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江华 《前进论坛》2011,(11):20-21
如今,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特别是重大公共政策的提出、制定和实施,更是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国家、一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2.
政策制定在整个过程中居于枢纽的地位,先进行良好的政策与规划,得到一个为社会所接受的可行方案,政策过程才能进展顺利,政策运行才能确保成功.从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以启发适应未来全球化公民参与民主政治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王阿戈 《传承》2010,(21):114-115
政策制定在整个过程中居于枢纽的地位,先进行良好的政策与规划,得到一个为社会所接受的可行方案,政策过程才能进展顺利,政策运行才能确保成功。从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角度分析当前我国存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以启发适应未来全球化公民参与民主政治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龚小波 《求索》2014,(12):28-32
随着我国利益分化的愈加明显,利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必然采用各种方式试图影响公共政策议程。由于我国社会处于转型阶段,利益集团发展程度低、参与制度不完善等原因造成了利益集团对我国公共政策议程的诸多消极影响。为了完善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议程的影响,有必要拓宽利益集团表达渠道,提高利益集团实力的均衡程度,制定相关法律并加强对媒体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个公共政策的出台,无不涉及到群众切身的利益,其制定也必须充分征求民意,使群众的意见得到切实反映。公共政策是对社会价值在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中作出的权威性公平分配。政府机构作为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公共政策制定及其实施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种公平分配是通过机构和机制实现的,如果没有公民民主参与的渠道和制度平台,那么,公平公正就变成一句空话。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哪些主要因素?政策制定如何充分体现民意?公众如何有效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这些都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6.
温淑春 《前沿》2009,(9):160-164
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价值所做的权威性分配,而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有利于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保证公共政策的公共利益取向和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本文对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树立正确的决策理念,完善公民参与相关的法律制度,健全公民参与机制,推广电子政务和网络参与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公民政策参与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公众参与机制是民主政治的产物和具体表现形式,是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渠道。随着民主政治发展步伐的加快,公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从而影响公共政策的结果、维护自身利益。从公众参与机制的价值分析出发,可以看出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才能从决策主体、制度、参与渠道等多个层面提出公众参与机制的优化途径。  相似文献   

8.
宪政是以宪法的形式将民主的原则制度化、法律化,是文明制度发展的最优选择。建立有限政府是宪政的基本精神,这一基本精神具体表现为,公共权力是宪法授予人民的,不得行使宪法没有授予和禁止行使的权力,公共权力不得侵犯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而且有义务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公共政策制定作为政府决策的核心步骤,公民参与是促进其公正、平等的价值取向实现的有效途径,所以公民参与不仅能够达成公共政策制定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更是实现宪政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广泛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是推进民主进程,提高公共政策制定质量,保证公共政策"共赢"的基石。随着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公民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已成潮流而渐趋成熟,但还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障碍性因素。通过对当前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优缺点分析,探求完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有效路径,对完善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林丽群 《传承》2008,(20):116-117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全球化、信息化迎面而来,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群体日趋多元化。所有这些都对我国政府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分析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重视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公共政策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国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全球化、信息化迎面而来,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群体日趋多元化.所有这些都对我国政府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分析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重视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公共政策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何振锋 《中国民政》2010,(10):34-35
<正>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带来了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公民主体地位和参与意识逐渐加强,公民社会悄然兴起,民间组织大量涌现。民间组织必将影响到作为公共权力运作集中体现的政策制定过程以期待决策者作出有利于自身的价值分配,民间组织正在成为影响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主体。本文以治理与善治理论为理论工具对民间组织参与政策制定的积极影响和不利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在提倡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今天,智库有着重要的地位。而探究参与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智库,公共权力是一个重要视角。所谓智库,是指能在治理环境下行使相对独立的权力,并以专业、客观的方式为决策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提出战略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建议的组织机构。但公共权力集中、闭塞和利益化的发展现状影响了智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独立性、公开性和客观性的实现。基于此,应合理下放权力,打破智库参与政策制定的封闭性;力求权力公开运行,保证智库介入政策制定的合法性;要制约权力使用,落实智库影响政策制定的公正性,最终提高智库制定政策的成效,实现善治。  相似文献   

14.
试论我国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的主要方式及其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建明 《前沿》2006,(4):175-177
公民虽然常常作为政策作用的对象而存在,但普通公民的利益和愿望对公共政策仍有相当大的影响,现代民主社会的政策过程不仅强调公民参与,甚至将其视为政策的基石。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公民也有着强烈的表达自己利益的意愿。目前,我国公民可以通过选举、信访制度、听证制度、参与政党和政治团体等方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现自己的利益表达。由于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正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现代化的转型时期,以上多种公共政策制定的公民参与方式难免有其缺陷和不足。  相似文献   

15.
公共政策是当下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主要方式和手段。公共政策以公共政策问题为客体,通过对问题的有效解决,进而维护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公共性是公共政策的根本属性,作为政策过程的逻辑起点,社会公共利益的载体,公共政策问题亦通过公共性取向来表现其社会价值。因此,在社会问题进入政府议程而成为政策问题时,必须以公共性为根本价值取向,以公民参与政策议程为基本前提,确保政策议程设置的公共性、平等性、民主性与合法性。但是,在我国公共政策的实际运行过程中,社会问题并不是完全按照公众意愿,根据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进入政府议程,议程设置过程存在主体平等性缺失、程序民主性游离、结果合法性不足等问题。故而,为了对政策议程设置公共性偏离进行有效治理,必须厘清公共性取向的主要内容,对政策议程设置过程进行客观、理性的现实反思。  相似文献   

16.
沈鹏超  杨洋 《人民论坛》2011,(10):72-73
现代政府治理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制定与执行能力的高低,公共政策制定不仅需要注重政策具体涉及到的技术、效率,更要面临公共价值选择中的行政伦理关注。行政伦理视角下的公共政策行为是一种规范的、有价值的活动,这种伦理的指导作用贯穿于整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17.
怒江水电开发工程的起起落落,涉及到了公共政策的制定问题.通过分析,从中可以看到我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发生的变化和进步.  相似文献   

18.
社会弱势群体是一个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分配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平等以及社会结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中世纪的社会契约论也涉有对弱势群体保护的理论。公共政策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公共政策必然以社会公正作为自己的价值诉求,因此,政府必须通过公共政策调整,关注并解决弱势群体问题,实现社会富裕文明,保证社会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9.
现代政府治理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策制定与执行能力的高低,公共政策制定不仅需要注重政策具体涉及到的技术、效率,更要面临公共价值选择中的行政伦理关注。行政伦理视角下的公共政策行为是一种规范的、有价值的活动,这种伦理的指导作用贯穿于整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程序正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代任何实行民主宪政的国家都重视程序。我国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对于程序正义原则的坚持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但还存在着诸多挑战。只有将公共政策制定中程序正义的基本理论与我国国情联系起来,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坚持理论创新,才能建构起中国特色公共政策制定中程序正义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模式,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