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价值创造为价值分配提供基础,决定价值分配的却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并存,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基本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2.
经济法视野下的收入分配社会公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凸现作为经济法价值的社会公平,其法理基础在于经济法调整社会分配关系和经济法的社会本位法属性要求。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以及削减收入分配不公危害则是其现实要求。建立和完善收入分配的基础经济法律制度以及收入分配的调控监管制度和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实现收入分配社会公平的经济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3.
罗晨曦 《传承》2009,(10):24-25
劳动是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价值创造为价值分配提供基础,决定价值分配的却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并存,我国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基本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4.
建设和谐企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构建和谐企业必须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公平是和谐企业的基本价值。一个和谐的企业必定是一个公平的企业,只有维护企业公平,  相似文献   

5.
不同社会制度以及同一社会制度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受公平效率观影响,存在着不同的收入分配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实现社会公平与社会效率的有机统一,是构建和谐收入分配制度的时代主旨.这一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也是党的十七大确立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要目标,需要从条件分配、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三个层次进行科学调节和统筹.  相似文献   

6.
我国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扩大加剧了整个社会风险和政治风险。政府作为掌握最大资源和最有效调节手段的组织,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公正的分配,让各个阶层都能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是其追求的最高政治目标和应承担的政治责任。责任政府既是一种价值体现,又是一种制度安排。政府如何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公正的分配,其实质就是如何对待公平与效率,以什么价值标准来衡量和判断社会的收入分配关系。目前应以政府自我改革为动力,解决收入分配问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以不断提高社会中下层收入为重点,调整收入分配制度。  相似文献   

7.
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实现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是一个社会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重要源泉,制度则是实现这一基本条件的根本保证。为此,我们在分析利益分配制度中公平价值应有之义的同时把公平作为利益分配制度首要价值原则,以形成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为核心,以民主政治与"以人为本"法律制度的完善、公正而和谐的社会构建为配套措施,从而为社会各种利益的公正分配提供制度性前提与保障。  相似文献   

8.
汤文华  段艳丰  刘小进 《前沿》2013,(15):95-97
实现财富价值是人们的理想.市场经济奉行功利主义逻辑,结果引致收入分配不公,社会贫富分化.克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贫富分化的有效办法是采取公平分配制度:国家通过立法,在初次分配领域中实行企业剩余分享制.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 2 0多年来 ,传统的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的路径依赖逐渐被“闭锁”之后 ,社会开始形成对“效率优先”的分配制度的路径依赖 ,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公平问题。“初次分配注重效率 ,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把那种在同一时点上既要公平又要效率的公平效率观向前推进了一步 ,明确了在收入分配路径的两个阶段分别实现效率与公平 ,为建立新型的社会主义“公平效率观”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牛晓帆 《思想战线》2002,28(1):20-22
劳动、资本和土地 ,谁创造了价值 ?这个古老而久远的话题今天又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价值论是经济学的核心 ,而劳动价值论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通过对价值学说史的回顾和分析 ,再次说明只有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惟一源泉。我国当前分配领域非劳动要素之所以能够参与分配 ,并不是由于它们参与了价值创造 ,而是一种财产所有权对价值的索取 ,非劳动要素分配只能是对按劳分配的一种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11.
对一个国家而言,所有制结构决定其基本分配制度,而国家基本分配制度决定社会收入分配的公平与否.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演变及伴随的个人收入分配变化的实证分析,有助于科学认识我国社会收入公平问题的根源.目前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效率优先、注重公平,实现共同富裕,建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平合理的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2.
彭月英  李红雁 《求索》2005,(9):21-22
分配制度是社会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制在分配关系上的体现。它的改革、创新和完善不仅对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率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个人收入分配公平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的,从否定平均主义、肯定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性质到形成“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再到“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都在实践上保证了个人收入分配公平的价值取向和共同富裕目标的逐步实现。一坚持按劳分配原则与实…  相似文献   

13.
如何认识和解决贫富差距过大,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注重社会公平”。最近,中央政治局会议又强调指出,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改革,统筹兼…  相似文献   

14.
分配制度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制度基础,分配制度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我国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分配制度必须坚持效率原则,促进生产力发展;体现公平原则,坚持共同富裕的价值取向;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不动摇,确保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夏旭 《今日海南》2006,(11):38-38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新一轮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将从公务员工资入手。公务员收入分配是整个社会收入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务员的收入分配是否能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公正、规范有序,将对全社会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实施以公开、公正、透明为主要特征的工资制度改革“阳光工程”,对于实现公务员工资制度改革目标十分关键。首先,现行工资制度弊端的根源正是由于没有实行“阳光工程”。以国…  相似文献   

16.
林华 《观察与思考》2006,(15):29-31
<正>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问题,此后收入分配如何改革这一话题将一直深受关注。据称,中央即将启动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很多路径选择:如扩大社会保障面、抑制垄断滋生的不公、运用税收调控手段等等,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所有这些措施都将围绕增加社会公平进行。对于此次改革的方向,有关专家指出,无论是其中的哪一条措施,都将在社会上产生重大影响,这不仅仅是因为改革的影响面较广,更主要的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增加社会公平,已经到了不得不为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的精神,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领域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实现社会公平发展,不仅要改革分配制度,而且要考虑解决好资源公平、就业公平、劳动公平和消费公平等影响社会公平发展的其他关键性要素。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平的法哲学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公平是社会的政治利益、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地分配,社会公平的法哲学基础来自于古代自然法的正义观、古典自然法的平等观以及罗尔斯的平等理论.西方法哲学的自然法理论对我国实现社会公平具有借鉴价值,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公平应当更加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19.
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已经严重制约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创新。收入分配制度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有:现存收入分配制度的自有缺陷,政府的认知性路径依赖,以及既得利益集团的干扰。针对这些问题,要在确立"社会公平"分配现的基础上,将收入分配制度的创新与限高、提低、扩中的调节对策相结合,以收入分配的和谐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李含琳 《前进》2011,(3):33-35
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通过加快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分配政策,来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近年来,围绕分配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