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盗窃罪与抢夺罪的界分,有新旧两种标准.“旧说”以行为人主观上认为是秘密或公然的偷抢行为作为界分标准,“新说”以是否以对物平和的方式抢夺他人紧密占有的财物、具有致人伤亡可能性作为界分标准.公开盗窃超出盗窃罪所能容纳的社会危害性的范畴,符合抢夺罪的构成要件,刑法中也有相应佐证;“旧说”主客观具有一致性,不会扩大抢劫罪的犯罪圈,适应我国当前复杂的刑法实益.  相似文献   

2.
按我国传统的通说,盗窃与抢夺的区别在于是秘密窃取还是公然(或公开)夺取他人财物,这是由“盗窃”和“抢夺”的字面含义得出的当然结论,具有科学合理性。不从字面含义理解“盗窃”与“抢夺”的“新说”,认为盗窃与抢夺的区别在于对象是否属于他人紧密占有的财物,行为是否构成对物暴力。这种主张不仅无法合理说明,为何不能采取通说却要采用这样的标准来区分盗窃与抢夺,而且增添了区分的难度,在司法实践中难以掌握执行。  相似文献   

3.
抢夺罪是指行为人利用或者致使被害人不及抗拒的状态,实施"强力"或者"平和"手段"公然"拿走被害人财物的行为,而盗窃罪则是一种秘行犯,因此界分二者的根本标准在于其取财方式"公然"与否。盗窃未遂时明知被当场发现后继续拿物逃跑的行为已由"秘密"转向"公然",符合于抢夺罪的构成要件,而抢夺罪的罪质重于盗窃罪,对此应以抢夺罪论处。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传统理论中,隐蔽获得是盗窃罪客观行为模式的通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新型盗窃举动层出不穷,透露出了以隐蔽和公开为标准区分盗窃和抢夺这一观点的很多缺点;盗窃是以非法管领别人财物为目的,平和的在背离他人意志的情况下,转移别人财物占有的举动;盗窃可以隐蔽进行,也可以公开实施;对别人贴身管领的物实施有形力,并具有致人伤亡可能性的举动才是抢夺;盗窃和抢夺的区别在于:举动是否为对物有形力,而且该有形力是否能够致使别人伤亡。  相似文献   

5.
2011年5月1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修正案八》)增设了盗窃罪的不同犯罪情节,携带凶器盗窃就是其中一种。2013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新出台司法解释第3条第3款规定,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盗窃,或者为了实施违法犯罪携带其他足以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器械盗窃的,应当认定为携带凶器盗窃。携带凶器盗窃的凶器认定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现实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具体的情形,以及其与携带凶器抢夺的关系不无深入讨论之余地。  相似文献   

6.
2011年5月1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以下简称《修正案八》)增设了盗窃罪的不同犯罪情节,“携带凶器盗窃”就是其中一种.2013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新出台司法解释第3条第3款规定,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的器械盗窃,或者为了实施违法犯罪携带其他足以危害他人人身安全的器械盗窃的,应当认定为“携带凶器盗窃”.“携带凶器盗窃”的“凶器”认定有一定的特殊性;其现实中可能出现的一些具体的情形,以及其与“携带凶器抢夺”的关系不无深入讨论之余地.  相似文献   

7.
入室盗窃是盗窃犯罪的一种主要形式,对于入室盗窃的情况下行为人何时成立盗窃的着手,有不同的学说。由于行为人侵入住宅即已体现了盗窃的犯罪意思,并且对财产权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因此以盗窃之目的侵入住宅时可视为盗窃的着手。但盗窃的着手只是成立盗窃未遂犯罪的一个条件,要成立盗窃的未遂犯罪,还必须以数额巨大的财产为盗窃目标或符合相应条件,为此,还应正确处理盗窃着手与之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七条第二款在学界引起了较为广泛的争议。从该款的立法原意看其存在有必要性,且应以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来理解该款的具体内容。实际适用中尚有部分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对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诸国刑法关于抢夺行为定性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刑法规定的抢夺罪的合理性提出质疑.倡导在我国刑法中拆解抢夺罪,将抢夺行为一部分归入盗窃罪,一部分纳入抢劫罪.  相似文献   

10.
"飞车抢夺"的刑法定性问题应当从广义的"飞车抢夺"和狭义的"飞车抢夺"两个层面展开。广义的"飞车抢夺"刑法定性应当注意行为性质转化以及事前、事中、事后的附加行为因素对"飞车抢夺("狭义的)刑法性质上的影响;狭义的"飞车抢夺"的刑法定性应当考虑"飞车"对"抢夺"刑法性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侵占罪和盗窃罪是财产犯罪中常见的两种犯罪行为,由于两罪在概念、侵犯的对象及客体、实施的手段和行为方式上都有类似之处,两罪在实践中表现形式又都纷繁复杂,易于混淆。二者的区别在于: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故意的认识内容不同;犯罪的客观行为表现不同;侵犯的客体不完全相同;适用诉讼程序不同。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政治文化基础、经济基础、政党活动目标及政党关系等三个方面分析了西方多党制和我国政党制度的区别,从而论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东西方在经略海洋方面的不同,使得郑和下西洋默默无闻,而西方却由此而称霸于全世界。  相似文献   

14.
由于世界上各民族在文化风俗、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思维习惯、意识形态等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同一颜色词语有时表现出明显的语义差异,刻上深深的民族文化烙印,甚至构成了人们对经过引申、转义之后颜色的崇尚或禁忌。本文旨在通过探讨不同文化之间颜色象征意义的差异,指出这种差异是在各民族文化历史背景的审美心理差异基础上发展衍生的,是在社会发展和历史沉淀中约定俗成的,是一种文化现象。对这种文化现象的解析有助于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的发展,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15.
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偷偷摘取他人身体器官的行为构成犯罪;但在该种行为将构成何种罪的问题上,则应依据具体情况的不同分别加以定性。本文浅要分析了偷取他人器官这一行为的犯罪性,并就不同情况下偷取他人器官行为的定性与处罚问题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6.
战争与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相互作用、内在统一,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制约。就二者的作用关系而言,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表现:战争对部门法的孕育作用,战争孕育了刑法、军事法、战争法等部门法;战争对法发展的推动作用,当二者在本质目的达到一致时,战争就会推动法的发展;法对战争的服务保障作用,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法总是会为维护和攫取统治阶级利益的战争服务;战争对法发展的阻碍作用;法对战争的限制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刑事诉讼中 ,控辩双方基于各自的利益考量进行利益交换和合作的事例越来越多 ,渐成趋势。对实践中利益交换现象具体样态的分析 ,对于我国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论行政证据与行政诉讼证据的相异及衔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证据与行政诉讼证据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并且存在较多衔接关系 ,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正确识别之必要。它们的相异主要表现在 :性质、目的、范围、证明对象、调查取证的阶段等方面。二者的衔接主要表现在 :行政诉讼的一部分证据来源于行政证据 ,二者都具有证据的基本属性、种类划分基本相同。区分行政证据和行政诉讼证据 ,不仅适应了法治行政的潮流 ,而且有助于树立现代法治和正当程序观念 ,促进行政程序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资本市场是国家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托,其宏观调控功能的发挥能够弥补财政货币政策的不足,有效地促进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应该把资本市场纳入宏观调控的视野,并适时启动资本市场的宏观调控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