8.
1967年2月前后,在“文化大革命”进入全面“夺权”的混乱时刻,谭震林等老一辈革命家为捍卫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奋不顾身,大义凛然,在不同场合、用不同方式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法提出强烈批评,对江青、陈伯达等人乱党乱军的罪恶行径给予愤怒斥责。老一辈革命家的壮举,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以来党和人民向“左”倾错误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所进行的一系列艰难斗争中的第一次大较量、大搏斗。这就是著名的二月抗争。  相似文献   

9.
“三结合”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常见的词汇之一,是当时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前途,也关系到许多人的政治命运。“三结合”的变化,也是当时政治气候的睛雨表。那么,“三结合”到底是怎样产生的?结局又如何?让我们用历史的目光来审视这一过程吧!毛泽东有一个改变中国权力结构的良好愿望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前,就已经对各级政权机构的现状十分不满意。他认为,这种政权机构,会产生大量的脱离人民群众的官僚主义,而官僚主义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使国家变为修正主义的温床。不仅如此,他还认为…  相似文献   

10.
“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利用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大力推行极左路线,不仅思想、政治是非被严重颠倒,而且经济、文化、教育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正常秩序也都被严重搞乱。因此,“拨林彪、‘四人帮’破坏之乱,批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回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轨道上来”,①成了力图扭转“文化大革命”混乱局面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呼声。 但是,在毛泽东全局上仍坚持“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历史条件下,公开否定“文化大革  相似文献   

11.
“文化大革命”的形态应是“社会运动”刘济生“文化大革命”是以什么形态表现出来的?人们对此问题研究甚少。一般认为其形态是“群众运动”。这一形态的实质是“运动群众”,是“塑造的群众运动”。笔者过去亦持此观点①,近几年感到有些事情用“群众运动”解释不了。客...  相似文献   

12.
张黎明 《党史纵览》2010,(11):55-56
谭震林一生嫉恶如仇、刚直不阿。在“文化大苹命”期间.他不顾个人荣辱安危.对林彪、“四人帮”打倒一切,破坏生产的倒行逆施.直言上书,面折延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他的女儿谭泾远对这段往事有着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阶级斗争”理论的发展,并不是简单的范围扩大和循环,而是有着明显的内涵变化,经历了重提、扩大、重新确定打击重点的过程,从1964年起开始形成一种新的“阶级斗争”论断,认为“资产阶级”就在党内──“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成为“文化大革命”发动的重要原因和主要依据,并构成了“文化大革命”不同于中外历史上任何政治运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1975年1月,邓小平出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总参谋长、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之职,全面主持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当时,国内的政治形势错综复杂,斗争十分严峻.一方面,“文化大革命”已经进入第9个年头,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深受动乱之苦,迫切希望扭转这种状况;另一方面,毛泽东在全局上继续坚持“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当时,江青反革命集团继续作乱,批林批孔使得全国社会秩序混乱,生产下降,派性泛滥.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时,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和严重困难,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气魄和胆略,同“四人帮”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各项工作的整顿,为消除“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促进安定团结和发展国民经济,作出了  相似文献   

15.
“文化大革命”从根本上讲是一场政治运动,其核心问题是政治性的矛盾——党内斗争,但是一些复杂激烈的冲突也反映了社会性的矛盾。以往党史学界对“文化大革命”的研究多集中于党内思想和政治斗争问题,而对于运动中的社会性矛盾很少涉及。本文试就“文化大革命”中的社会性矛盾作一些初步的观察和探讨。鉴于“文化大革命”中社会性矛盾的充分表现集中于前3年,本文主要考察1966年至1969年的历史事实。一、知识分子问题与社会矛盾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文化教育界和知识分子状况的强烈不满。“文化大革命”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我们同“法轮功”的斗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跨世纪之际所进行的一场伟大的思想斗争,是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一场尖锐斗争,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团结群众,密切党和群众联系的斗争,是维护党和政府权威的政治斗争。当前,斗争的总体形势很好,我们牢牢把握了斗争的主动权。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斗争水平,组织力量,协同作战,彻底铲除“法轮功”这一心腹之患。   一、充分认识这场政治斗争的严重性和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同“法轮功”的斗争,是否定无政府倾向的政治斗争。“法…  相似文献   

17.
在“文化大革命”中,党内正义力量针对思想理论领域被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搞得混乱不堪的局面,为捍卫党的指导思想的纯洁性和正确性而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其中尤其是三次大的思想交锋即批判无政府主义的斗争、批判极“左”思潮的斗争和围绕政治与经济关系问题而展开的斗争,从思想上唤起了人们对党的正确指导思想的认识,认清了林彪、“四人帮”所贩卖“理论”的错误本质,从而为最终结束“文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同时也为“文革”之后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和正本清源准备了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18.
“文化大革命”运动伊始,在“左”倾思想路线指导下,“打倒一切,全面内战”,形成全国范围的大动乱,河南也深陷其中。1967年夏,河南三方群众组织代表赴京汇报,中央文革却支一派,打一派,压一派,江青还鼓动河南造反派“文攻武卫”,加剧了河南群众组织间的矛盾,使得河南武斗成风,许多老干部及知识分子惨遭殴打、揪斗,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被全面夺权,全省工业、生产、生活秩序被严重破坏,中原大地陷入混乱之中。  相似文献   

19.
“三支两军”兴起的现实原因是为稳定“文化大革命”混乱的政治和社会局面,保证“文化大革命”继续进行;解放军能够承担“三支两军”的使命,是由它所具有的“三大任务”职能形态决定的;“文化大革命”前解放军就是全国“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榜样,这种榜样的作用切合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思想革命”的需要。从这些因素出发,本文力图对“三支两军”的功过是非作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不论做什么工作,不但领导上和干部要胸中有“数”,同样要让群众胸中有“数”,这种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资产阶级革命家对待群众的根本区别之一。在革命斗争中,在生产中,我们胸中的一切“数”都是从群众中来的,离开了千百万群众日常的阶级斗争和生产斗争,就根本无所谓有什么“数”。“数”,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