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基于创新理论剖析了生产服务业供给创新的内容体系,通过对生产服务业演进过程中不同供给创新模式描述和分析,针对目前我国生产服务业发展中的供给创新不足问题,提出了推动我国生产服务业发展的创新路径,适时因业地采用产业分化或产业融合的方式,实现生产服务业的外部化、专业化和融合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陈力 《人事天地》2012,(7):27-29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力资源市场逐步建立健全。为了满足人力资源市场化配置的需求,在政府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带动下,民营和中外合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多元化、多层次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并日益发展为专业化、规模化的新兴服务产业。我国人力资源服务业已经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优化产业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一、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属性与功能一般来讲,服务业有四种类型,即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流通服务业、社会服务业。其中,生产性服务是满足生产者在生产、商务活动以及政府管理等方面需要的有关服务。生产性服务属于中间性需求服务,其产品  相似文献   

3.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的耦合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有内在的"耦合发展"现象,生产力的发展是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耦合发展的客观基础,良好的环境是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耦合发展的必备条件.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市场空间大、劳力成本低、生产能力强、后发优势足等优势,应适时利用这些优势将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引向"服务业大国".  相似文献   

4.
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态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服务业作为一种以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产业,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或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基准。今后一段时期里,现代服务业不仅将是我国城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而且也将成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投资环境,强化城市功能的关键领域。我们在对现代服务业进行研究梳理的基础上,阐述国际、国内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动态,提出现代服务业的演进趋势,对推进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的服务业还相当落后,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失衡。加快发展服务业,不仅是推进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而且它对解决我国目前严峻的就业问题也意义重大。要加快发展服务业,就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拓宽渠道、加大投入;扩大开放,引进走出;政策扶持,优化环境;培养人才,提高素质。  相似文献   

6.
《人事天地》2012,(11):58
9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加快发展服务业,审议通过《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草案)》。会议指出,发展服务业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十一五"时期,我国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增加值比2005年增长1.3倍,年均增加就业579万人,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比重达到34.6%,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生活改善的重要力量。同时,我国服务业发展仍然存在质量和标准化水平不高、国  相似文献   

7.
世界经济实际上已经从服务商品的生产为主,步入了"服务经济"时代,现代服务业得以大规模发展并在整个服务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从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出发,分析济南现代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探讨发展现代服务业对济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提出济南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有效途径和有关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在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从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分离从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此,发展我国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要全面提高生产服务性业的发展水平,二要重视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斯功能,三要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生产性服务业中的比重,四要加大财政、税收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持力度,五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积极性,等等.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尤其是制造业得以快速发展,成为"制造大国"。制造业的繁荣却并没有带来生产服务业的相应发展,而是呈现出与世界经济服务化发展趋势不一致,被称之为"中国悖论"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跟我国服务业存在不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两头在外"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以及高端生产服务要素缺乏等供给侧方面的问题有关。因此,打破这一"悖论",推动我国生产服务业的发展,还需要通过供给创新,从创新思维、创新政府管理、打破传统产业边界思想理论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通过产业分化和产业融合的方式,实现生产服务业的外部化、专业化和融合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现代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能级的提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服务业发达程度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标志,农业现代化、现代跨国投资等都需要与之相配套的服务现代化,可以说,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关系着中国经济未来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那么如何建立一个现代化城市,如何提高现有城市的能级,如何争创新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无疑将是建设一个“国际化城市”的必要条件,也是我国所有城市应对全球化竞争的一个重要基础。一、我国服务业的发展状况。近几年来,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服务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比重也持续上升,服务业中的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内部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信息、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对沿海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征、成就进行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深刻论述了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沿海高新技术产业三结合发展策略,对沿海在现有高新技术基础之上低成本,高效益发展知识经济,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工业尤其是制造业比重逐步下降,而服务业比重逐步上升,业已成为我国第一大产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更不意味着我国已经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在现阶段制造业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大力发展制造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亟待改变。亟须深化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转型升级,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助力我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江西崛起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产业生态化作为一种更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具备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基础,鄱阳湖产业生态化的路径在于:构建生态破坏型产业的替换机制;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旅游业;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相关产业的配套与拓展;完善与实施绿色GDP绩效考核。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国内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贵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基础及政策环境,提出我市应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及创意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和健康产业,并针对我市产业发展现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信息产业与人力资源开发:美国的成功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末美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重要原因是以信息产业为中心的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高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提高和改造了传统的工业部门,同时美国又赋予了人力资源的开发以新的生命力。信息产业与人力资源开发互动发展,促进了美国经济发展,这是值得中国发展信息产业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装备制造业历来就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加快核心技术研发、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开发了一大批优势产品和关键技术,基本形成了以工程机械、电力设备、飞机制造和重型汽车等行业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体系,使关中成为我国四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之一。如今,关中要在陕西的经济活动中率先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当之无愧的核心产业。因此,从战略发展的角度研究关中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劣势及其机遇与挑战,明确其战略发展思路,对陕西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目前汽车工业的发展概况,汽车排放对环境的污染及加入 WTO对我国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就我国汽车工业如何进行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生态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的首选。相应地,茶产业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贵州优质绿茶大省的地位也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开阳作为黔中茶产业发展大县,在贵州省委、省政府三年振兴黔茶的规划中怎样发挥资源优势,把富硒茶做成优势产业,助推县域经济发展,值得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9.
信息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主体,虽然经历种种低潮,但其对生产效率的改进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和俄罗斯,由于国家政策的不同和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差异,两国的信息产业发展情况大相径庭。两国信息产业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比较分析,能够为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当前国际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 ,中国金融业也应当采取措施实行混业经营 ,以应对 WTO,以适应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市场的需要 ,以适应中国金融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